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摩罗诗力说》译文(8)
(2020-09-12 09:12:16)鲁迅《摩罗诗力说》译文(8)
(题目:《谈浪漫主义诗歌的力量》)
探求古老的源泉到了尽头,就去追寻未来的水源,求得新的起源。呵,兄弟们,新生命的出现,新泉水从深渊中喷涌,不会遥远了。(呼唤新人的兴起、新力量的产生、新道德的出现。)
——尼采。
八
丹麦人勃兰兑斯,对于波兰的浪漫派,举出密茨凯维支(A.
Mickiewicz),斯洛瓦茨基(J. Slowacki)和克拉辛斯基(S.
Krasinski)三大诗人。密茨凯维支,俄国文学家普希金的同代人,一七九七年生在扎希亚小村庄。村子在立陶宛,与波兰邻近。他十八岁时,到维尔那大学读书,学习语言学。起初他爱上了邻家姑娘玛丽亚·维里茨·萨珂夫娜,而玛丽亚到外地去了,密茨凯维支因此感到很不愉快。后来他逐渐读到拜伦的诗,也写了题名《先人祭》(Dziady)的诗篇。诗中有几个部分描述立陶宛的旧风俗:“每年十一月二日,人们一定要在坟头摆上酒和果子,祭祀死者;召集村里牧人和巫师一人,以及许多扮演鬼魂的人。其中有失恋自杀的,在阴间已经宣判过,但每逢这一天,仍然要把从前的痛苦再表演一番。不过这诗只是一些片断,没有写完。密茨凯维支后来住在柯夫诺(Kowno)当教师,两三年后回到维尔那。一八二二年,他被俄国官方逮捕,在牢里关了十个多月。牢狱的窗子都是木头做的,分不清昼夜。后来被送到圣彼得堡,又迁到敖德萨,那里不需要教师,于是就到了克里米亚,饱览了当地的风光景色,使他放怀歌咏,后来写成《克里米亚十四行诗》一卷。不久,他回到莫斯科,在总督府中供职,写成叙事诗两部,一名《格拉席娜》(Grazyna),叙述李塔沃尔王子,同他的岳父委托尔特不和,企图乞求外国军队来援助。他的妻子格拉席娜知道后,无法劝阻王子反叛,只好命令守城军队,不许日耳曼派兵进入诺沃格罗德克城。援军于是大怒,不去攻打维托尔特,反而率领军队进袭李塔沃尔。格拉席娜便亲自披甲上阵,假装是王子,投入战斗。不久王子回来了,虽然侥幸打了胜仗,但是格拉席娜种了流弹,很快就死了。举行葬礼时,王子把开炮打死他妻子的人绑来,一起投入烈火中,李塔沃尔自己也殉葬了。这诗的意义,在于通过这妇人来说明只要为了祖国,即使违背丈夫的命令,拒绝援军,蒙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