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然与需求(作者刘家朋)

(2024-02-23 19:39:29)
标签:

健康

教育

情感

时评

文化

自然与需求

 

刘家朋

 

 

李顺常不听医生与崔学明劝告,从起初轻微的酒精肝,很快便转化为肝癌,并且,经确诊后,已是晚期。崔学明得知这个消息,心中很是难过,便带着礼物去看望李顺常。

崔学明是在李顺常屋后东西街的街北一家超市买的礼物,去李顺常家需要从李顺常屋西头的街道拐个弯才能过去。此时,李顺常屋后靠近路边的小树林里,众街坊三三俩俩,正在靠着树干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聊天。见崔学明走得近了,有个与崔学明年龄相仿老妇人便问:“干什么去呢?学明。”崔学明随口答道:“哦,去看看顺常兄弟。”说着,很快便拐进了李顺常屋西头的南北街。众街坊见崔学明离得远了,有位老汉便说:

“咳,学明是真痴心眼子,两家子面合心不合,根本就不用看!”

有位中年男子压低了声音,跟身边的人交头挡耳,“真是多此一举,如果将学明叔换做我,我才不来看这样的人呢!”

还有人小声嘀咕:“老天有眼,这家伙得这个病,纯属于报应!”

…………

人们你一言我一语,一边回想着崔学明与李顺常一生的交往经过,一边议论纷纷……

 

 

 

崔学明与李顺常是同一个村的人。他们的村子是一个拥有百十户人家的山村,名叫:巨岩。李顺常的家住在村子最东北角,往西南大约四十米就是崔学明的家。他们都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生人,崔学明出生于一九五八年二月,李顺常出生于同年四月。二人本是干兄弟关系,往来频频。然而,因不是同类性质的人,一生都是面合心不合。

在李顺常和崔学明都不会说话的时候,倒也不会出现什么面合心不合的现象。然而,只从会说话后,渐渐在各自不同的家境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秉性。既然二人是干兄弟,肯定是常来常往。因秉性不同,这吵闹现象自然是难免。但为了团结大局,有时候需要相互忍耐脾气,这面合心不合的现象自然而然就会时而发生。朋友,请耐心观看:下面故事便是他们两家的不同家境对这两个孩子所形成的不同秉性的影响,以及两个孩子面合心不合的交往延续。

李顺常的父亲年轻时在本县任政法委书记,后来因病,早早办了病退,退休费丰盛。母亲虽未在外任过什么职,但体格健壮。在生产队挣工分算是上手。李顺常兄妹三人,大姐为年龄最大,往下便是大哥,他为小弟。大姐大哥都年龄比他大得多,早早便能到生产队挣工分,因此,在当时论起经济条件来说,他们家还是属于富足的。作为李顺常,因是父母的小儿子,凡是吃、穿、花销方面的事,全家人自然而然都惯着他,有关家教方面,具体应做什么人,又怎么去做,父母按照世代相传的美德也没少跟李顺常唠叨过,然而,因怕他受了委屈,却是教而不严。只要他一哭一闹,便就什么都依着他。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一种占上风的习惯。因出身富贵,出门在外,李顺常在众邻舍及玩伴们的心目中,无疑是令人羡慕的娇子。可是,只因被家里人惯坏,每每与玩伴同学们一起玩,他是占上风的心眼比谁都多,要论让人、帮人的心眼却半点没有。

而崔学明家呢?全家共有八口人,父母在上,往下是大哥,大哥下面就是他崔学明,再往下便是三个弟弟,还有一个年龄最少的妹妹。在他们兄妹幼年与上学期间,全家人生活的经济来源全凭父母到生产队挣工分维持。因家境贫困,他们一家人出外凡事自然是摆不出什么阔气,因怕惹了事没有钱财缓合关系,与人凡事说话显的是格外小心谨慎。特别是崔学明,个性善良多情,凡事痛爱他人,关心他人,说话也一贯让人三分。

