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是之学说”

(2021-03-17 16:14:21)

“一是之学说”

鲁迅

批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人——吴宓

我从《学灯》上看见驳吴宓君《新文化运动之反应》这一篇文章之后,(《学灯》《时事新报》的副刊。驳吴宓的文章,指甫生写的《驳〈新文化运动之反应〉》一文。吴宓,陕西泾阳人,当时是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守旧派人物之一)才去寻《中华新报》来看他的原文。

1、点明原因。

    第一部分,引出下文。

那是一篇浩浩洋洋的长文,该有一万多字罢,——而且还有作者吴宓君的照相。记者又在论前介绍说,“泾阳吴宓君美国哈佛大学硕士现为国立东南大学西洋文学教授君既精通西方文学得其神髓而国学复涵养甚深近主撰学衡杂志以提倡实学为任时论崇之”。“泾阳吴宓君美国哈佛大学硕士现为国立东南大学西洋文学教授君既精通西方文学得其神髓而国学复涵养甚深近主撰学衡杂志以提倡实学为任时论崇之”)(原文不用标点,直观的告诉人们,读起来的麻烦,间接在提倡新文化运动。

2、对吴宓的介绍。

但这篇大文的内容是很简单的。说大意,就是新文化本也可以提倡的,但提倡者“当思以博大之眼光。宽宏之态度。肆力学术。深窥精研。观其全体。而贯通澈悟。然后平情衡理。要合情合理执中驭物。做事公道造成一是之学说。一是”,一概,全部,要统一的标准。但是吴宓下文的话,却是按照个人喜好而为,并不执中公允。也是一个讽刺吧融合中西之精华。用了新式标点他们就反对,还说什么中西精华啊。引用就是讽刺,先生厉害以为一国一时之用。”而可恨“近年有所谓新文化运动者。本其偏激之主张。佐以宣传之良法。……加之喜新盲从者之多。”便忽而声势浩大起来。殊不知“物极必反。理有固然。”于是“近顷近来于新文化运动怀疑而批评之书报渐多”了。这就谓之“新文化运动之反应”。然而“又所谓反应者非反抗之谓……读者幸勿因吾论列于此。而遂疑其为不赞成新文化者”云。明摆着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却打着这样的幌子,看见心虚、可笑。
   3、吴宓的观点。

反应的书报一共举了七种,大体上都是“执中驭物”,宣传“正轨”的新文化的。现在我也来绍介一回:一《民心周报》(上海民心周报社编辑),二《经世报》(北京经世报社编辑),三《亚洲学术杂志》(上海亚洲学术研究会编辑),四《史地学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研究会编辑),五《文哲学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学哲学研究会编辑),六《学衡》,七《湘君》(湖南长沙明德学校湘君社编辑)(这些报刊大多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宣传复古主义的)此外便是吴君对于这七种书报的“平情衡理”的批评(?)了。问号,意思是是合情合理的批判吗例如《民心周报》,“自发刊以至停版。除小说及一二来稿外。全用文言。不用所谓新式标点。即此一端。在新潮方盛之时。亦可谓砥柱中流矣。”至于《湘君》之用白话及标点,却又别有道理,那是“《学衡》本事理之真。故拒斥粗劣白话及英文标点。《湘君》求文艺之美。故兼用通妥白话及新式标点”的。吴宓在这里自欺欺人。既然反对白话,就该一视同仁,但是他又赞扬《湘君》,因为这是同一战壕里的。怎么赞扬呢?就说《湘君》什么“文艺之美”,白话“通妥”,而且是“兼用”。而吴宓在上文中用了“一是”之词,就是一律这样,这样看来他自己的批评白话的时候,都不是按照一个标准来的,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具有讽刺味道总而言之,主张偏激,连标点也就偏激,那白话自然更不“通妥”了通顺妥帖。即如我的白话,离通妥就很远;而我的标点则是“英文标点”。(国际通用的标点符号“学衡派”等反对新文化运动,连“新式标点”也加以排斥,甚至把国际上通用的标点符号说成是“英文标点”。引号,含有讽刺意味

4、举例论证吴宓的自欺欺人。
  但最“贯通澈悟”的是拉《经世报》来做“反应”,当《经世报》出版的时候,还没有“万恶孝为先”的谣言,(《新青年》:“《中华新报》上说:‘陈独秀之禽兽学说,……开章明义即言废德仇孝,每到各校演说,必极力发挥“万恶孝为首,百善淫为先”之旨趣,……’”陈独秀当时曾声明没有说过这类话)而他们却早已发过许多崇圣的高论,可惜现在从日报变了月刊,实在有些萎缩现象了。逆历史潮流而动,当然会萎缩,最终灭绝。无须反驳,现象就说明一切至于“其于君臣之伦。另下新解”,“《亚洲学术杂志》议其牵强附会。必以君为帝王”,实在并不错,这才可以算得“新文化之反应”,而吴君又以为“则过矣”,那可是自己“则过矣”了。因为时代的关系,那时的君,当然是帝王而不是大总统。又如民国以前的议论,也因为时代的关系,自然多含革命的精神,《国粹学报》便是其一,(主要撰稿人有章太炎、刘师培等。常刊载明末遗民反清的文章,对当时反对清朝政府的革命运动,起过一些作用)而吴君却怪他谈学术而兼涉革命,也就是过于“融合”了时间的先后的原因。(《国粹学报》是有革命思想的杂志,当然要谈革命,而且以反清为命题,不是兼谈革命,而是重点谈革命。吴宓连这一点都不懂还去“怪”人家,真是可笑。
  5、批评吴宓的无知。

    第二部分,以吴宓的话作为批驳的论据来批驳吴宓。之矛,子之盾,是先生常见手法。

  此外还有一个太没见识处,就是遗漏了《长青》,《红》,《快活》,《礼拜六》(这些都是鸳鸯蝴蝶派的文艺刊物)等近顷风起云涌的书报,这些实在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应”,而且说“通妥白话”的。鸳鸯蝴蝶派是由清末民初言情小说发展而来,20世纪初叶在上海“十里洋场”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用大众喜闻乐见的白话写作,当然是符合吴宓的“通妥白话”;他们也“怀疑而批评”新文化运动,应该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应”,但是吴宓为什么不举他们为例呢?先生紧握吴宓的把柄,吴宓不是遗漏,而是有意不敢以他们为例。因为鸳鸯蝴蝶派的创作宗旨是:“提倡新政制,保守旧道德。”五四以后还提倡封建旧道德,就这一点就足以让他们难以服众,所以吴宓不敢以他们为例,不然就是自打嘴巴。正是吴宓的心虚,所以吴宓的“一是”等于自欺欺人。先生的思想太厉害了。

6、举一反例,驳斥吴宓。

    第三部分,批评吴宓根本不“公正”。

(文章批评了吴宓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诋毁。“一是”一词来自于吴宓,他的意思是一概要求这样,做事公允,不偏不倚。但是吴宓自己在举例的时候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当然是自欺欺人,目的在反对新文化运动。)

十一月三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不懂的音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