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完整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观内涵

(2018-10-15 11:57:58)
标签:

美术教育

少儿美术

分类: 其他

完整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观内涵

一、完整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观

完整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观需要回答的是“基于幼儿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与“可以通过什么样的路径达成既定目标”两个重要的命题。幼儿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目标指明了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意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领域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阵地,确认其在全面发展教育目标达成中的意义显得尤其重要。

讨论美术教育能为学前儿童全面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意义,可以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基本特质维度来考察。

首先是动作性特质。学前儿童,特别是4岁之前的孩子,其动作发展水平和他们的绘画表达与手工创作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早期儿童动作发展一般遵循先粗大动作、后精细动作的次序,手眼协调能力也在动作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得到强化。美术创作,不管是绘画还是手工,都离不开对动作发展水平的依赖。艾斯纳就曾提出:“从生理学角度考虑,美术可以发展儿童的肌肉。”如何使得日常的绘画表达与手工制作和学前阶段儿童的动作发展与特征紧密结合,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符合儿童动作发展规律的美术活动,在有意促进他们动作,特别是精细动作发展的同时,还将有效地保护与诱发他们的表现兴趣。

其次是认知性特质。美术创作的过程是儿童个体的内部思维积极动员的过程。美术创作一般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以及表象输出几个过程。在信息获取阶段,儿童需要对所面对的审美信息进行剖别、删选;在信息加工阶段,儿童需要激活储备的符号与相应的审美信息进行连接,在大脑中形成每个具体的表象;表象输出阶段也就是日常所谓的创作环节,儿童需要结合活动环境所提供的材料、工具来决定用怎样的方式将表象显性化。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认知始终参与其中,它在促成美术创作行进的过程中,也促成了自身的发展。虽然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受个体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认知参与水平比较低,但随着儿童动作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观表现意愿的日益强烈,认知参与美术创作的水平也在快速提升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以绘画创作为例,早期儿童绘画表达基本经历如下四个过程:简单组合,或者叫两个图形单位之间的简单组合;复杂组合,或者叫数个图形单位间的组合;同类系列,或者叫一系列图形单位的概念组合;场景表现,即以一些图像组合描述一个事件或场景等。在儿童绘画表达发展进程中,他们的思维参与水平也在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概括的变化。

可以说,认知性特质是早期儿童美术创作的一个核心特质。

再次,习惯性特质。美术创作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这在学前教育界已经是个共识。儿童美术创作的过程特征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的思维加工过程,二是显性的行为表达过程。关于内部思维加工过程这里不再赘述。显性的行为表达过程是指儿童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来达成美术创作的目的的过程,包括学习行为、创作行为以及管理行为等。

就学前儿童的发展而言,作品的呈现有其重要的意义,可以呈现儿童认知、社会性、情感以及动作技能的发展。在创作过程中,美术对于儿童学习品质的形成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重大的意义。创作过程中,无时无刻不隐含着怎样与人交往,怎样管理材料、工具与环境.怎样经营创作进程的机会。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一旦教师帮助儿童把握住这些机会,并在一贯的合理要求与环境烘托中协助儿童学会坚持,有助于儿童形成学习行为、创作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交往行为的动力定型,对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必然大有裨益。因此,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习惯性特质意指要尊重美术创作过程中存在的大量发展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与学习品质的机会。

最后,审美性特质。早期儿童美术创作的过程是审美活动的过程,儿童的美术作品是其投射情感与寄托理想的重要对象。儿童视角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审美体验时常呈现于他们的作品当中。艾斯纳认为:“美术能帮助人们批评社会,并以隐喻的方式传达某种价值观;美术能将人带人梦幻和潜意识境界,从而使心灵最隐秘处的思想和情感得以敞开;美术以极强烈的情感力量,培养人与人的亲善关系。”美术教育需要将创作过程与结果、作品的形式与表现的内在相结合,完整地展现创作的审美意义。促进儿童对美的敏感性,培养他们对艺术与美的兴趣.为将他们培养成人格健全完善的个体打下良好基础,应该是早期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们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该在学前教育总目标的范畴当中,学前儿童审美能力发展是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学前儿童的认知智慧、行为习惯、肌肉动作、自主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也是美术教育能帮助儿童达成的重要方面。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整合型教育,而不是简单的审美创造性教育。

在完整的美术教育观的指导下,基于学前儿童发展的美术教育课程构成必须包括美术教学活动、美工区或美丁_坊活动、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美术活动和美术教育环境创设四个方面。

一般而言,美术教学活动与美工区或美工坊活动是学前美术教育课程的基本活动。美术教学活动是一种相对结构高的集体性美术活动,一般包括技能学习导向、表现导向与欣赏导向三种美术教学活动类型。美工区或美工坊活动是一种相对结构较低,儿童更为自主的美术活动类型。美工区活动是相对于传统的区角活动而言,在活动室的某个较小的空间里,利用教师提供的美术工具与材料开展的活动。而美工坊是美工区的一种改进与拓展形式,活动空间更大,儿童更为自主,材料工具更为丰富。其他与教育活动有关的美术活动是指美术教育活动协助其他教育活动展开服务,起到的是辅助性的功能。美术教育环境创设是美术教育课程展开的重要部分,这是由美术的审美特性决定的。