尽管他们两家的经济条件相差悬殊,但他们双方的父母是特别的友好。当崔学明的父母手头紧缺钱花的时侯,李顺常的父母都能毫不犹豫地解囊相助。崔学明父母因体质比李顺常父母强壮,又干起农活来内行,便时常帮李顺常父母到自留地里干活。在双方父母互相帮助的影响下,李顺常与崔学明自打一学会走路的时侯,便为接触最频的玩伴。后来,在李顺常母亲的提议下,李顺常与崔学明结拜为干弟兄。再后来,他们哥俩一起上了幼儿园,因别的小朋友们都看不贯李顺常占上风的德性,不愿跟他玩,李顺常生怕再没有玩伴,便寸步不离崔学明左右。

可是,因强势中含有霸道,李顺常连这唯一的干哥都不能包容。别看李顺常称崔学明为哥,但论起体格来,却比崔学明健壮。每当二人因为某些小事发生争执。李顺常往往是无理搅三分,仗着自己力气大,以势欺侮崔学明。崔学明拒理力争,虽力气比不上李顺常,因勇敢,再加心眼灵活,李顺常半点都占不了便宜。二人干了仗,过后不到一天的时间,李顺常因怕失去玩伴,崔学明呢?则看在双方父母友好的面子上,不跟他一般见识。结果,很快便会再好起来。有关这方面的现象,诸多杂事村民们大多都记不清了。但村民们清楚地记得:在他们七周岁的那年秋季,那天,幼儿园逢星期日,阳光灿烂,鸟语花香。上午九点多钟的时侯,他们两个便结伴去村北边玩。此时,他们生产队的社员们正在村北边一块地里收掰春苞米,休息的时侯,大家因一时间无话可说,觉得无聊,忽然见李顺常与崔学明逮蚂蚱跑到了地边。几位街坊中年男子急忙将他们喊到身边,帮他们逮了几个蚂蚱。几位中年男子你一言我一语跟他们说笑几句后,便撮合他们两个摔跤。崔学明笑着说:

“顺常咱不摔,啊!扯破了衣裳还得让妈缝补。”

李顺常却不识趣,挺起肚子说:“说什么呢,你是不敢和我摔!就你这样的,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摔趴下!”

崔学明说:“那可不一定。”

李顺常说:“那就摔摔试试!”说着,猛地便向崔学明身上扑来。崔学明无奈,只得应战。此时,有人认为,李顺常比崔学明力大,小声言道:“看来,顺常必胜。”没想到崔学明虽力气比不上李顺常,却善用巧劲。见李顺常扑上来,他快速伸出两臂,先撑住李顺常的双肩。随即两眼紧瞅着李顺常瞬间的每一举动,然后伺机伸出左脚一绊,双手用力向一边猛地一扭,便将李顺常摔倒在地。李顺常不服,二人便再次交量,最终结局:崔学明三跤三胜,众街坊齐声喝采。

这时有位爱好摔跤的名叫李顺治的大叔便说:“好了,好了,两位小朋友,别摔了,都歇歇吧。”

说罢便指点他们两个:

“顺常,你之所以力大反输于学明,全是你不会使用巧劲的原因,以后要跟学明多学学巧劲。”接着转身面向崔学明,“学明,你虽力不及顺常,却能以巧取胜,大叔佩服你。以后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常锻炼,说不定长大成人后,当个摔跤运动员,或当公安干警什么的……”话还没说完,只见李顺常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两眼似冒火一般的不服,嘴里说着:“不行,我是没加小心才输了,还没用上劲呢!”说着,朝着崔学明又猛扑过来。顺治大叔以为他真的想正儿八经另比试。也就不加阻拦。而崔学明因长期与李顺常接触,深知李顺常此时属于恼羞成怒,正站在那里犹豫不定,猝不及防,早已被李顺常搂住腰部紧紧不放。崔学明急忙便说:

“别上火,别上火,这是摔跤,不是打架……”话还未说完,李顺常双臂猛一用力,同时将右腿跨前一步,一个绊子便将崔学明摔倒在地,挥拳便要打架,顺治大叔见李顺常是真的恼怒,赶忙给他们拉开。

二人站起身,李顺常仍旧怒气不息,朝着崔学明厉声喝斥:

“小学明!你说句实话,我要是动真格地跟你摔跤,你能不能摔过我?!”

崔学明一心只惦记着他们双方父母嘱咐他们要好好团结的话,想想谁能摔,谁不能摔根本关系不到什么大事。便说:“顺常,你是没用上全力呀!要是用上全力,我哪是你的对手!”

