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我本神仙種、底事降凡間一成長的艱辛
屏東教育大學副校長黃冬富
「我本神仙種,底事降凡間?淡泊難愜俗,少小樂邱山。放踉遊五岳,游戲坐枯禅。林下绊猿鹤,食果饮清泉。既踏劍門道,復造蛾眉巔。悠忽忘岁月,作息隨性天。安得遇丰拾,逍遥栖寒崴。
——佛庭〈仙骨〉
這是前輩書畫名家呂佛庭教授中年時期速寫自己人格特質的詩作,短短數十字,將他淡泊脫俗、隨緣自得、熱愛遊歷名山勝境、喜好參硏佛理的個性,描寫得淋漓盡致,猶如他的書畫作品,恬淡中見風骨。
一、詩書畫藝啓蒙、海波公居功厥偉
—九一一年一月二十九日(農曆十月初九),呂佛庭生於河南省泌
陽縣雙廟鄕呂夭庄,乳名天賜,字福亭,後改爲「佛庭」。出生之際,當地「溺嬰」陋俗相當嚴重,母親楊氏深感家中已有六名子女,養育不易,遂忍痛要將他溺棄,幸蒙家裡做針線活的王媽相救,才保住了這塊國內書畫界的瑰寶,也爲他拉開傳奇一生的序幕
(图1、王妈繡杜丹图)。
呂氏祖籍山西洪洞縣,明末因流寇李自成之亂,遷徙至河南省泌陽縣
定居,傳至其父海波公(原名萬生,後改爲滄溟,字海波),已經是第六代。曾祖父太章公經營中藥店,祖父(繼望公)和父親兩代都是中醫,可謂中醫藥世家,其中海波公尤擅婦科,以妙手回春,望重鄕里。
海波公雖然書讀不多,卻博聞強記,在詩文和書法方面的興
趣極高,尤其書法以歐(陽詢)體爲底,每天至少練習中楷"H幅,數十年如一日,直到去世爲止,鮮少間斷;平時喜歡植栽花木以自遣,絲毫沒有舊封建社會所流行的任何不良嗜好。
由於從小受到父親怡然自得的生活態度;和自律甚嚴的行事風格薰陶,自然形成呂氏曰後「避俗求雅J的個性’以及在藝術和學術鑽研上精勤不懈的堅持,這種潛移默化的身教,也是曰後藝術成就登峰最豐富的養分。
自古以來,書法和詩詞都是知識份子的基本素養。呂氏自五 歲起,海波公便開始教他寫書法。最初‘按其所寫的字覆蓋描摹‘
亦即所謂的「套倣影」,每日一張,每張三十個字;兩三年後改寫空格,十歲開始臨帖,由歐陽詢的《皇甫誕碑》和《醴泉銘》入手,從此日日月月勤練不輟,十五歲左右,已能奉父命得心應
手地爲人書寫春聯了。
由於嚴格的威權式家教,讓呂氏在各個求學階段中,書法分數始終名列前茅,而且這種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也對他往後書風格的發展,以及嚴謹的待人處世作風,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詩詞方面起步也很早,六歲起,海波公就教他《千家詩》,繼而讀《
唐詩三百首》及詩合解》、《全唐詩》等。熟讀之後,進而嘗試寫作。在父親指導之下,八歲作聯語,十二歲開始作詩塡詞。如此嚴格督促,因而訓練出日後文思捷敏的呂佛庭,每有遊歷或感觸時,皆能即興而發詠爲詩文,數十年來作詩不下三千餘首。對於古代詩作,可能基於個性氣質相近所致,他特別喜愛陶淵明的淡泊,杜甫的忠義和王維文人畫中的禪境詩意,而他們也對呂氏詩風產生綿綿不絕的影響。
呂佛庭最富盛名的繪畫,是從八歳開始入門。從小他就喜歡在紙上、
地上甚至牆上塗鴨,海波公發現之後並不生氣,反而買了部《芥子園畫譜》教他臨摹,待稍具基礎之後,進而拿出家藏的惲南田、鄒一桂的花鳥畫,以及仇瑛、改琦的仕女畫蹟供他賞臨,甚至向親友商借所藏的古畫讓他臨仿。
