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017-11-15 15:48:47)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 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惜言(少说话)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这是因为狂风不可能刮一个早晨,暴雨也不可能下一整天。是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暴风雨)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
追求道的人,会聚集到道的旗帜下;追求德的人,会 聚集到德的旗帜下;背道背德的人,会聚集到反道德的旗帜下。会聚到道的旗帜下的人,也会容易得到道;会聚到德的旗帜下,也会容易得到德;背道背德的人,
容易失去道德。这些道理,有人相信,有人模棱对两可,有人则完全不信。
人生最稀贵的是要顺其自然。这是因为狂风不可能刮一个早晨,暴雨也不可能下一整天,谁能做到永远属于你这一方面呢?天地间的自然现象尚且不能持久,何况是人类呢?因此,从事自然规律之道研究的人专门与道的研究捆在一起,研究与天的悟性和理性相一致的人就专门研究悟性和理性的贯通,而研究天文的人,就专门研究天文。总之,他们能顺其自然,正是由于他们明白这些道理,才可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成就。这些道理,有人相信,有人模棱对两可,有人则完全不信。
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与“道”相同;从事于“德”的,就与“德”相同;表现失“道”、失“德”的,行为就是暴戾恣肆。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与失“道”、失“德”相同的人,就会承受失“道”失“德”的后果。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民自然就不信任他。
两段译文都难令人满意。南先生的译文几乎脱离原文,是为意译;网友的译文,
多有牵强之处。《道德经》本难理解,现在网络发达,也为想搞清楚原文的人提供了不少参考。想凭一人之智完整译出《道德经》全文非常难。我的理解也在汇集网友的理解,
形成自己的译文。我的目的是译文尽量贴近原文, 却意义通常,让人一看就能理解。如有谬误,
请网友指正。废话少说。
“ 希言自然”这句话的本意好理解:惜言(少说话)是符合自然规律(‘自然’也就是‘道’)的。希,少的意思;自然,老子就是指‘道’。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这个词是老子发明的,意思是本来如此。因此,“道法自然”就是说,道就是道,不效法任何东西。在老子的文章里,
‘道’是存在在天地万物之前的,因此,‘道’存在的最早, 最大。在道德经里, 道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道的物质性本体,
另一个是指道的运动规律。
这句开场词为后面的天文现象作了铺垫---刮风、下雨
是天地的行为,特点是不能持久。前文说了,万物都生于道,因此需要符合道的规律。天地没有自主行动意思,
因此,老子认为自然界的现象就是道运动规律的体现。老子因而推理, 人也不例外。所以有 “希言自然”的结论。
“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此开始,
后面的句子与前段没有逻辑联系。‘故’不译更好。不然会导致译文逻辑混乱,
倒不易理解了。‘从事于道者’,追求道的人;‘同于德’,会聚于德(的旗帜下)。
“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这里句子有省略,应该是‘从事于德者’,‘重事于失者’。
重点要要理解‘失’,也是省略句,结合前两句,应该是‘失道(德)’,背道背德的意思。翻译同上即可。
‘同’,这里取意
聚集、汇合,动词。
‘道亦乐得之”,道也乐于得到他。这里把‘道’拟人化。实际意识是,他也容易得到‘道’。
译文:
解说:
南怀瑾先生译文:
又有网友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