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语文预习方法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2019-12-01 00:04:59)
标签:
教育 |
分类: 微课题 |
小学高段语文预习方法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延安市宝塔区东关小学
我申报的微课题《小学高段语文预习方法指导研究》,于2019年5月20日由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编号为135YWX-2685。从申报立项至今已有近一年的时间了,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在我的不懈努力下,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计划安排已到了结题阶段,我现将本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如下:
一、选题背景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因为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学习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指导预习自然成为学法指导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激发学生主动预习,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养成主动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生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尤其进入高段的教学,我发现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我的课堂教学时间总是不够用,学生之间的层次越拉越大,班级学生间学习的自信心以及能力差距也越来越大。我发现善于预习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满自信,善于思考质疑,回答问题积极,自然学习效果就好;但是我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没有预习,或者预习时仅限于读一遍课文,认读生字的学生,只有被动听课与接受,学习吃力,久而久之,也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作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总结与反思中成长,因此,我提出了《小学高段语文预习方法指导研究》的小课题研究。
二、理论依据
1、本课题研究遵循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强调要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本课题研究遵循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三、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方法指导,发展学生多样化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树立预习意识,培养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广大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提高教学效率。
四、名称界定
课题名称:小学高段语文预习方法指导研究
课题关键词:“小学高段”“预习”“预习方法指导”
“小学高段”:学生升入五六年级,就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本课题研究是从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进行有意义的研究。
“预习”:一种学习方式,指在学习某件事情之前进行自学准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预习是一个学生自己寻疑,自己发现的过程,是自学的初始阶段。把这部分做好,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预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不同的语文课型前明白为什么要先自己学习,自己学习时应该做些什么,达到什么要求,不同的课文,用什么不同的方法学习。
“小学高段语文预习方法指导研究”:
1、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平时是怎样预习的,预习的方式方法以及预习所占用的学习时间,从而了解学生预习的症结所在。
2、调查学生是否预习或预习的深度对课堂学习效果的影响。
3、了解其他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指导以及对学生预习的要求。
4、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明白在不同课前要怎样预习,预习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主学习的锻炼,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五、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宝塔区东关小学六年级学生和语文教师
(二)、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法、调查法、对比实验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最后总结延伸。
行动法:对于本次研究活动要有预设计划策略,按照策略逐步实施,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形成理论。研究中进行预习方法专题指导并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践。
调查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中收集信息和反馈信息。通过对所带班级以及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高年级学生预习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研究,对症下药,寻求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指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查反馈,总结反思成功与不足,反复研究,最终形成科学合理有利于实施的方法。
对比实验法:运用于预习方法指导前后,具体课堂教学中。
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图书,上网查阅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生长。避免走弯路,为课题研究寻求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回顾,摸索规律,撰写经验总结,积累材料,从而提炼再总结研究成果。
(三)、研究内容
教师层面
1、关注小学高段语文教师预习方法指导模式。
2、如何让学生灵活掌握预习方法,主动参与学习、质疑。
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自信心。
4、为高效率课堂打好良好的基础。
学生层面
1、关注学生自觉预习的情感与态度。
2、关注学生是否全员主动参与。
3、关注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4、关注预习方法的应用是否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9年4月—2019年5月,收集资料、申报立项阶段
1、对自己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回顾、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2、调查研究,选择确定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3、学习《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陶行知文集》《叶圣陶教育文集》等有关著述。
4、搜集文献资料以及他人研究成果。
5、完成个人课题研究前期申报工作。
2019年5月
1、学习微课题研究方法。
2、坚持检查本班(六年级)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同年级老师布置学生预习的方式以及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3、设计问卷调查表,了解高段学生对预习的认识,预习的情况,预习的方法以及预习的效果等。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2019年6月
1、完成调查,确定实验班级(本班学)
2、拟定开题报告。
3、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月活动安排。
2019年7月
1、学习文献资料。
2、编写预习题卡。
2019年8月
1、组织研究课教学并进行课题研讨。
2、对实验学生进行调查,坚持记录,注意变化。
3、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新的研究方案,不断深化研究工作。
2019年9月
1、继续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明白在不同课前要怎样预习,预习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主学习的锻炼,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2、继续做好随笔记录。
2019年10月
1、形成典型案例,积累研究素材,总结经验。
2、归纳整理资料,完成经验总结论文。
第三阶段:(结题鉴定阶段)
2019年11月
1、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推出研究成果教学案例积集成册。
2、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研究工作报告、结题报告,
2019年12月
申报结题验收。
六、研究成果
(一)自我成长:
之前我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习惯的培养虽然很重视,但是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所以效果上没有得更好的体现。通过此次研究,我逐步梳理出清晰的预习指导方法,开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深入的预习指导,提高了我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学生发展:
1、进行小课题研究后,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基本形成,学生对阅读课文的预习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借题发挥——书声琅琅——相关资料(作者、背景等)——生字新词——初步感知——我会品读(好词佳句)——我的感悟——学贵有疑。这个模式适合于任何体裁的文章,长期扎实的训练,学生基本上就能掌握学习文章的方法步骤,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质疑,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2、在研究班级中,90%的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80%的学生已经有了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了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氛围。课堂教学成了学生预习成果交流的平台:课堂中,学生争着为同学提醒难写易错的字应注意地方;交流作者的资料,有学生争着与同学分享;质疑的问题,有学生帮助解答;重难点的句子,学生也能找到,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得到调动,自信心得以增强。
3、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批注,还能恰当运用各种符号进行批注。
4、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实现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再把学习看成负担。
(三)资料成果
1.《学生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分析》调查报告
2.教师研究过程中的的心得、总结及学生预习资料汇总
3.资料积累
4.《学生课前预习方法指导案例》
(四)最终成果
研究论文
——《浅谈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与方法》
七、研究反思与设想
研究反思:
经过大半年的研究,个人课题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实验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领域:一是如何把课前预习渗透到每一个学生;二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与否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三是在学习中如何把多种方法有机地结合。
研究设想:
1、 将本次研究成果在同年级中推广实践。
2、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针对不同的课例,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的预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预习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有层次性地设计预习作业;如何能让学生的预习轻负担,高质量地进行;如何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预习,真心喜欢预习,真正提高自学能力?这里面很有文章可做,我还应该不断探究,力争使预习卓有成效,使预习达到最优化,让语文精彩的教学活动从预习开始。我还需要博览群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使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附录: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教育科学出版社
3、《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4、刘良华《自学成才还是听讲成才》
5、林荣鹏《浅谈小学高段语文预习方法指导》
6、鲍传友《做研究型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7、关于预习方法指导、预习习惯、预习有效性研究课题文献。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