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怎样“抓”临界生?

(2018-11-14 18:34:30)
分类: 教育杂谈

怎样“抓”临界生?

作为老师,考试成绩一出来,让你捶胸顿足的,或许不是考30分的学生,而是考59分和79分的学生,不用说你也知道为什么。

教学中,只要谈起“成绩”,就一定离不开“临界生”。临界生对成绩的重要性,似乎连约等号都不够用。

临界生很重要,这已然成为一个共识。不过,一旦涉及方法论,得到的往往只是一些零散的建议,比如“多找临界生谈话”、“平时多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如果发现哪个题不过关,就叫TA过来培辅,直到过关为止”等等。这些建议投入实践的结果,很多时候是不了了之,因为“事情多,精力少”。

关于临界生,我们关注的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 什么是临界生?
  • 为什么要“抓”临界生?
  • 怎样“抓”临界生?

(1)

什么是临界生?百度百科的解释已经足够:

  • 临界生是指成绩临近分数界限的学生

这里有两个关键概念。

第一个是“分数界限”。满分100的考试,我们习惯将80分定为优秀线,将60分定为及格线;满分不是100的,可以按此比例进行折算。

第二个是“成绩”。这么多测验成绩,用哪一个作为参考更好呢?我习惯使用的,是过往测验成绩的平均值,也称历史平均成绩。

一方面,历史平均成绩的波动情况,要比单次考试成绩的波动情况更平缓,因此更适合作为学生数学水平的量化分析指标。

另一方面,选择历史平均成绩,让我更加淡定地面对学生的成绩。比如,一个历史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我不会因为他某次成绩不及格就气急败环,而是找他沟通发挥失常的原因;一个历史平均成绩在40分以下的学生,我也不会因为他某次成绩过了及格线就盲目乐观,而是帮助他寻找进一步突破的方向。

从定义可以看出,对于临界生来说,多一分和少一分的距离,往往就是“优秀”和“不优秀”、“及格”与“不及格”的距离。作为老师,我们当然希望学生站在“优秀”和“及格”这一边。因此,我们选择“抓”临界生,是为了追求班级优秀率和及格率的最大化。

(2)

那么,怎样“抓”临界生?

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临界生的成绩会在分数界限附近?

考试成绩的本质是分数,分数是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做对一定数量的题目获得。成绩会落在在分数界限附近,是因为失去了一部分的分数。失去分数的原因,是相应题目没有做对;没有做对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种错误:

  • 理解型错误-不会做而错
  • 技术型错误-会做但做错

一道数学题目的存在,都是致力于考察一个或更多的知识点。学生对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可以总结为五个环节:

  • 感受-面对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
  • 获取-接收新知,浏览需求的解决过程
  • 形成-试错练习,不断修正新知的理解
  • 巩固-刻意练习,将新知推进长时记忆
  • 拓展-变式应用,新旧知识的组合创新

从知识点的学习角度看,理解型错误产生的原因,是知识点的形成环节未通过,一知半解的知识点很难用来解决问题。技术型错误产生的原因,是知识点的巩固环节未通过,未能推进长时记忆的知识点,不仅容易遗忘,而且还很容易与其他的知识点混淆,导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搭错线”。

可以看出,形成和巩固是知识点学习的两个核心环节。那为什么会出现未通过的情况呢?

原因在于教学进度上。教学进度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推动的课程进度,另一个是学生掌握的学习进度。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学生的学习进度跟上教师的课程进度,甚至是超过。现实的情况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知识点上的学习进度可能会落后;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进度可能会落后。于是,学习进度落后的学生,就逐渐形成了临界生和后进生。

学习进度和课程进度的不平衡,常常会给教学带来尴尬:让优生飞吧,后进生被落下了;等后进生跟上,优生又被拖住了。

那我们能做什么呢?

从理解型错误和技术型错误产生的原因,我们要做的似乎显而易见:

  • 提高知识点形成的效率
  • 提高知识点巩固的效率

认知科学指出,我们都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的知识;如果新旧知识之间存在有意义的联系,我们就能很快理解新知识,也就是说,知识点形成的效率高。问题是,对于同一个新的知识点,每个临界生的已有知识不仅有限,而且还各不相同,怎样帮助他们提高新旧知识之间产生有意义联系的概率呢?

思路转换一下,如果能把更多学生的已有知识加在一起,每个临界生的已有知识就能得到增加,怎么做到呢?讨论。

每当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讲完例题后,我会布置几个习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的任务有两个:

  • 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尤其是临界生
  • 关注讨论的进度

有时,几个临界生会选择相互讨论;这时,我会建议他们去找优生进行讨论,而且是已经解决问题的优生。于是,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群人围着一个优生倾听和质疑,优生在中间忙着讲解和解答。

如何反馈效果呢?做一个小测,关注一个东西:解题速度。

道理很简单,如果我问你“姓”字怎么念,你会脱口而出,同时觉得我很无聊;如果我问你“曐”字怎么念,估计你想5分钟也念不出,除非你之前了解过。

一个知识点,形成是巩固的前提,提高巩固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关于刻意练习,强烈推荐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和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合著的《刻意练习》。根据刻意练习的原则,我们可以做三件事帮助临界生巩固知识:

  • 选题-选择能越过及格线和优秀线,而且“跳一跳,够得着”的习题。
  • 练习-定期限时限地布置任务,帮助学生专注于任务的完成。
  • 反馈-即时提供答案和评价,帮助学生及时修改。

临界生太多,忙不过来怎么办?我的做法是,把临界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名组长,这样,培辅任务执行起来就顺畅多了。

如何反馈效果呢?还是做一个小测,在关注解题速度的同时,关注另一个东西:正确率。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我让你写自己的名字,你的状态再差也能写出来,而且百分百全对;相反,如果你做一道题,虽然你会做,但是这里错一点,那里错一点,你还能说自己巩固了吗?

最后的最后,你是不是在担心一个问题:方法有了,但是学生不配合,执行不下去怎么办?

其实,一切的前提,在于你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师徒、朋友,还是战友?

- End -


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i6622623350134931972/?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from=groupmessage&timestamp=1542037936&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iid=50657484517&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group_id=662262335013493197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