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13.23
(2022-05-11 09:45:55)
标签:
365教育历史情感杂谈 |
分类: 论语新解 |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周明新愚解:
1. 和:兼容并包。不同类型的人或观点聚在一起和谐共处,相互取长补短,会使聚集的群体呈现趋中化。
2.
同:排除异己。相同类型的人或观点聚在一起,彼此的共同特征会进一步加强,造成群体严重倾向一面,会使聚集的群体呈现出极端化。
整篇解释:君子能兼容并包而不排除异己。小人排除异己而不能兼容并包。
补充说明:
1.
此章,孔子从君子和小人做法对比的角度论说了和与同。孔子论说的和与同的背后还有个没说出来的异。异就是多样性,同就是一致性,同和异都是事物存在状态的两个极端,而和兼有异和同,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一种趋中状态。
2.
孔子在此告诫弟子为政时要做到兼容并包,不要排除异己。只有兼容并包才能博采众长,才能团结最多的人,才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排除异己往往会造成错误横行不知觉,投机冒险走极端,会容易招致失败;排除异己还会形成小的利益集团,造成社会分裂,导致社会动荡。
3.
孔子为什么不说求异的错误呢,因为在求异的状态下,团体的凝聚力小,破坏力就小。但是在求同的状态下,团体的凝聚力大,破坏力也就大。所以孔子把求同和小人联系起来来重点强调它的危害。
4.
孔子论说的“和与同”,或许是对宴婴的“和与同”的思想的再发展。宴婴在孔子之前就精辟地论说过和与同,宴婴认为和就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同就是单一性的重复累加,宴婴认为国君治理国家要和不要同,和就是君主和大臣们互补互助,这样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同就是唯君命是听,大臣们无法施展能力,这样国家就难治理好。见《左传·昭公二十年》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钱穆先生解释:
先生說:“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
前一篇:论语《子路篇》13.22
后一篇:论语《子路篇》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