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判解读“子曰:乡原,德之贼也。”2020/10/10周明新

(2020-10-10 23:13:34)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教育

批判解读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2020/10/10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一、 初读这段话时,真的不知道孔子在说什么,虽然看了诸多家的解释,还是不能让自己心安,于是一直存着个疑问,起初我个人觉得朱熹解释的好,乡原者的志向仅仅在于自己的乡里,不能有兼怀天下的心。可当我读到《左转》的公山不狃的故事后,我突然顿悟了,知道了孔子说的“乡原,德之贼也”的本意了。

二、在整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五个贼字,那时候的“贼” 字与现在的“贼”字的意思有很大的区别,现在的贼字,主要是指偷盗的行为和人,而在孔子的时代,“贼”字的意思比较复杂,主要是指败坏,破坏者、无德的人。下面是论语出现的五个“贼”字的五段话。

1.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贼:败坏的意思。

2.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贼:无德行的人

3.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贼:行为无章法,败坏德行的意思。

4.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贼:什么意思呢?且看下文。

5.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贼:破坏者。

三、 在孔子去世后的100多年后, 孟子对“乡原,德之贼也”,作了一篇论述,他称乡愿者是阉然媚于世也者(曲意逢迎献媚于世俗的人), 又进一步解释为“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这种人想否定他们却举不出什么过错,想讽刺他们却找不到理由,他们和同于市俗,融合于污浊的社会,)。

四、 宋代的朱熹解释为: 乡原,乡人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指乡愿者与乡人结党,同流合污媚俗于世。

       *****现代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五、 简而言之,孟子说的乡原者是一个不会得罪人的老好人,朱熹说的乡原者是一个志于小团体利益的人。但是,从论语的各篇各章中,孔子没说一句是反对老好人的,相反孔子还非常讲究处世的技巧,孔子思想的着眼点是和睦,而老好人的处世态度也是有利于和睦的,所以不应该被孔子贬斥的。再说朱熹的小团体利益者,虽然着眼于小团体利益的志向有点微小,可是也不存在什么道德卑下的问题,所以也不应该会成为被孔子批评为德之贼。那究竟什么是孔子所说的“乡原,德之贼也”的本意呢?

六、 下面我们用两个例子来进一步地阐明。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孔子和叶公的一个故事。孔子周游到了楚国,楚国的叶公对孔子说,我们国家有践行正直德行的人,父亲偷羊,他的儿子去揭发。孔子回答道,我们国家却不是这样的,父亲庇护儿子,儿子庇护父亲,真正的正直德行就隐藏在里面了。(论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意思是任何正直的德行都要以不违背人性为原则,不要破坏亲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孔子认为一个社会的和谐必须来自于家庭的和谐,而家庭的和谐是要以发自于本性的相亲相爱为基础的,然后把这个相亲相爱的心推及到周围的亲人,族人,乡人,国人。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为了乡人的利益而团结起来,应该是孔子所提倡的,而不应该会成为被孔子贬低为德之贼的。

七、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鲁国人公山不狃不以所恶而废乡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应该能够揭开“乡原,德之贼也”的出处和它的本源解释。在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鲁国的季桓子的势力比鲁国国君还大,公山不狃和阳货都是鲁国季桓子的家臣,后来公山不狃和阳货与主人季桓子有矛盾,两个家臣合谋一起作乱反对季桓子,失败后阳货逃到齐国,公山不狃后来在一个叫“费”的地方被季桓子打败,公山不狃就和叔孙辄一起逃到了吴国。而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的这段话就出现在论语的阳货篇里面,在这篇里面有两段关于公山不狃的,所以我怀疑“乡原,德之贼也”此话的出处,应该是孔子针对公山不扭的事讲的。下面是公山不狃的故事。

 

八、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为了邾国的缘故,准备攻打鲁国。吴王询问叔孙辄(鲁国人), 叔孙辄回答说:“鲁国有名而无实,攻打他们,一定能如愿以偿。” 叔孙辄退出来告诉公山不狃(鲁国人)。公山不狃说:“这是不合于礼的。君子离开自己的国家,不到敌国去。在鲁国(祖国)我们没有尽到臣下的责任而又去攻打它,为吴国效力,这就可以死去。对于这样的委任我们就要避开。而且一个人离开祖国,不应该因为有所怨恨而祸害乡土。现在您由于小怨而要颠覆祖国,不也很心痛难过吗?如果吴王派您领兵先行,您一定要推辞。君王将会派我去。”叔孙辄悔恨自己说错了话。吴王又问公山不狃。公山不狃回答说:“鲁国平时虽然没有可靠的盟国,危急的时候却一定会有愿共同抵抗的援国。诸侯将会救援它,是不能实现愿望的。晋国和齐国、楚国会帮助它,这就是吴国的四个敌国了。鲁国是齐国和晋国的嘴唇,唇亡齿寒,这是您所知道的,他们不去救援还干什么?”三月,吴国攻打我鲁国,公山不狃领兵先行,故意从险路进军,经过武城。

