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的水杯上锁,家长的焦虑过头(外一篇.)

(2025-09-19 15:08:41)
标签:

教育

时评

       9月1日,徐林的女儿上小学了。在正式开学前,徐林给孩子置办了许多学习用品,其中就包括指纹锁水杯。那是一个550毫升的吨吨杯,一个126元。他所以给女儿买一只指纹锁水杯是因为之前看到一些新闻,他对女儿的“喝水安全”有些担忧(见9月17日北青深一度 )。     
       徐林看到的新闻是指:一、2023年某地一中学,两个学生趁体育课期间返回教室,将具有清洁漂白作用的混合液倒入同班学生的水杯内,导致多名学生出现不适症状;二、2025年有人在电影院看电影时,一个五岁小孩给他的饮料里加了洗手液。这些消息让徐林产生了不安全感,基于安全考虑,他给女儿买了指纹杯。
       开学季,一种水杯在市面上悄然走红,那就是带锁的水杯。此类水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纹杯,一种是密码杯,平均价格都在百元以上,部分品牌或型号在两百元以上。诚然,家长担忧孩子的“喝水安全”,情有可原,毕竟绝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并且,让孩子自带水杯不仅是为了健康安全考虑,也是一种让孩子逐步学会收纳整理、培养归属意识的锻炼。然而问题是,家长如此焦虑过头,非但难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反而会阻碍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家长所看的“喝水不安全”新闻,未必就是生活中的事实,兴许是商家为了促销,编造出来的“道听途说”;退一步讲,假如生活中确有其事,家长也没有必要焦虑过头,家长不能因为现实中存在一两件不尽如人意事情,就认定现实环境在“变坏”。再说,家长如此焦虑过头,也难免该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本来“少年不识愁滋味”,家长如此认定现实环境在“变坏”,难免误导孩子,让孩子认为生活中“坏人多”,无益于孩子“阳光成长”。
       其二、如果家长老是提示孩子,喝完水要随时锁上水杯、要注意别让别人动你的水杯等等,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家长给孩子预设了现实环境在“变坏”场景,就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或焦虑感,本来“不识愁滋味”的孩子进入学校时,就会带着防备心理去面对同学,那么,孩子在跟同学交往时,态度可能会带有敌意或回避。这样,孩子反而难能跟同学和谐相处。
      其三、带锁的水杯比普通水杯重。现在孩子的书包已经很重了,家长在给孩子外籍一只“指纹锁水杯”,难免给孩子增加额外负担,不仅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与给孩子减负的教育大方针不仅相符。
      其四、带锁的水杯和普通水杯相比有点特殊化,如果一个孩子拿带锁水杯进学校,不仅会让其他同学觉得她在“小题大做”,给自己搞特殊化找借口,而且也让孩子从小养成爱搞“特殊化”的不良习惯,进而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实际上,孩子喝水的问题,并没有家长想象得那么严重。尽管社会上有一些孩子喝水不安全的“坏新闻”,家长也不必焦虑过头。须知,孩子一旦进入小学,如课程、社会行为规范上的要求等,一下子就提高许多。为了让孩子能够更顺利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家长应该在学习习惯、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外部支持,而不是拿“焦虑过头”影响孩子。

      防止孩子被诈骗家长是关键

        报载:今年年初,宁波多地接连发生类似案件:即以“追星”诱骗孩子加入QQ群,然后自称民警的骗子以“涉嫌诈骗”“拘留”“影响父母”等话术威胁恐吓,诱导孩子偷偷使用家长手机转账,并且事后要求孩子删除聊天记录和转账凭证。无独有偶。镇海区反诈中心近日发布一则案例:11岁学生小圈(化名)在刷短视频时,看到“打电话1小时600元,当日结算”的广告弹窗。出于给游戏充值的需求,他下载了涉诈APP,并在“客服”指引下,使用闲置手机同时接通视频电话和手机通话,充当诈骗通话的“中间人”。所幸反诈中心及时监测到异常,联系其母亲制止了该行为(见9月17日宁波日报民生版)。
       当下智能设备普及,未成年人作为“数字原住民”,虽熟练操作手机、网络,却缺乏辨别风险的社会经验。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畅游,一旦遭遇别有用心之徒,极易在三言两语之间落入对方陷阱。市反诈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与往年同期相比,针对未成年人的电诈案件数量虽有所下降,但总量仍不容小觑。
       针对未成年人的电诈案件数量有所下降,虽然警方功不可没,但防止未成年人被诈骗,任重而道远,且不只是警方的事情。如果家长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从各方面堵漏洞、卡脖子,不给“电诈”留下任何可趁之机,被“电诈”的孩子就会日渐减少乃至灭绝。为此,家长不妨做好下列几件事:
      首先、要经常教育孩子“天上不会掉馅饼”,财富来自辛勤劳动。要告诉孩子绝不相信骗子的花言巧语,更不被骗子的威胁恐吓类话术镇住,一旦遭遇要求“转账”类骗术,立即停止炒作,并告诉父母。
      其次、要管好自己手机里的“钱包”,不让孩子知道自己手机钱包的密码,并绝不容许孩子摸自己的手机,且不给孩子手机里的“钱包”存放大量金额。
      再次、要教育孩子多看书学习、少打手机游戏,最好经常和孩子玩一些“亲子游戏”,譬如猜谜、下棋、互抛绣球等。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防止诈骗也不例外。防止孩子被诈骗,家长是关键。唯有家长千方百计成功阻断骗子和孩子的“链接”,防止孩子被诈骗,才大有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