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跳水方法很危险!”“不靠谱的太乙真人,急救也不靠谱!”……2月26日下午,宁波鄞州实验中学沧海路校区的多功能教室里热闹非凡,821班、802班两个班的近100名学生正在这里举行特别的班会课(见2月27日宁波日报民生版)。
据报道,宁波市红十字会和鄞州实验中学联手策划了这堂班会课,为的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急救技能,教材就是之前很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简称《哪吒1》)。
根据近几年权威的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溺水身亡的人数已经达到57000人,其中中小学生占65%。之所以溺亡这么多学生,原因或许诸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护能力薄弱。红十字急救培训进校园,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护能力,实在不可或缺。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说法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而不少学校和家庭光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显然,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之精神不尽相符。红十字急救培训进校园,不仅是将急救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必须,也是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的必须,更是切实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的必须。
据报道,鄞州区自2013年起开展红十字课程进校园活动,全区四年级和七年级学生每学期安排红十字课程2个学时,至今该区中小学普及人数达31万余人次,还连续举办了九届全区中小学生应急救护技能比赛。该区取得如此高的“急救知识普及率”,难能可贵,让人欣慰。但是,这和宁波全市中小学校的总人数相比较而言,
仅仅是“九牛一毛”。也因此,要将急救知识普及到全市每个学生的心中,并且实现“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目标。红十字会的急救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为此,红十字会不光要派专人教会学生,还可以让学生互学互教,即,让已经掌握急救知识的学生指教尚未掌握急救知识的学生。另外,还可以将急救知识教程制作成视频在校园内不间断播放,以加快速度提高急救知识在学校的普及率。
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贵在“落实”
积极推动学校将课间活动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建立教师按时上下课及课间巡视制度,把课间真正还给学生;保障中小学生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时间……3月3日,宁波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校课间活动安排保障中小学生综合体育活动时间的通知》。一系列有力举措,意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深入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见3月4日宁波日报民生版)。
由于“成绩第一”思想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肥胖、近视等问题。之所以存在这一不尽如人意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但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则是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也因此,学校应重视体育教育,开设丰富的体育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宁波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校课间活动安排保障中小学生综合体育活动时间的通知》,就是旨在昭示学校重视体育教育,给学生开设丰富的体育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
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指出,学生应有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可见,老一辈革命家早就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建树“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宁波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校课间活动安排保障中小学生综合体育活动时间的通知》,是对周恩来总理这一高瞻远瞩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提出“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是一件事,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却是另一件事。因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就意味着必须摒弃传统的“成绩第一”思想及其教学惯例,就必须建树对广大学生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还必须要建立健全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相关制度及其措施。
第一、各中小学必须开足开好体育课,不得挤占体育课时间。体育教学应当与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挂钩,学生的体育成绩应在中、高考、评优评奖中体现出来。第二、学校应加强体育设施建设,配备好体育器材,增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第三、学校可协同家长指导孩子参加各种校外体育活动,如游泳、跑步、篮球等,并陪同孩子一起锻炼,以身作则,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第四、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如运动会、体育比赛等,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步行、骑车等,养成爱好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言以蔽之: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贵在“落实”。否则,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难免成为“坐飞机聊天——空谈”。期待我们的中小学在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上下一番真功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