由於悟性高、勤練習,才下了兩年功夫,就已經能放手繪製大幅中堂
和四扇屛,海波公驚喜他學畫精進快速,十歲那年,即敦請當時頗富盛名的花鳥畫家呂世勳(呂氏族兄)指導他,沒想到兩個月後已有青出於藍的態勢,也因此讓他越畫越起勁,隱然萌生以書畫藝術作爲終生志業的念頭。
一九二三年,呂氏完成三年初等小學的學業,進入鄕裡高等小學堂就
讀。國文老師萬鎔(字曉峰)給他很大的啓發。萬錯是前清補過廩的秀才,和呂父頗有交情,其國學底子深厚,擅長畫雪梅,課餘,時常攤紙作畫;在他知道呂氏也喜歡畫畫時,就要他在一旁幫忙磨墨、理紙,順便觀摩學習。
萬鎔畫雪梅,習慣以濃墨寫枝幹、淡墨鉤花,然後再用濃墨點花蕊和
花萼。落墨完畢,又以白礬水點染枝幹以及花的陽面,晒乾後,以大排筆蘸清膠水淡墨刷染,乾了以後,枝幹及花朵上自然形成一層白皚皚的積雪效果。就當時而言,可算是種特殊技法,令呂氏深覺有趣而且印象深刻。
高等小學堂畢業時,呂氏年方十五,未久隨家人搬到泌陽縣城居住,先進入基督fe會所辦的初級中學就讀,過兩年mx進入縣立農村師範學校。由於民國元年以來,各級學校的圖畫課程已經開始教導鉛筆畫、用器畫等外洋新式課程,因此呂氏從十歲入初級小學到十九歲畢業於縣立農村師範爲止,前後曾接受過八至九年左右的新式圖畫課程訓練。尤其在基督教中學二年,還接觸過水彩等比較純正的西畫教學。然而這些學校所學的西畫課程,並未轉移他自幼對傳統書畫的興趣。甚至在就讀農村師範學校的
暑假,還專程至開封隨省垣人物畫名家焦峻峰,學習人物仕女畫。
這種詩詞、書法、繪畫三者齊頭並進,相輔相成的用功方法,也正是我國自古以來文人畫家的基礎功夫,在歷經十多年如一日的持續鑽研,不但讓他獲得名譟鄕里的成就感,也讓日後的品味導向逐漸成形。
除此之外,呂氏與佛結緣甚早,佛學思想始終融貫於其人格特質及作 品內涵中,兩者相輔相成。他曾在自傳中提到:
「我可能在前生是一個和尙,因爲發願轉世救渡有情衆生,所以才又來到這個穢惡煩惱的人間。我自初生就有一副慈悲的心腸,無論在什麼地方,遇到貧苦的人,我必須給他幾f固錢才覺心安。…我不但憐憫貧苦的人,並且對於動物也富於同情心。」
這種與生俱來的惻丨隱之心,與佛家慈悲爲懷的精神原本就非常地貼近。再加上父親和童年照顧他起居生活的周姓褓姆也都信佛,自幼耳濡目染、
潛移默化,自然深受影響。
呂佛庭的母親在他五歲時病逝,父親僱請褓姆周氏負責照顧他,這位
持齋唸佛的婦女,對失去母愛的他呵護備至,在他心目中,周氏簡直「比親生母親更疼他」。平常周姓褓姆虔誠信佛,吃全素,每天早晚固定沐手焚香拜佛,誦大悲咒十遍,童年時期的呂氏常常跟隨侧立合掌並喃喃學樣。
隨著年齡增長,呂氏對學佛的興趣與日俱增。十歲那年,有位居士告
訴他:「你的母親在陰間有罪,如能皈依三寶,持齋隐佛,就可超渡他。」當下,他便毫不考慮地跪下磕頭,這位居士隨即爲他講解三皈依,並賜予法名「普賢J,從此呂佛庭正式皈依三寶,開始茹素唸佛,持續八十五年至往生而未曾間斷。
十歲皈依佛門或許不稀奇,但能從兒童時期就能斷葷茹素持之以恆則
相當困難。這種決心、恆心和定力,以至於佛家的圓融精神,日後逐漸呈顯在他的治學態度、爲人處事以及藝術風格之中,也呼應〈仙骨〉詩中的人格特質。
一九二九年夏天,呂氏自農村師範畢業未久,經長輩介紹,進入泌陽
