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摩罗诗力说》译文(8)

(2020-09-12 09:12:16)

鲁迅《摩罗诗力说》译文8

题目:《谈浪漫主义诗歌的力量》

探求古老的源泉到了尽头去追寻未来水源求得新的起源。呵兄弟们,新生命的出现,新泉水从深渊中喷涌,不会遥远了。(呼唤新人的兴起、新力量的产生、新道德的出现。)

——尼采。

丹麦人勃兰兑斯,对于波兰的浪漫派,举出密茨凯维支(A. Mickiewicz),斯洛瓦茨基(J. Slowacki)和克拉辛斯基(S. Krasinski)三大诗人。密茨凯维支,俄国文学家普希金的同代人一七九七年生在扎希亚小村庄。村子在立陶宛,与波兰邻近。他十八岁时,到维尔那大学读书,学习语言学。起初他爱上了邻家姑娘玛丽亚·维里茨·萨珂夫娜,而玛丽亚到外地去了,密茨凯维支因此感到很不愉快。后来他逐渐读到拜伦的诗,也写了题名《先人祭》(Dziady)的诗篇。诗中有几个部分描述立陶宛的旧风俗:“每年十一月二日,人们一定要在坟头摆上酒和果子,祭祀死者;召集牧人和巫师一人,以及许多扮演鬼魂的人。其中有失恋自杀的,在阴间已经宣判过,但每逢这一天,仍然要把从前的痛苦再表演一番。不过这诗只是一些片断,没有写完。密茨凯维支后来住在柯夫诺(Kowno)当教师,两三年后回到维尔那。一八二二年,他被俄国官方逮捕,在牢里关了十个多月。牢狱的窗子都是木头做的,分不清昼夜。后来被送到圣彼得堡,又迁到敖德萨,那里不需要教师,于是就到了克里米亚,饱览了当地的风光景色,使他放怀歌咏,后来写成《克里米亚十四行诗》一卷。不久,他回到莫斯科,在总督府中供职,写成叙事诗两部,一名《格拉席娜》(Grazyna),叙述李塔沃尔王子,同他的岳父委托尔特不和,企图乞求外国军队来援助。他的妻子格拉席娜知道后,无法劝阻王子反叛,只好命令守城军队,不许日耳曼派兵进入诺沃格罗德克城。援军于是大怒,不去攻打维托尔特,反而率领军队进袭李塔沃尔。格拉席娜便亲自披甲上阵,假装是王子,投入战斗。不久王子回来了,然侥幸打了胜仗,但是格拉席种了流弹,很快就死了。举行葬礼时,王子把开炮打死他妻子的人绑来,一起投入烈火中李塔沃尔自己也殉葬了。这诗的意义,在于通过这妇人来说明只要为了祖国,即使违背丈夫的命令,拒绝援军,蒙蔽士                                                                                                                                                                                                                                                                                                                                                                                                  兵,使国家陷入险境,并引起战争,都不是什么过错。只要有这样崇高的目标,那一切事情都可以去做。另一部叙事诗《华伦洛德》(Wallonrod)。取材于古代历史,描写一位英雄在战败之后,企图为国复仇,因此诈降敌军,后来逐步当了敌军的领袖,于是一下子就报了仇。这大概采用意大利作家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见解,加在拜伦式的英雄身上,所以初看也只不过是浪漫派谈情说爱的作品。检察官不了解它的用意,就准予出版,于是的名气便大起来密茨凯维支拜伦式的浪漫情怀)不久,密茨凯维支得机会,到了德国,访问了文学家歌德。此外,他还写了长诗《塔杜施先生》(Pan Tadeusz),描写索甫利卡与考希楚氏柯两个家族的故事诗中自然景色的描绘,为世人称赞。其中虽然以塔杜施为主人公,而他的父亲约舍克改换名姓出家的故事,其实是主要的。开始记叙这两个人去猎熊,有一个名叫华伊斯基的人,吹起号角,开头低低地吹着,慢慢的发出洪亮的声响,从榆树飘过榆树,从檞树到了檞树,逐渐就像千万种号角声,汇合在一起。正如密茨凯维支所写的诗,把古今祖国的声音,都寄托在这号角声中。诗中所有的声响,清彻而洪亮,万感交集,直到波兰的每个角落,都弥漫了歌声;即使今天,对于波兰人心灵的影响,力量无穷!人回忆诗中的描写,虽然华伊斯基的号角早就停止了,而人们仿佛还听到号声正在吹奏呢。密茨凯维在那歌声的回荡之中,永垂不朽了。

