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2018-08-02 08:01:16)

诗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沈先良

这个题目看起来有点唐突,或者就泼人一头雾水。语言,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本来就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是披着物质外衣的思维形式。应该说,语文教学思维训练之间的关系,就像身体和双脚之间的关系;身欲动,而脚必行。但是,静而思之,又不能不看出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思维作为人类大脑难能可贵的一种存在,有它的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也有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成长过程。它不一蹴而就,也不在等待中自然而来需要有目的、有方法、有规律训练,甚至是艰苦磨炼

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思维训练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形象思维之于诗歌教学

诗歌,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甚至哲思诗,都有个“景”存在。中国古典诗歌更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审美诉求,”是诗歌的重要组成。如果稍加注意,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学教材中的诗歌百分之百写景;中学,也基本上是写景诗的天下这就为诗歌教学中形象思维训练做好了物质上的充分准备。也许教材编写者正是考虑到小学生、中学生形象思维正处于发展、成熟的阶段

形象思维重视“描写”。教学中,要让被训练者把头脑中“看见”的物或景——“形象”,用语言的形式——写或者说出来。比如,读了“床前明月光”一诗,学生最少要知道几种物象——“床”“月”“光”如果能知道“人”就更好了——有我之境啊。知道景或物,还是思维训练的第一步。此时,不要让思维停步,或者停在一个简单的层面上。还要让大脑“看到”它们的内在关系,把景物组成一个有机的片段“床前明月光”来说,应该描述出“诗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在翻身的一个刹那,看见床前被皎洁的月色照得通体明亮,这更让他难以入眠了。形象思维的第二步,就是把景物放在情境中,演绎一个合理的情节,让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发展

形象思维训练方式多种多样,有想象,有联想;有故事,有情节;有画面,当然还可以有色彩。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学生能描述出水田的“青绿”,鹭鸟的“雪白”,夏木的“浓绿”, 黄鹂的“金黄”色彩斑斓,画意盎然,就是另一番思维的天地了。再现生活的时候,假以合理的想象,思维更加丰满了啊。

形象思维的最高层次是想象,诗歌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还以王维为例。王维他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就创造性地使用他聪明的想象。本来诗僧惠崇的《春江晚景》中只有“绿竹”“桃花”“春水”“鸭子”蒌蒿——“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但是王维妙笔生花填上了肥美鲜嫩的“河豚”——“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顿然生色,更有生命的张力和欣赏价值,画也更有了生命。想把一首诗读通、读懂就离不开联想但想把一首诗读得如在目前、有滋有味,想象就不可或缺。看看欧阳修的《琅琊溪》吧,“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如果你想象的翅膀迟钝或铩羽了,你还能感知到琅琊溪之春意融融、草木复苏、万紫千红的喜人景象吗?王维的诗,大多冠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来就有许多“题画诗”,形象思维训练就更容易完成。有的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他们欣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或者扩充诗歌写作这种方法特聪明这样的训练自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联想,一个是想象。没有联想,就没有复述,没有内容;没有想象,就没有扩充,也就没有写作。此法得诗歌教学形象思维训练的真谛。

二、逻辑思维之于诗歌教学

诗歌大家族中有一类诗——哲理诗,里面藏着丰富的智慧,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最好题材。大家熟知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描述形象,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有哪些景或物而后再水到渠成地一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自然揭开谜底,“只缘身在此山中”。无论是寻求谜底,还是找到谜底,还是和生活的智慧联系起来后的那种豁然开朗,逻辑思维都在头脑中蹦蹦跳跳着。苏轼还有一首很好玩的诗——《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有多解多义:一、它可以当做哲理诗来读,诗人以琴为喻,重在说明“一切艺术的产生都是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也可以当做禅理诗来读,意在说明“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的道理。三、也可以当做揭示普遍生活智慧的诗来读,“要想在事业上干出一番成就,除了客观条件具备外,还需要主观上的进取与努力”够烧脑子吧但是趣味和智慧同在,形象和逻辑共游。

哲理诗在诗歌家庭中不是特殊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诗歌发展到转折时期,由盛唐的抒情诗一统天下,出现了理诗喷涌现象,只是收入课文的少罢了。因为它有时质朴无文,枯燥少趣,偏于哲思,常人不喜欢。