在完整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观的范畴之内审思各个构成美术教育课程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需要有生态学观点的指导。它们是构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生态的生命基点,相互之间存在着动态的联结而不孤立。这种联结依托的是美术材料的运用、美术作品的流动、动作技能与思维技能的内化迁移、儿童的主动参与以及教师的合适指引。任何孤立看待美术课程中各个要素的思维,都将制约完整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观的践行。

二、完整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观指导下几对关系的处理

(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关系

在幼儿园主题教育课程背景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综合主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美术在儿童发展中有着多维度的功能,音乐中的图谱、绘本中的图画、科学探究与社会实践记录中的符号等都是美术元素向相关领域的拓展。形象化的绘画符号是儿童学习、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美术教育领域与其他领域的重要联结点。儿童在手工制作中与各类材料、工具发生关联,使得发现科学、解决问题以及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必然增多。可以说,美术教育为学前儿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为相关领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适合学前儿童表达表现的可能手段,而相关领域活动也为美术教育的展开提供了经验支持,使得儿童有可表达的内容。相关领域活动与美术教育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的密切联系。

(二)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与美工区的关系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与美工区或美工坊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育课程中两个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美术教育微系统中互为依托的两种教育活动形式。

美术教学活动是相对高控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比较高效地向儿童传递必要的表现技能与思维技巧,为儿童美术表达表现提供必要的支持。需要指出一点,幼儿园的美术集体教学活动绝非是教师教、儿童学的单向的、缺少互动性的课堂集体授课,而是需要更好地研究、落实如何在集体教学的实践中引导儿童有效地学、教师有效地教,相互之间要有积极的互动,指向能力、兴趣、习惯发展的美术教学是其根本追求。

美工区或者美工坊活动是相对低控的自主性美术活动。这类美术活动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创作,自主是其本质特征。但是任何活动的发生,都需要必要的技能与经验的积累,会管理、会学习、会创作等需要儿童在相关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能力在自主性美术活动中被激活。这就要求幼儿园美术教育课程的微系统处理好教学活动与自主性活动之间的关系。美术教学活动是儿童获得基本美术学习与创作技能的主要阵地,而美工区或美工坊是儿童自主表达的重要场所,两者之间应是互为支持的关系。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学前儿童审美环境创设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审美环境是指在幼儿园内部指向学前儿童审美熏陶的宏观物理环境与指向学前儿童美术学习和创作的微观物理环境。幼儿园审美环境与儿童的美术教育息息相关。审美教育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础目标,美术是美术教育依托的学科基础。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从宏观物理环境来看,幼儿园整体物理环境需要经过很好的设计,以呈现适合学前儿童的美的环境;从微观物理环境来看,充足而有序的美术创作环境将展示美术的魅力,有助于形成环境磁场效应,吸引儿童主动与美术材料、工具发生积极互动,可以促成儿童的有效发展。适宜的审美环境创设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效展开的基本条件,符合学前儿童审美认知发展特点。

(四)教师与学前儿童的关系

学前美术教师首先是教师,而后才是美术教师,但不是专业美术教师。他们的身份是借助美术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中的角色是多维度的,是技能传递者、环境创设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评价者和儿童学习的支持者与对话者等多个角色的综合体。教师虽然在不同情景、儿童不同的学习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会有区别,但其基本价值导向应是促进儿童在美术教育课程中得到有益的发展。

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儿童的起始能力、学习或表现风格、年龄特征都有所不同。起始能力是指儿童已有的美术表现技能知识水平、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以及美术表现所需的生活体验。学习或表现风格是关于个体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信息的一些特征,由于儿童存在着生理与心理上的个别差异,不同的个体获取信息的速度以及对刺激的感知与反应等也就不同。儿童在美术表现中的风格是学前美术个别化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年龄特征是针对儿童在学龄前各个时期表现出来的认知、动作、社会性、能力、情绪与情感等方面的典型特征。儿童在美术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与阶段性问题的存在是需要教师在美术教育课程设计中予以尊重的。教师在不同阶段的角色需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能有机会高效转换,这是对教师自身的挑战,也是对儿童美术学习与创作的极大尊重。

(五)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的作品与学习故事采集、分析的关系

完整的美术教育观要求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关注儿童的整体和谐发展,学前儿童美术学习中的发展体现在他们的作品表达与活动过程中。美术作品反映了儿童的学习认知、想象创造、审美倾向以及动作技能发展水平,但这不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唯一需要关注的。自主、专注、兴趣、协商、合作、坚持等需要在学前儿童美术学习与创作过程中进行考察的品质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关注点。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与过程进行统整,才能有效地考察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对美术作品的考察一般使用作品分析的方法,而有目的、有设计性地采集儿童在美术学习、创作中的故事是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依据。

·  摘自《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吕耀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