22、密茨凯维支的战斗精神。

密茨凯维支非常崇拜拿破仑,认为拿破仑造就了拜伦而拜伦的生活和光辉,在俄国启发了普希金,所以拿破仑也间接地造就了普希金。拿破仑的使命,就是在于解放人民,以致影响整个世界,他的一生,是最崇高的诗篇。至于拜伦,密茨凯维持也非常崇拜,曾说拜伦的作品,在出于拿破仑。英国同时代的,虽然受到拜伦天才的影响,但终于没有一个人可以同他相比自从诗人逝世后,英国文学又回到以前的状态了。而在俄国,密茨凯维支与普希金最为亲近两人都是斯拉夫文学的领袖人物,也属于拜伦的流派。不过,由于年龄渐长,他们都逐渐倾向于本国的传统文化。不同的是,普希金年轻时企图反对沙皇的势力,一举不成,以失败告终,甚至感激皇上的恩德,愿意做个臣仆,抛弃了他年轻时的信仰。而密茨凯维支则始终保持着他的信仰,一直到死。当两人相见时,普希金写了《青铜骑士》一诗,而密茨凯维支则写了《彼得大帝的塑像》一诗,作为纪念。一八二九年时,两人曾在彼得大帝的塑像下躲雨,密茨凯维支因写了一首诗,叙述他们的谈话,并且假托普希金的口吻,在诗的最后写道:“马的腿已经腾在空中了,而彼得大帝不把它拉回,还牵着马嘴里的衔铁,快要摔下来,粉身碎骨了。但是经过一百年,那匹马到今天还未下来。它就好像山泉喷出水来,遇到寒冷,结成冰柱,挂在悬崖的边上一样。但是,当自由思想像朝阳一般升起来,和暖的风从西方吹过来,严寒冰冻的地方,就会苏醒。那么,喷泉将会怎样呢?暴政将会怎样呢?”其实,这就是密茨凯维支自己的话,不过假托普希金来表达罢了。波兰灭亡以后,他们两人就没有再相见了,普希金写了首诗怀念他。普希金受伤死后,密茨凯维支也深为悼念。他们两个人虽然很熟悉,而且同出于拜伦,但是两人各有特色:如在普希金后期创作中,他常常说,他少年时代热爱自由的梦想,已经离开他了。又说,他的前面已看不到什么目标了。但是密茨凯维支却始终坚持着理想目标,毫无疑惑,决不动摇。

23、密茨凯维支和普希金对于拜伦的继承是有别的,密在坚持,普在背叛。

斯洛瓦茨基于一八0九年生于克列梅涅茨(Krzemieniec)。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为后父抚养。曾入维尔那大学读书,的性格与思想很像拜伦。二十一岁到华沙,在财政部当文书。过了两年,忽然因故离开祖国,不再回来。他先到伦敦,随后又到了巴黎写成诗歌一卷,模仿拜伦的诗体。这时密茨凯维支也来到巴黎,与他会面不久两人闹翻。他的作品大多是悲惨、痛苦的声音。一八三五年,他离开巴黎,到东方漫游,经过希腊、埃及和叙利亚。一八三七年回到意大利,路经埃尔·阿里须时,因瘟疫流行,道路阻隔,耽搁了很长时间,写了《沙漠中的瘟疫》一诗。中叙述有个阿拉伯人,说他亲眼看见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与妻子相续死于瘟疫,悲哀的情绪涌现在笔墨之间,读了使人想起古代希腊尼沃勃(Niobe)的故事。波兰国的哀痛,隐约地在这里流露。但这时苦难的诗并不他一个,描写凶残悲惨的作品相继产生,不过斯洛瓦茨基的诗为突出。他的诗歌,都可以看到他身受流浪之苦的经历,或所见所闻。最著名的诗或以历史为依据,比如《疯魔的皇帝》(Krol Duch)一诗,描写俄国沙皇伊凡四世,用把一个使臣的脚钉在地上这一,就是根据历史写成的。