縣政府教育局擔任科員。當時局裡有位名爲張鶴年(字松齋)的秘書,是呂父交情甚深的表兄弟,於清末時進過學,補過廩;民初畢業於開封優級師範,擔任過泌陽縣勸學所所長;他不但國學底子深厚,而且顏體書法造詣頗高。
呂氏個性踏實穩重、勤勉好學,和張松齋頗爲投緣,由於兩人都在局
內食宿,再加上知道呂氏好學,因此每天晚上都固定爲他講授《全唐詩》與漢魏晉宋古詩,另外還指導他作詩及顏(眞卿)體書法的要領,第二年便將女兒(書蘭)許配給他,這位岳父也是促成他遠離家鄕;負笈北平美專圓夢的關鍵人物。
海波公原期望兒子有朝一日外出求學時,攻讀政治或經濟科系,未來可以做官或發財光耀門楣,所以當他向父親提出準備報考北平美專的構想時,隨即遭致嚴詞否決,幸好經過岳父緩頰,並主動提出贊助學費所需,才使他的求學願望得以實現。
二、負笈北平美專、名師薰陶蓄養分
「萬壑千崴一徑通,遊騎聯轡啸春风。登臨八達閒呤眺,萬里長城夕照中。」一佛庭,〈登八达嶺览長城〉這是呂氏在北平美專求學時,前往居庸關、八達嶺遊覽所寫的詩,當時年僅23歲的他,詩境深遠已顯現出豪邁的山水意象。(图2)
一九三一年夏天,二十歲的呂佛庭因仰慕校長也是名小說家的張恨水
考進北平美術專科學校(後改名爲北華美專),在學的三年,是他繪畫層次更上層樓的一個重要階段°這是所位於北平東四十一條的姚家花園的學校。入學之初,呂氏先修讀西洋畫系,卻因師資和興趣之故,在一兩個月之後轉入國畫系,這個決定也成爲他未來邁向藝術顚峰的轉捩點。
當時美專國畫系的授課老師,多爲北平「名師級」的重要畫家,從齊
白石、秦仲文、王雪濤、管平湖、到陳緣督、徐燕蓀、許翔階、顏伯龍、吳鏡汀等,多達數十位,來自不同名師的養分,讓他視野大開,一探傳統國畫奧秘。對自己期許甚高的呂氏,當時並沒有震懾大師的名氣而追隨他們的畫風,惟獨深切認同老師許翔階強調的「直接師法古人」、「從宋畫
入手」理念,而一頭栽進宋元古畫努力鑽硏。
品格孤高淡泊的許翔階,單名堯(1864——1946年),是河南固始人,
與呂佛庭同鄕,在美專教學用心,頗受學生敬慕,呂氏常登門拜訪請教。許翔階修己教人,首重品格,常勉勵學生:「文人畫家雖有學問,但品格必須高潔,因爲藝術之美是性情、品格、學問、修養的綜合表現,若品格不高,畫即不能免俗。」來自許氏的品格優先理念,對其人生產生了相當
深遠的影響。
爲了「直接師法古人」,呂氏在北平美專就讀時,積極利用地利之便,
硏究故宮博物院所展覽的古畫眞跡,以及《故宮週刊》所印的古畫印刷品;同時用心觀摩北平中山公園等地經常舉辦的當代名家畫展。
他竭盡所能吸取新知,主要是前往北平美專之路,曾遭父親反對而坎
坷難行,好不容易如願以償,激勵他入學後奮發向上,不敢稍有懈怠,再加上個性精勤穩重,以及已有妻室的主觀條件,美專生涯的時間管理非常積極。每日課後,隨即閉門習畫、練字、看書,絕少外出,爲了爭取更多作畫時間並節約開銷,甚至連寒假春節也很少返鄕,如此專注不懈的努力結果,讓在學期間不論術科或學科成績,始終保持在全班前三名之內。
美專時期,經岳父松齋先生的介紹,書法也得到名家指導。當時,他隨擔任北平靜生生物調査所所長的張東寅(字栩彬)學習漢隸,張氏爲河南南陽人,前清秀才,民元以後又畢業於河南高等學堂,與松齋公是同學,漢隸甚見功力,在北平頗有名氣,每逢星期日呂佛庭常前往接受指導,這段時期在隸書方面的精進,爲他日後結合楷、隸和篆擢的個人書風打下紮實的基礎。
