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丁,跟大伙儿说一声,晚上可以烤带豆吃啦!”6月21日下午,江北区甬江街道朱家社区居民邵国英从自家农田归来,顺手将新鲜的带豆、番茄等蔬菜放在社区“共享菜篮”,笑着对社工说(见6月23日宁波日报民生版)。
“共享菜篮”继承并弘扬了睦邻好传统。在我们的小区居民中,历来有睦邻的好传统。一家有事大家帮,鳏寡孤独有人助,嘘寒问暖,吊苦问疾,情同一家。尽管“共享菜篮”始于居民曹秀华的一次“甜蜜烦恼”,但这也是继承并弘扬睦邻好传统的生动写照。否则,在公共区域设立“共享菜篮”固定点位,难免成为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共享菜篮”架起了邻里间的连心桥。近些年来,随着钢筋混泥土结构房逐步替代土木砖瓦结构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日渐疏远。然而,随着“共享菜篮”的落地,居民不再见面不相识,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其中。大家常常将自家种植的时令蔬菜送到点位,社工每天在网格群发布蔬菜信息,有需要的居民可随时自取。社区还建立了精准帮扶机制,网格员日常走访时,会特意把蔬菜送到独居老人家中,剩余的蔬菜则全部送往社区老年食堂,为老人们的餐桌增添一份新鲜。
“共享菜篮”遂成为居民之间互相认识、互相沟通的“连心桥”。
“共享菜篮”继承并弘扬了睦邻好传统,架起了邻里间的连心桥。
“共享菜篮”对建设和谐社区大有裨益,功不可没。然而,广大社区居民是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在建设和谐社区的同时也在建设自己的精神文明。这里并非否认“共享菜篮”的积极作用,而是说不应该把广大居民的精神面貌限制在“共享菜篮”上。建设和谐社区,格局不妨大一些。据报道,未来社区将持续挖掘有资源、有爱心的居民,拓展共享品类与服务形式,计划增设“闲置物品交换角”“技能共享课堂”等互助平台,促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爱心氛围形成。未来社区的“未来做法”,可圈可点,值得期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