李顺常顿时得意地笑了,接着便虚荣地说:“嗯,这样说法还有个差不多。”

长期以来,崔学明一直都是这样让着李顺常的。他们往往是好了打,打了再好。在崔学明频频谦让下,二人始终保持着兄弟间的友谊。

 

 

 

 

崔学明家的屋东边的墙外有一处大约二分地的菜园,菜园的西边就借着屋子的东墙作为园墙,其他三面也都筑起了一米高并且上面还用山枣棘条作防盗的墙。园里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菜,园东边种有两棵桃树。每逢夏秋相交时节,树上的桃子成熟,长的通红鲜嫩。

时间还是在李顺常与崔学明七岁的这年秋季。崔学明瞒着家里人,常常领着同学们去他家的菜园里摘桃子共同吃,临走前,崔学明还热情地给小朋友们把兜里装上几个。小朋友们全都心里高兴,李顺常也高兴得很。异口同声地都夸崔学明心眼好,从此,也都愿跟崔学明一起玩。

忽然有一天,李顺常的母亲从市集上买回家几斤特别爽口香甜的蜜桃。母亲见李顺常很喜欢吃,便在他上幼儿园临行前取了个青布袋,将四个桃子装在里面递给了他,让他下了课的时侯嘴馋了随时拿出来吃。李顺常满心欢喜。当天上午,幼儿园下课的零声响了,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迫不及待地从屋里跑到院里玩。有三分之一的小朋友仍坐在教窒里。这时侯,李顺常便从青布袋里取出一个桃子,用铅笔刀削着皮便开始吃起来。凑巧,崔学明也没有跑到院里去,他的坐位紧挨在李顺常后面,见李顺常手中的桃子比他家园里的桃子大一些。并且用小刀一削皮便流出甜汁,顿时馋的口水涌到嘴边。可是,崔学明从不讨人厌,虽嘴馋,却不张口要。他亲切地称颂一句:

“呀!顺常,你爸妈给你买蜜桃啦!”

李顺常不由得回头看他一眼,忽然想起不应该让崔学明看到自己的桃子。瞬间将两膀尽力向前一缩,同时将捧桃子的两手集中放在胸前,从嗓子眼里嗡声地挤出谎言:“没没,没……我是吃馒头……”随即急忙转身背着崔学明的脸,自己悄悄吃起桃子来。崔学明见李顺常说谎,深知他怕自己向他要桃子。想想前不久自己多次领着李顺常去自家菜园里摘桃子吃,这事是明摆着的事实,而李顺常现在有了桃子,却舍不得给他一个。相比之下,似乎李顺常天生高人一等,吃别人的东西可以,他自己有了好吃的,根本用不着给别人半点。想着这些,崔学明心里好不心酸,真想从此不再跟他深交。可是,看在双方家长友好的份上,再想想老师多次上课时曾讲,要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他还是心软下来。于是,忍着馋,并不再追问,也未发半句怨言。而此时此刻,李顺常吃着桃子,心里也是极不平静:想想人家崔学明能多次去自家园里摘桃子给他与同学们吃,而现在自己有了桃子却舍不得给人家,这也太不讲究友情了。可是,想归想,自私心就像魔鬼一样主宰着他的灵魂。至于平日父母和老师教导他:要平等待人啦!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啦!他全忘在脑后,明知自己不对,却半点都不想改变自己。

 

 

 

古语说的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李顺常与崔学明从八岁共同入学,从小学毕业到高小,后来又从初中升到高中,多年来一真是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可是,同时接受教育,崔学明是一贯勤奋好学,李顺常却懒惰散漫。正因这努力程度不同,竟使他们德与智的发展情况带来天大的不平衡。要说具体最为刻骨铭心的事例还是在初中阶段:

那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上半年,班主任老师频频跟同学们讲:“同学们,本学期的期末考试眼看就要到了,希望大家抓紧时间,努力将各门文化课学好,争取到考试时,以优异成绩向校委及老师们报喜。”

崔学明遵照班主任的谆谆教导,学习认真扎实。上课时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自习课能认真自学,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李顺常却恰恰相反:在上课时,老师讲课,他便精神外漏,自习课,他是只知贪玩。课后,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愿作时,他便胡乱地作一作,不愿作时,便就不作。