《左传·哀公八年》吴为邾故,将伐鲁,问于叔孙辄。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礼也。君子违,不适仇国。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托也则隐。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若使子率,子必辞,王将使我。」子张疾之。王问于子泄,对曰:「鲁虽无与立,必有与毙;诸侯将救之,未可以得志焉。晋与齐、楚辅之,是四仇也。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不救何为?」 三月,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

九、作为相反的例子是楚国人苗贲皇为了报仇到晋国帮助晋国出谋划策,在鄢陵之战中大败楚国,楚共王在此战役中被射瞎了一只眼。还有一个例子是楚国出身的伍子胥也是为了报仇带领吴国的军队打败楚军,导致楚国的郢都被吴国攻陷,楚昭王差点丧命。

十、  而作为对比,公山不狃的表现就不一样了,虽然公山不狃当了吴国侵伐鲁国军队的向导,但他带领吴国军队绕道走险路,给吴国侵犯鲁国制造麻烦,也给了鲁国备战的充足时间, 最后鲁国和吴国以讲和告终。而他的不以乡怨而危害祖国的言行,也为后来逃亡异国的人树立了准则, 而孔子也应该是针对公山不狃在此事上的表现以及其他流亡异国的人的表现的对比上,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而说出了“乡怨,德之贼也”这句话的,这句话也完全符合孔子的孝悌的思想,因为生你养你的祖国就像你的父母一样,你不能忘恩负义去怨恨、伤害它。 怨恨、伤害父母的人难道不应该被骂为“德之贼”吗。

十 一、  所以综述以上,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 最初应该是“乡怨,德之贼也”,只不过后来被孔门弟子在口口相处的过程中把“怨”变成了同音的“原”了,所以给后人的理解造成了麻烦。  后来,又加上孟子对这句错音字的话进行了牵强附会的一番解释,以至于几千年来没人敢质疑孟子的解释,从而让孔子说这句话的真实意思被孟子的错误解释掩盖了起来。这一盖就是2000多年。 就是因为有圣人孟子的解释和宋代巨儒朱熹的解释,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即使有个别文人质疑,也终无人敢于提出来去冒犯忤逆圣人的罪。但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该也要有孟子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勇气,也要有批判的精神去质疑错误,还原经书中作者的本意。

 附:

1.    朱熹的解释: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乡者,鄙俗之意。原,与愿同。荀子原悫,注读作愿是也。乡原,乡人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详见孟子末篇。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虽闻善言,不为己有,是自弃其德也。王氏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道听涂说,则弃之矣。”

 

2.    孟子的解释:尽心下三十七篇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孔子说:‘路过我家门口却不进我的屋,我并不感到遗憾,这些人只是满足于乡镇里的愿望!是道德的损害者。’”万章又问:“什么样的人称为是满足于乡镇里的愿望的人呢?”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孟子说:“什么是志向大而自满?就是言谈不顾及行为,行为不顾及言论,他们动不动就说:‘古代的人怎样,古代的人怎样。他们自己的行为却为什么如此孤独冷漠呢?生在这个世界上,就迎合这个世道吧,好好地活着就可以了。’曲意逢迎献媚于世俗的人,就是只有乡镇里的愿望的人。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万章又问:“全乡镇里的人都称赞有愿望的人,所到之处无人不是有愿望的人,孔子却认为他们是对天地对国家发展规律的伤害,这是为什么呢?”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孟子说:“这种人想否定他们却举不出什么过错,想讽刺他们却找不到理由,他们和同于市俗,融合于污浊的社会,为人似乎忠厚老实,行为似乎方正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也自以不错,但却进入不了尧、舜之道,所以称他们是‘对天地对国家发展规律的伤害’的人。孔子说:‘我羞耻于似是而非的人,羞耻于莠草,害怕它们混淆了真正的禾苗;羞耻于巧言令色的人,害怕他们混淆了最佳行为方式;羞耻于尖酸刻薄巧言善辩的人,害怕他们混淆了真正的诚信;也羞耻于那郑国的音乐,害怕搅乱了真正的雅乐。我羞耻于那紫色,害怕它们抢夺了朱红色的地位。也羞耻于只有乡镇里的愿望的人,害怕它们伤害了国家发展的规律。’君子只要返回到治理的根本上就行了。治理正确了,那么百姓就会兴盛起来,百姓兴盛起来,就不会有邪恶的念头了。”


3. 现代杨伯峻先生的解释:

17.13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文】

  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评析】

 

  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