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慈溪市面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文聪走进慈吉实验学校,利用课间15分钟,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面塑技艺体验活动(见2月23日宁波日报民生版)。
据悉,今年以来,宁波多所学校开始推行课间15分钟活动。慈吉实验学校还创新推出了脊柱操、踢毽子等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文化体验活动。慈吉实验学校让“课间一刻钟”既充实又有趣的实践,值得期待。
在以前的 “课间时段”里,老师忙老师的,学生玩学生的,这不利于促进课堂质量、教学效果的提升。
“课间一刻钟”政策助力推动教育新质生产力,旨在重构新型育人关系。在今日之
“课间一刻钟”里,师生不再分离,而是亲密互动,让“课间一刻钟”玩出行花样,使学生感到既充实又有趣。这就有利于促进课堂质量、教学效果的提升。
昔日,课堂与课间脱节,风马牛不相及,这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课间一刻钟”政策旨在重构课上课下关系,打造一体化、系统化的育人新范式。这就要求教师从“管理导向”转向“育人导向”。为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妨通过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节奏,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和思考的空间;在课间,教师不妨为课间活动“提档升级”,通过科学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兴趣、锻炼能力、调节身心、培养品格,这就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慈吉实验学校让“课间一刻钟”既充实又有趣的实践,助力促进课堂质量、教学效果的提升,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从而使课上课间有机衔接,不仅确立了课间在育人中的独特地位,也促进了“教、学、做”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开辟了新路径,并且能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教室学”到“全域学”的深刻转变。
慈吉实验学校让“课间一刻钟”既充实又有趣的实践,反映了新时代教育改革方向和趋势。值得其他学校举一反三地借鉴。
急救培训进校园,十分必要
“他的跳水方法很危险!”“不靠谱的太乙真人,急救也不靠谱!”……2月26日下午,宁波鄞州实验中学沧海路校区的多功能教室里热闹非凡,821班、802班两个班的近100名学生正在这里举行特别的班会课(见2月27日宁波日报民生版)。
据报道,宁波市红十字会和鄞州实验中学联手策划了这堂班会课,为的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急救技能,教材就是之前很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简称《哪吒1》)。
根据近几年权威的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溺水身亡的人数已经达到57000人,其中中小学生占65%。之所以溺亡这么多学生,原因或许诸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护能力薄弱。红十字急救培训进校园,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护能力,实在不可或缺。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说法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而不少学校和家庭光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显然,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之精神不尽相符。红十字急救培训进校园,不仅是将急救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必须,也是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的必须,更是切实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的必须。
据报道,鄞州区自2013年起开展红十字课程进校园活动,全区四年级和七年级学生每学期安排红十字课程2个学时,至今该区中小学普及人数达31万余人次,还连续举办了九届全区中小学生应急救护技能比赛。该区取得如此高的“急救知识普及率”,难能可贵,让人欣慰。但是,这和宁波全市中小学校的总人数相比较而言,
仅仅是“九牛一毛”。也因此,要将急救知识普及到全市每个学生的心中,并且实现“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目标。红十字会的急救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为此,红十字会不光要派专人教会学生,还可以让学生互学互教,即,让已经掌握急救知识的学生指教尚未掌握急救知识的学生。另外,还可以将急救知识教程制作成视频在校园内不间断播放,以加快速度提高急救知识在学校的普及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