24、斯洛瓦茨基的悲剧故事。

波兰诗人经常描写牢狱、流放时的刑罪情景,比如密茨凯维支的《先人祭》第三卷,几乎都是描绘他经历的情景如果读了他的《乞霍夫斯基》(Cickowski)一章,或者《索勃列夫斯基》(Sobolewski)一节,描写他看到满载二十架雪橇的青年,流放到西伯利亚去的情景,读后不感到愤概的人大概很少。同时,当我们读到上面两人的诗歌,又往往听到复仇的声音,例如《先人祭》第三卷,就有囚徒们的歌唱。其中一个扬科夫斯基的囚徒说:“要我当信徒,一定要先让我看见耶稣和玛丽亚,先惩办那个蹂躏我国土地的沙皇才可以。如果沙皇还在,就无法我呼喊耶稣的名字!”另外一个囚徒科拉可夫斯基说:“假如我被流放,在狱中干苦活,能为沙皇做工,我又有什么吝惜的呢?我在服役中,一定会拼命干,但是我要对自己说:‘我愿这块黑铁,有一天打成一把给沙皇准备着的斧头。’如果我出了,我要去一个鞑靼女人,对她说:‘为沙皇生一个巴伦(即沙包罗一世的人)吧!如果把我迁到殖民地住的话,我要在那里当个头青黑色的绳子,编上些银丝,好让奥洛夫(即杀彼得三十的人)拿着这根大绳子,把沙皇的脖子套起来!”最后他唱了一支康拉德之歌:“我的神灵已经死了,歌声已沉入坟墓里了!但是我的灵魂已经嗅到血腥气,我要呐喊而起,就像血蝠(Vampire)去喝人血了!喝血,喝血!复仇,复仇!我要想我的刽子手们报仇了!老天爷如果赞成,我固然一定要报仇,即使不同意,我也要报仇!”复仇之诗的精华,已经集中在这里了。如果申明不来为他伸张正义,那么他就自己去复仇了。

25、密茨凯维支反沙皇的叙事诗。

上面所谈到的复仇故事,都写得很隐晦,人们不易看得出来。它们的用意是凡是受到自然和人间迫害的人们,都可以采用种种手段去拯救祖国,这就是神圣的法则。所以格拉席娜虽然采用了欺诈手段,也不能说是错误的。华沦洛德也是这样,如果为了抗拒外敌,即使伪降敌人,也不能算是罪过。华沦洛德假装投降敌人,最终消灭了日耳曼军队,还故国以自由,而自己也在忏悔中死去。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有伟大的目标,应该得到回报,虽然投降敌人,也不是过错。比如《阿尔普哈拉》(Alpujarras)一诗更可以看出这样意图。诗中的摩尔国王阿尔曼索,因为城中有大瘟疫,同时又不得把格拉那达割给西班牙,于是他在夜里出城。西班牙人正聚在一起饮酒,忽报有一个人来求见。来的是一个阿拉伯人,他一进来就喊道:“西班牙人呵!我愿意尊奉你们的神灵,信仰你们的先哲,做你们的奴仆!”大家一看,这人就是阿尔曼索。西班牙的长老便拥抱他,行接吻礼,那些首领都行了礼。不料阿尔曼索忽然在地上,住他的头巾,兴高采烈地嚷着:“我得了瘟疫啦!”原来他是忍着耻辱来的,瘟疫也就传染到西班牙军队中去了。(为了自由,欺骗也是一种战斗手段。)斯洛瓦茨基写的诗,也时常谴责欺诈自己国家的奸人,但是对用诈术消灭敌人,他就十分赞美,比如《拉姆博罗》(Lambro),《可尔狄安》(Kordyan)都是如此。《拉姆勃罗》一诗写的是希腊人的故事,这个人背叛宗教,当了强盗,目的是获得自由,可以向土耳其人报仇。这个人性格凶残,世界绝无仅有,只有拜伦的东方诗中才能找到。可尔狄安这个人,就是谋杀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波兰人。这两首诗的主题,都只是复仇而已。

26、密茨凯维支斯洛瓦茨基都赞成用诈术复仇。

上面两位诗人,由于绝望的缘故,就认为凡可以用来摧毁敌人的,都可以采用,比如格拉席娜的诈骗,华伦洛德的假降阿尔曼索的使用瘟疫,可尔狄安的谋刺,都是这样。但是克拉辛斯基的见解,却同这些相反。前面二人主张以武力反抗,而他则主张以爱感化。但是他们三人所写的诗都是追念遥远的祖先恩泽,悲痛祖国的苦难。波兰人民为他们的诗所感动,因此爆发了一八三0年的起义。记忆的余波所及。一八六三年的革命,也因此而掀起。就是到现在,他们的精神仍然存在,而波兰人民的苦难也没有终止呵!

27、波兰三位浪漫主义诗人的不同风格。

第八部分,波兰的三位浪漫主义诗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