爲調劑身心、陶冶性靈,彈古琴成爲呂氏;I匕平時期最主要的消遣活動。
在負笈北平行前,岳父松齋先生以家傳的明代古琴相贈,進入美專後,呂佛庭除從管平湖先生學習工筆花鳥、仕女,也學古琴(®3)。管平湖古琴
融九疑派(楊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川派(秦鶴鳴)三家之長,不斷創新,自成一家;呂氏每逢週日或假期,即攜著自己那張名琴去管師家求教,並向鄭穎孫、徐元白等人請教。自從學了古琴之後,他便爲其音韻旋律的清髙淡雅深深著迷,其它中外俗樂完全聽不入耳,由於學習專注又持之以恆,琴藝進境一日千里,一九三六年時還到南京參加清溪琴社所舉辦的大規模古琴演奏會,時至今日,中國音樂史尙以古琴名家尊奉之。(图4)
古代文人雅士時興「好古琴而厭俗樂」、「藉詩詞以遣興」,呂氏爲
了提升詩境,增加切磋機會,他與美專七、八位志同道合的學友組成「重陽詩社」,經常相聚酬唱聯吟,互相交換心得;追隨古代文人雅士之風,置身民國的時空架構內,在在突顯他不落塵俗又「避俗求雅」的個性,而曰後書畫風格幾乎也呈現同步發展。
呂氏初試啼聲的首次個展,在一九三四年暑假;美專畢業之際,他以
工筆人物、仕女爲主,搭配部分仿古山水,展現三年苦學成果,美專校長張恨水、老師管平湖以及不少師長和藝界前輩,都親臨北平慧文中學的展
_他肯定和鼓勵,這也讓他更堅定選擇書畫藝術作爲終生志業的決心。http://s9/middle/6cb08e83t9294f60d7368&690<wbr> <wbr>吕佛庭 <wbr> <wbr>04" TITLE="一代宗师 <wbr> <wbr>吕佛庭 <wbr> <wbr>04"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
「芒鞋筑杖入武关,山嶺畸嶇路難攀。秦嶺四月桃始放,高處重绵不胜寒。闻道蓝田多美玉,摩詰別业在輞川】。西京繁华比唐漢,門雛走馬笙歌喧。……一拳屹立石堡,四务附丽若孤懸。飛摟七層倚巖構,门前常泊萬里船。雁鬥史稱天下險,峭壁萬仞難攀援。江水滔滔流不住,波浪滾滾成涡旋。猿狨欲渡愁无計,鸟飛不下向曰邊。巫山巫峽氣森睹,翠木苍藤縈巒。日月蔽虧天一线,十里九折江回还。
......此行萬里酬壯志,玩奇不覺行路難。大好河山須保持,愼守勿失萬萬年。 —佛庭〈蜀道万里圖歌〉
這是抗戰勝利之際,呂氏完成〈蜀道萬里圖〉長卷,在拖尾處自撰自
題的長歌。這首氣勢豪壯的山水詩,清晰可見他的詩風特質已然成形,似乎也預告逐漸將繪畫題材的焦點,從人物畫慢慢朝向山水畫轉移。
我國自古以來的知識份子以至於文人畫家,往往藉著「讀萬卷書,行
萬里路」加深學養並開拓視野胸襟。呂氏從少年時期即愛讀遊記,也受到《徐霞客遊記》等書啓發,而有「遍遊天下名山」的心願。早年受限故里種種現實條件未能如願,即使離鄕背井到北平求學,也僅能利用長假在北平附近的長城居庸關、八達嶺等地就近尋幽訪勝,直待美專畢業才有機會
一償宿願。
呂氏美專畢業時,正逢國內校園動盪不安,中等以上學校教員派系嚴
重,學生風潮時起,不急於尋覓教職的他,先行返回河南省親,順便遊歷河南輝縣百泉,並於開封舉辦個展,再與省垣書晝家譚方成、喬懋卿、徐元白、曹一民等人共組書畫研究社,同時參加河南省全省美展。
這段期間,他還與畫友結伴遊黃山,又赴南京、上海、蘇州、杭州…