阴历四月初旬,一天晚上,天降甘雨,到了第二天,雨过天晴,大地焕然一新:群山呈黛,沟壑含笑;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田野间,河岸边,大群大群的候鸟,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如穿梭般向人们汇报着农时。早上,大约太阳有一竿子高,李顺常遵母命去菜园里拔葱,看到这美丽的春色,再看看各式各样飞来飞去的鸟群,不觉自言自语:“呵,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多漂亮的鸟呀!机会难得,我何不带着鸟夹子去河岸捕鸟呢!”到了饭后,他便将三盘鸟夹子全别在腰间,要去西河岸捕鸟了。忽然他觉得一个人玩很是孤单,便匆忙来到崔学明家邀崔学明与他作伴。此时,崔学明刚刚吃过早饭,正背起书包要上学,李顺常兴致勃勃地说:

“喂,学明哥,刚刚下过雨,外面风景可美了,今天河岸边的鸟群都遮了天,咱们同去西河岸捕鸟好吗?”

崔学明不觉惊讶地吐出一句:“啥?你要逃学去捕鸟!”然后劝他说:“顺常,你忘了老师的谆谆教诲了吗?我们现在正处于读书求知的年龄段,千主要万主要,什么事也不如上学主要哇!你平日的学习成绩本来就低下,这期末的考试时间很快就要到了,你不抓紧时间上学读书,怎么正想贪玩呢!”

李顺常的眼珠一转:“嗨,学明,你真傻呀!老古语有言:今天有酒今天醉,不管明天是和非。读书,读书,你读书的最终目地不就是将来当官多挣钱享受嘛!眼下,大自然赐于我们享受时光,我们不去享受,白不享受。”

“你胡说,你!”崔学明怒斥一声。想想李顺常的话语不但是在直接侮辱他,同时也在侮辱所有读书人,使他顿时感到心中一阵绞痛,那把无名野火瞬间涌上头顶,真想猛扑上去将李顺常一下子捺倒在地狠狠教训一顿!然而,想想自己从少到大与李顺常不仅是玩伴,又是兄弟,他还是将怒火压了下去,稍缓了一下口气批评道:

“你这是说了什么呢!老师给咱上政治课时多次说过,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能用官字相称。我们现在天天上学努力读书,是为了学好本领将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旧社会那种学而优则仕的读书途径。”

李顺常“呵呵!”冷笑一声,然后大咧咧地说:“是傻子才信那些。”

崔学明给他解释:“就算我说的话有些脱离现实,那,你好好上学读书可以学到高科技,可以增加自己的做人知识,就凭这条你也不可旷课呀!”

“嘿!你还理论挺棒。”李顺常的脸上禁不住又露出冷笑,“那,我反要对你说,就算你读书真是为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难道你就一点没想过个人得失?”

崔学明说:“个人得失谁都不会不想,不过,老师在给咱们上政治课的时侯也多次讲过的:咱们在处理公与私这个问题上,为了顾全大局,应该先公后私,至于自己的得失问题,你只要付出了,大自然肯定会有公平的回报。”

“得得,得了!快别唱高调了。”李顺常一心要去河岸捕鸟,心急如焚,哪里还顾得听崔学明这些话!“你该努力去争取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你就去争取,我不愿念书,将来也未必没有我为社会创业的机遇,咱们各随其便就是。”说罢,扭身便走……

接下去的几个周内,李顺常也就养成了逃学的坏习惯,不是旷课出外逮鸟,就是去河里捕鱼。不久,期末考试时间到了,崔学明的考分名列前茅,而李顺常的考分却连及格的分数都没达到。

考分消息传到李顺常父母的耳朵,父母又听说他屡屡不听崔学明劝告,不由得大发雷庭。父亲将李顺常臭揍一顿,母亲便打比喻指责他:“我跟你说哈,小顺常,如果这样下去,你将来肯定就是人们用来除粪的踏脚板!”后来,李顺常怕不好好学习还挨父亲打,又觉得真成了人们用来除粪的踏脚板实是丢人,对自己的逃学行为方有悔意。

崔学明全力扶助李顺常补习功课。从此,李顺常的学习成绩日渐进步。可惜,他觉醒太晚,到了考高中的时候,崔学明的考分依然是名列前茅,而李顺常却巴里巴及,以刚及格的数分被录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