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摩罗诗力说》译文(6)
(2020-09-10 07:56:09)鲁迅《摩罗诗力说》译文(6)
(题目:《谈浪漫主义诗歌的力量》)
探求古老的源泉到了尽头,就去追寻未来的水源,求得新的起源。呵,兄弟们,新生命的出现,新泉水从深渊中喷涌,不会遥远了。(呼唤新人的兴起、新力量的产生、新道德的出现。)
——尼采。
六
雪莱三十岁就死了,他这三十年完全是奇迹,也可以说是没有韵律的诗。那时代既艰难危险,他的性格又很耿直,社会不喜欢他,他也不喜欢社会;人们不能容忍他,他也不能容忍别人。后来他客居意大利南方,竟在壮年夭折。说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体现,也许不夸张。(雪莱悲剧而又反抗的一生。)雪莱,一七九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世家,容貌秀丽,举止端庄,从小就爱好沉思。上中学时,同学和老师都很不喜欢他,遇到不堪忍受的虐待。诗人心中,早滋生着反抗的萌芽。后来他写小说,把所得的稿费请八个朋友吃饭,得了狂人的称呼。后来他到牛津大学,攻读哲学,经常写信向一些名流求教。当时宗教大权,都掌握在那些顽固不化的牧师手里,因此阻碍了人们对自由的信仰。雪莱挺身而出,写了一篇《论无神论的必然性》的文章,扼要地指出,只有仁慈、博爱与平等这三者,才是使世界成为乐园的要素。至于宗教,对于这些毫无用处,完全可以不要它。这篇文章印行后,校长看见了大为震动,后来把他开除了。他的父亲也异常震惊,便叫他回校认罪,但是雪莱不肯,又被逐出家门。世界虽大,故乡也不能回。他于是到了伦敦,那时他十八岁,却已独立在天地间,断绝一切欢乐,不得不同社会作战了。后来他认识了葛德文(W. Godwin),读到他的著作,博爱精神更为张扬。第二年,他到爱尔兰,号召爱尔兰人起来,在政治和宗教方面都想进行政革,但是没有成功。到了一八一五年,他的诗篇《阿拉斯特》(Alastor)出版问世。诗中描述一个抱着理想的人,追求美好的东西,而到处找不到,最后死在野外,这很像他自己的写照。第二年,在瑞士认识拜伦,拜伦对他十分称赞,说他像狮子似的迅捷;又很欣赏他的诗,但世上还没有人注意他。再一年,他写成《伊斯兰的起义》(The Revolt of Islam)。雪莱一生的抱负,大都写在这里。诗中的英雄名叫莱昂,以热烈的心胸,雄辩的才能,警醒国民,鼓吹自由,反对压迫。只是正义的事业最终失败,而压迫的势力却得到胜利,莱昂便为正义而死。这篇诗的内容,有着无限的希望和信仰,以及无穷的热爱,顽强追求,绝不放弃,但终于牺牲了。莱昂,实际是诗人最先觉醒的表现,也是雪莱的化身。(雪莱反抗性的作品。)
15、追求自由、反抗强权、蔑视宗教,是雪莱的精神。
至于他的杰作,特别表现在诗剧,最伟大的作品有两种:一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一是《钦契》(The
Cenci)。前者的故事出自希腊神话,它的主题同拜伦的《该隐》相近。诗借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的献身精神,为了博爱、正义和自由,不怕艰苦,竭力反抗压迫者主神丘比特,偷火种送给人间,被囚禁在山顶上,凶猛的老鹰每天啄食他的肉,但是始终不屈服。丘比特竟被吓退了;普罗米修斯于是追求女子阿细亚,得到了她的爱情,故事就结束了。阿细亚,是理想的化身。《钦契》这一故事来自意大利,描述女子钦契的父亲,暴虐残忍,无恶不作,钦契最后把他杀了。后来,她和她的后母以及兄弟,一同被绞杀在集市上。评论者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但是像这样不平常的事情,世界上不是没有的。就说中国的《春秋》吧,那是圣人亲手编撰的,像样这样的事情,就有好多起,而且大都直截写出来,未加掩饰。为什么我们单对雪莱的作品,却要符合大家口味,加以责难呢?上面所说的两篇,都是诗人用全部力量来写的,他曾经说过:“我的诗是为大众创作的,读者将会很多。”他又说:“这是可以在剧场上演的。”但诗剧完成后,实际上不是这样。社会舆论以为不值一读,演员们也认为不能上演。雪莱为了反抗虚伪的习俗写的诗,而他的诗也就因此受到虚伪习俗的摧残,这是十九世纪前期那些精神界的战士,大都为了正义而同归于尽的原因吧。虽然这样,旧时代已经过去了,就让它去吧。至于雪莱真正的价值,到了今天才大为显著。在革新的潮流之中,这一流派,是最大的。葛德文著作的发表,是这个流派的开端,再加上诗人雪莱的声音,就越发深入人心。从此那正义、自由、真理、乃至博爱和希望等观念,都酝酿成熟了。