处于清代中晚期的嘉庆,道光二朝,由于经济的衰退,社会开始发生动荡,加之内忧外患,陶瓷业生产也大受影响,並显下滑趋势。因乾隆年间彩瓷品种大量涌现,青花瓷质量明显下降。
从这二朝的传世器物分析,它们有很多共同点,胎质已不够坚硬,釉面显得亮白,並出现波浪纹。大件陈设器及创新品种不多,小件日常生活用品较多。在绘画方面,艺术性不及乾隆高,除了传统常用的龙,凤,缠枝莲外,寓意吉祥喜庆图案较多,对于植物花卉的描绘,缺少浓淡深浅变化,层次感不强。
嘉庆在位25年,在制瓷上少有精品,与康,雍,乾三朝无法相比。因此青花瓷市场价值也不高,在器物上大多沿袭前朝,没什么创新之作。
在青花发色上同于乾隆时期,大多呈色稳定,少数出现黑暗浅淡及飘浮色泽。其胎质洁白,但坚硬不够,釉面白中泛青,精者细腻润滑,釉层稀薄,有的呈现“波浪釉”。器物足根再不是“泥鳅背”,多呈尖状。
青花钴料使用国产浙料,早期色泽还稳定,发色浓重艳丽,少有晕散现象。后期开始出现暗淡泛黑或浅兰色,青花具有飘浮感。纹饰上受乾隆影响,题材丰富,常用纹饰有缠枝莲,一把莲,折枝花,三果,八宝,团花,云龙,云凤,云鹤八卦,缠枝葡萄,牡丹梅花,运用开光诗句,回纹,异兽,缨络,葫芦等。
在绘画技巧上,随形而变,笔法纤细,但还流畅。构图由繁入疏,写意少,工笔多。器型大多为盘,碗,杯,盒之类,另外执壶,茶壶,茶托,渣斗,香薰,瓶,炉较多,但造型上线条不及前朝秀美,略感笨拙。它缺乏雍正的秀巧,乾隆的精细,民窑青花中尤为如此了。
嘉庆用款早期为“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青花款,晚期多书楷书款,有四字,也有六字。字体结构工整,严谨。民窑青花流行草书,篆书,但写法十分草率,还有写半边字现象。
道光(公元1821--1850年)在位器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中国社会从此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退,社会动荡。制瓷业生产规模大大减少,官,民窑产品质量明显下降。道光的瓷器也可分为前后期,前期尚存一丝乾,嘉余韵。官窑器还算精致,但后期粗俗,精品不多。
道光瓷传世较多,其特点如下;瓷器胎质较显粗松,胎体细白,没有致密的坚硬感,手感较轻,釉色多数发白,少数为仿明的青白釉,釉内普遍存气泡,釉面不平,大多呈“波浪釉”现象。足根呈尖状,少数圆而粗,青花使用国产料。早期青花有类似明永,宣效果,浓重艳丽,但缺乏深沉感,也没晕散及黑锈斑,此类传世品並不多。
道光后期青花呈色较为鲜艳,有的则发色淡雅,类似淡描青花,但多数显得飘浮,纹饰多见缠枝莲,桃,八宝,折枝花卉,牡丹,勾莲,三友图,云龙,云凤,云鹤,团龙,蕉叶,八仙,仕女,花鸟,三阳开泰,海水异兽以及蝙蝠,狮兽,另外还用诗文装饰,如万寿无疆,梵文“寿”字,戒烟哥等,尤以戒烟歌最具时代特征。
道光青花瓷纹饰构图疏朗,用笔无力,缺乏层次,人物绘画有形无神,造型都为前朝式样,创新品种有冬瓜罐较为典型,另外大器较多,如大缸,大盘,云龙盆,大盖罐,六方大方瓶等,造型显得粗笨,有些胎体厚薄不匀,比例不协调。常用器有碗,盘,壶,尊,盆,瓶。
道光款识以“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款为主,楷书六字双行款不多,款识书写工整,用笔有力,笔道较粗,风格似嘉庆。道光时青花仿明,清器物也较多,如“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等,书写风格与真品相差很大。
道光瓷器上用堂名款较普遍,如“慎德堂”,“嘉乐堂”,“庆宜堂”,“退思堂”,“乐静堂”,“立本堂”等,堂名款一般为楷书,以“慎德堂”的青花瓷最精细。
清嘉庆,道光二朝青花瓷,虽远不及前朝的工艺水平,但还有一些精品出现。《匋雅》一书曰;“极精之品,犹自有不可埋没处”。因此我们研究这一时期青花瓷发展历史与时代特征是应该客观看待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