等處名勝遊歷,其間,曾在南京舉辦個展,而在一個多月的江南遊中,南方的湖光山色,深深吸引自幼生長在華北黃土高原的呂氏,每到不同景點,他都有感而發即興賦詩,整個行程下來,竟也累積數量可觀的詩作,可算是這趟旅行的附帶收獲。
十歲皈依三寶開始茹素唸佛的呂氏,隨著年紀增長,逐漸意識到人生
最大的煩惱多由家庭贅累所致,少年時期就曾有過出家的念頭,/但是這種想法隨即被父親制止。在北平求學時期,每星期日向張東寅學罷書法後,他都習慣順道往西直門彌陀院聽浩修住持講經,浩修爲呂氏的小同鄕_,常爲他講《無量壽經》和隐佛靜坐的方法,也常勉勵他「不要以能畫幾筆畫
爲滿足,要發願救渡衆生,超凡入聖。」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淨土三經」之一,經過浩修住持的講解,更能掌握淨土法門的要旨,這對呂氏學佛的啓示很深。一九三六年十月他藉著南遊江南之便,透過好友徐元白引介,準備到杭州靜慈寺剃度出家,俱有感於該寺太過勢利,又自覺機緣不契而暫時作罷。
返鄕不久,適逢西安事變風聲吃緊,便移往河南鎮平縣杏花山的菩提寺暫避烽火。在菩提寺
一年多的日子中,他每天讀書、看書、寫字、作畫,還定時靜坐、散步和彈琴,尤其格外用心研讀先秦諸子書,並且還作札記o呂氏日後后曾表示,這段時期的隱居用功,對他日後性情改變和胸襟開闊助益極大。
菩提寺地勢雄深、古木參天而景緻幽美頗利於靜心潛修。呂氏這段時期的詩作,也開始透露出學佛的心得感受,如「法華一卷坐禪堂,靜裡悠然百慮忘。月照空庭鐘罄寂,清風一陣桂飄香。」—〈深夜靜坐賞桂花香〉「幽篁深度一茅蓬,曰誦法華伴會融o閒背蒲團松下坐,桃花潭水悟皆空。」—〈法華茅蓬〉。這兩首詩都提到《法華經》(即《妙法蓮華經》〉,顯然是他在菩提寺隱居時,經常硏讀的主要佛經。因此《法華經》裡面所主張的「一乘」思想,
對於渡台以後呂氏所發展出的「一元論」應有相當程度的關聯。
—九三六年他在西湖出家未成,但念頭始終未消,住在菩提寺清靜優
雅的環境中,讓呂氏再度興起剌度之念。有天他把頭髮剃了(画5),穿上大領僧服準備在菩提寺當和尙,經知客僧洗凡法師好言勸阻,並提醒他若當了和尙,每天忙于接待善男信女,未必能如想像般自由安排時間,建議在寺上作個「半僧」,凡事不聞不問、自由自在。經過洗凡法師開釋,才讓他暫時保留出家的心願,同時開始以「半僧」爲號。
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發動七七「蘆溝橋事變」,中國全面展開對曰
抗戰。翌年春天,呂氏基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覺得學佛爲的是救世渡人,想救世必先救國。因此接受縣城朋友邀請,下山參與發起組織抗敵救國後援會。一方面成立話劇團,到各地巡迴義演宣傳抗曰;另方面發動募捐,資胁漢口《扫荡報》社的抗日文宣經費。爲了以身作則,當時不但盡捐妻兒金銀首飾,也將全部畫作義賣,並多所奔走捐輸,顯現出他愛鄕、愛國的情操。
一九三九年秋天,呂氏應聘爲河南省政府民政廳秘書,但因不習慣官
場生活,不久旋即辭官。當時日寇逼近河南省境,因而又多次離家避難,並隨遇而安地遊歷中嶽嵩山、遂平縣碴砑山,以及湖北省的武當山等名山勝地,其間曾先後短期任教於河南省源潭中學和唐西中學等校。
