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至28日,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如约而至。据市园林绿化部门统计,目前宁波城区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共288棵,涵盖香樟、银杏、枫杨等20余个树种(见9月30日宁波晚报)。
古树名木是历经风雨的“绿色活化石”,是城市生态的守护者,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也因此,宁波正在为这些古树名木筑起坚实的“防护网”,让它们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继写传奇。一方面,园林部门为每株古树建立了专属“健康档案”,动态记录树龄、生长状况、管护措施等信息,通过定期巡检、专家会诊,及时解决古树生长难题;另一方面,通过科普宣传周、认养活动、校园课堂等形式,持续普及古树保护知识,让“守护古树就是守护城市记忆”
的理念深入人心。可以预期,诸如此类措施,必将为这些古树名木“延年益寿”,谱写更加璀璨的传奇故事。
然而,笔者认为,为让这些古树名木“延年益寿”,谱写更加璀璨的传奇故事,我们对这些古树名木决不能采取消极的保护措施,而应对它们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首先,旅游经营部门可以把某些“有故事的古树名木”开发成景点吸引游客。譬如,在海曙区偃月街,有棵古银杏树紧挨着徐宅,静静“站”在马路中间。它的来历,至今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徐宅主人当年亲手栽种的“家族树”;二是它的栽种者是一位抗清失败的将军,借这棵树寄托家国情怀。如今,这棵古树已成为月湖景区的“文化名片”,外地游客来宁波,总会特意来此打卡,触摸树皮上的纹路,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厚重。站在树下,看阳光透过金黄的叶片洒落,仿佛能听见岁月流转的声音。再譬如,在中山广场逸仙楼后,也有一株“明星古树”——树龄220余年的古银杏树。它栽种于清代,如今依然树冠苍劲、枝干舒展,是宁波城区现存最古老的银杏之一,每到深秋,满树金黄的叶片落在青石板上,成了市民拍照留念的“秋日限定美景”
。这两棵古树都有自己的“独家故事”
,旅游经营部门不妨进一步渲染它们的故事,并把它们确定为“特色景点”,完全有可能激发更多游客的好奇心,从而吸引更多游客的眼球。
其次,中小学校不妨把某些古树名木确定为“活教材”来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譬如,下应街道河西村有棵银杏树是祖辈栽种的,陪着四代村民从垂髫孩童长成白发长者,村民们代代帮它培土、挡寒,才让它熬过200余载风霜。2017年首南东路拓宽时,原设计方案需笔直穿过这棵树,为了保住这棵古树,园林部门与下应街道反复论证,最终敲定“让树不让路”:调整机非隔离带与人行道走向,专门为古树留出了足够的生长空间。这株古银杏树的守护故事,藏着宁波“城市与古树共生”的理念。中小学校假如把它作为“活教材”,组织学生观摩它的现状,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指导学生读懂它的故事,对广大学生必将产生“心灵共鸣”。
总之,对古树名木消极保护,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对古树名木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令古树名木为现代社会服务,让它们为现代社会做出贡献,是让古树名木“物尽其用”、“延年益寿”的优选方式,相对于单纯地保护古树名木,显然更有意义。为此,有关方面,应该深挖古树名木的“独家故事”和“前世今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