有的称为莱昂,有的化为普罗米修斯,或者成为伊斯兰的勇士,在人们面前出现,同陈旧的习俗相对立;革新与破坏,毫不妥协。陈腐的习俗既已破除,还有什么东西存在,那只有改革的新精神了。十九世纪新的转机,确实依靠这一精神,彭斯倡导于前,拜伦和雪莱续其后,攻击着,排斥着,人们因此感到惊慌。在这种惊慌之中,也就推动人生的改革。所以世界上那些反对破坏,而给破坏者加上种种恶名的人,只是见到一面而没有全面理解罢了。如果考察他们的真实情况,那么光明和希望,世界上是潜伏在破坏中的。丑恶的东西都摧毁了,这对大众有什么害处呢?所谓“破坏”的罪名,只可从顽固不化的牧师口中说出来,决不可出于广大群众之口。如果他们听到这些呼声,那么“破坏”这件事,就更加宝贵了。况且雪莱,本来是一个富于理想的人,他不断追求,没有止境;勇猛前进,绝不后退。浅薄的人,不可能看到他的深刻。如果能真正认识他,就会发现他有卓越的品质,仿佛来自云天;他热情激荡,无法阻挡。他凭借自己的想象,而奔向那神奇的境界,这神奇的境界便存在着美的本身。奥古斯丁说:“我未得到爱,而我渴望爱,因此我抱着希望去追求那值得爱的事物。”雪莱也是这样,所以他能摆脱人间而作精神上的遨游,希望自己能达到他信仰的那个境界。同时他还以美妙的歌声,启发一切尚未觉醒的人们,使他们明白人类发展的大道理,以及人生价值何在。他发扬同情的精神,并且鼓吹他热切信仰的进步思想,使人们怀抱着伟大的希望而奋勇前进,跟着时代永远向前。世人却骂他是恶魔,于是雪莱便因此而孤立了。人们又排挤他,使他不能久留人间。于是压迫的势力取得胜利,雪莱就这样被害死,正如阿拉斯特死在大沙漠上一样。
16、雪莱破坏和反抗的精神,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不为当世理解,孤独离世。
尽管如此,能安慰诗人心灵的,还有大自然在。人生不可知,社会不可靠,就把无限的温情,寄托在纯朴的自然之中。一切人,谁不是这样的。但是由于所受的影响不同,得到的体会便不一样。所以,一个人的眼睛如果为实利蒙蔽,就想利用自然,求得金银;如果把智力集中在科学上,就想控制自然,发现它的规律。至于最下等的人,从春到冬,对于天地之间种种崇高、伟大、美妙的景象,心中毫无感知,使自己的精神才智置身深渊;即使活上一百岁,也一直不知道光明是什么,又怎能领悟所谓投身到自然的怀抱,做婴儿般天真的笑容呢?(伟大人物对于自然的热爱。)雪莱小时候,就亲近自然,他曾经说过:“我从小喜爱山河、林壑的清幽寂静,在断岩绝壁上嬉游,而把这种危险看作伴侣。”考察他的生平,的确如他所说。当他还是一个儿童,就在密林幽谷之中来往。早晨,眺望朝阳;晚上,观看繁星。有时低头看看大城市中人事的盛衰变化,有时思索过去人们压迫和反抗的历史遗迹。那些荒芜的城池,古老的城市,或者破屋中贫苦人家啼饥号寒的惨状,也时常一一映入他的眼帘。他那高洁的想象,同常人很不一样,那他放眼观察自然,自会感到神秘。眼前的宇宙万物,似乎都具有感情,并且大可留恋。所以他心弦一动,便与天然的音乐合拍,创作出的抒情诗篇,都很超脱美妙,简直无法比拟,不是莎士比亚或者斯宾塞的作品,不能和他媲美。(雪莱从大自然中汲取抒情诗的力量源泉。)一八一九年春天,雪莱在罗马住下来,第二年迁居比萨。拜伦也到了那里,还有其他许多朋友,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刻。一八二二年七月八日,他同朋友一起乘船渡海,海上突起风暴,闪电迅雷,相续而来;一会儿波涛平息,那条孤单的小船却无了踪影。拜伦听了大为震惊,便派人四处寻找,最后在水边找到了诗人的遗体,就葬在了罗马。雪莱生前,早就打算给生死问题一个解答,他说:“未来的事情,我对柏拉图和培根所说的是满意的。我心里非常平静,无所畏惧而满怀希望。人们束缚在今天的躯壳里,能力都给阴云遮住,只有死亡来解脱我们,生命的秘密才能阐明。”他又说:“我一无所知,也不能证明什么。灵魂中最深奥的思想,无法用语言表达,这种事情,我们一辈子也不能理解呵。”唉,生死的确是一件大事,并且道理极为微妙,这个问题放着不去解决,诗人又做不到,而解答的方法,又只有一死而已。所以,雪莱曾经坐船掉在海里,他非常高兴地喊道:“今天使我解答生死的秘密了!”可是他没有死成。又有一天,它在海上洗澡,伏在水里不起来,他的朋友把他拉了出来,抢救后才苏醒过来。他说:“我常想钻到井里去探索,别人说真理就藏在那里。不过,当我望见真理,你看见我已死了。”可是,到了这一天,雪莱真的死了。那人生的秘密,也得到真正的解答。不过,懂得道理的,也只能是雪莱自己了。(雪莱死于水中,这也许是他追求真理的特殊方法。)
17、雪莱对自然和真理的天真的追求。
第六部分,雪莱伟大而战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