當年黃河水災、旱災接踵而至,個性急公好義的呂氏,在源潭中學發起施粥活動,救濟災童,造福不少災胞難民。直到一九四四年春,洛陽和鄭縣戰況吃緊,才攜帶親繪的八十幅歷代名將圖,西遊陝西、四川,沿途舉辦畫展,藉以鼓舞士氣;同時也藉往大後方避難之便,順道遊覽沿途的
名山勝境。
當時從河南省進入四川的主要途徑有三條:其一,由唐鄧經老河口到
巴東,溯長江入巫峽,稱爲「南路」;其二,從南陽經西峽口入武關過秦嶺,經劍門棧道,稱爲「中路」;其三,循隴海道以入潼關’稱爲「北路」。由於隴海路因戰況波及而交通斷絕,所以他選擇了中路,仿效徐霞客遊歷「陸行舟返」,從河南魯山徒步進入四川,到達成都、重慶等地,回
程時乘船出三峽而歸。
這趟爲時半年、行程萬里的水陸旅程,甚至遠及甘肅省境,他猶如苦
行僧一般,竹杖芒鞋,隨緣行腳隨緣住,途中以山林寺廟爲旅舍,以高僧野老爲道侶,背著行囊攜帶畫筆,搜盡奇峰作畫稿,作一個獨來獨往的徒步自助旅行者和藝術家。每經一縣,順便査閱當地的縣誌,擇其要點寫入曰記之中,以對所見所聞作更深入的瞭解。
其間也於河南省魯山,陝西省西安和四川省成都、重慶等地舉辦畫展。
這趟深刻的徒步萬里遊蹤,不但讓他心胸更加開闊,也增廣見聞、強健體魄;尤其在繪畫方面,雖然從進入北平美專便開始鑽硏山水,但是讓他日後逐漸將題材重心轉移到山水畫,則因爲飽覽名山大川,受到大自然的洗禮,而多所啓發之故。他將過往學自古代傳統繪畫的各種技法,透過遊歷所見所感加以對照、考量和取捨,對畫風醞釀和形成,自然具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一九四四年秋天,呂氏因父喪而由四川搭船返回河南,當時日軍離家
不到百里,爲了不願被俘,而在家中短暫停留七天後,隨即搬往南陽西北山廣慈寺隱居一年多。這段期間,他整理半年來由河南入四川的水陸遊蹤,包括所見所聞的筆記和畫稿,在一九四六年春天完成《蜀道萬里記》一書以及〈蜀道萬里圖〉長卷山水和八十多幅山水、人物和仕女畫。
其中〈蜀道萬里圖〉係用仿舊絹所繪製,小青綠設色,長60尺,寬1.2
尺,現藏美國藍更生處。該長卷自陝西武關畫起,經秦嶺、西安、華山、太白、劍閣、成都、青城、峨眉、重慶、萬縣、巴東、荊山,畫到湖北保康縣板倉河止,沿途重要景點均納入畫中。此畫以長披麻和馬牙皴爲主,佈局密實但用筆簡靜,故能實中見虛。可能由於初從法古過渡到憶寫自然的階段,相較於他渡台後所畫的四件百尺長卷,筆墨略顯拘謹,但是沈著典雅,仍堪稱呂氏階段性的代表作°
(面6、圃7、圍8)http://s3/middle/6cb08e83t9294ff7e00d2&690<wbr> <wbr>吕佛庭 <wbr> <wbr>04" TITLE="一代宗师 <wbr> <wbr>吕佛庭 <wbr> <wbr>04"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
抗戰勝利以後,他攜帶廣慈寺所畫諸作往開封、武漢、西安等地舉辦
畫展,其中〈蜀道萬里圖〉一作倍受矚目,藉展覽之便,順道遊歷武漢地區名勝,其間並曾應聘至南陽師範任教幾個月,未久又因國共戰爭時局緊張,才應住在台東的侄兒蘭堂邀請,偕同畫友朱俊佛(景德)在一九四八年六月,從漢口順流東下南京,再從上海渡船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