逻辑讲究概念、判断、推理。这些要素在诗歌中无时不在。诗歌有自己一整套的概念精神,李白胸中的月亮,就不是那个悬于天宇的周而复始、无知无识、时圆时缺的冷冰冰的天体,而是“思乡”的见证。同样,杜甫襟袖酒,便是报无门、怀才不遇的象征陆游笔下的梅,就是坚贞高洁、入泥尤香气节。在诗歌概念的百花园中,往往还有:松柏,象征忠贞不渝;荷花,象征廉洁朴素;玫瑰,象征青春爱情;牡丹,象征富贵雍容;竹子,象征气节高尚;兰,象征高风而又脱俗;菊,象征离尘且能索隐;柳,象征依依而且惜别等等。

至于诗歌审美中的判断和推理,就像诗歌阅读诗歌本身一样,如影随形。读《静夜思》,就要知道描写“床前月”的目的;读《琅琊溪》,就要思考描写“山中花”的作用。读《赤壁》,就要想想“东风不与周郎便”想表达什么理趣;读了《草》,就要想想“野火烧不尽”传达出怎么样的人生体验。审美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要下判断的,是要进行推理演绎的,逻辑思维无法离开。对于诗歌欣赏而言,离不开形象思维,更离不开逻辑思维。不然的话,摇头晃脑读了半天,还是不知其味。和囫囵一下枣子,食物鸭子的腹中有什么区别?

形象思维,要知道描写的是什么。逻辑思维,要知道描写的目的是什么,或者描写手段是什么。无论是欣赏哲理诗,还是欣赏叙事诗、抒情诗、题画诗、送别诗、咏史诗等等,都须臾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参与。当然,教育者要有目的地进行训练不要让学生的思维于自在的沉睡状态,而要让它处于被唤醒、被激发的自觉状态。

三、求新求异思维之于诗歌教学

创新人类思维中最优秀的品质“新”从哪里来?求新求异思维是一种良好的训练方式当然这个求新求异和创新不是包含或被包含关系。“新”是新的见解、新的发现,诗歌中没有新的发明“异”是不同于前人的见解,它有自己的审美判断和审美存在它可以不被大多数人承认;它不同于科学上的“新”与“真”,它不是真理的化身。

讲个故事。

北宋大政治家、大诗人王安石,看见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不觉发笑,心想“明月”怎么会叫?黄犬怎会卧在花心上呢?于是提笔一改,“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如果是我们也会这样吧,是啊明月怎会发声?花心怎可卧狗?

后来,王安石罢相,游历南方,来到潮州。他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庭院,里面的花开得很艳丽。有一个花农在忙碌着,王安石很好奇,便问花农在干什么。花农“我在捉虫子。”王安石就很诧异,“你的花开得这么好,怎么还会有虫呢?”花农“有一种虫叫黄犬虫,它喜欢啃食花心。花一旦被咬,茎部会流脓,就活不了了”。王安石猛然醒悟,哦,诗中的“黄犬”不是狗,而是虫呀。还有一次,他月夜散步。当时月色无尘,四维静寂,时有鸟鸣。而鸟儿一般不会在半夜叫啊。王安石感到好奇,便问那是什么鸟。当地人告诉他,“这种鸟叫明月鸟,月越明叫得越欢。”王安石明白了“明月当空照”中的“明月”,不是天上的月,而是飞鸣的鸟啊。

许多人把它当做笑话,用来讥刺王安石无知逞能。我倒以为这里有个求新求异的思维在。王安石敢于大胆地否定前人,才有了新的诗句,“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而从读者的对立面——我们——来看,正是因为敢于质疑,才有了真相“明月”,可以是“鸟”;而“黄犬”,可以是“虫”。当然,这里真理追求者是王安石而大多数情况下,是读者,是一代又一代真相的上下求索者。求新求异思维是一种品质,如果都怕出错,都不敢大胆尝试,新发明、新创造、新见解,就无从谈起。

“诗无达诂”是公认的美学准则。诗歌因为意象的跳跃、语义的多重、语言的变迁、时代背景的改变、情境的不可再生,甚至语音的多样性,产生不同的审美诉求,甚至是相反的审美结果,是再正常不过的。所以说,求新求异思维的训练,诗歌教学有其它文体无法替代的条件,原因也就在此。

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站在哪个地方“望”的呢?支持站在岸边的,有“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为证。而支持在船上的,有“两岸青山相对出”为证。这题目初中课本上,出得很好。对于思维活跃的同学,尤其是想在“聪明”的制高点上一争高下的来说,就是兴奋剂,让他求新求异思维的火力大开。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僧推月下门”,到底是“推”好,还是“敲”好?“昨夜数枝开”,到底是“数枝”好,还是“一枝”好?“江枫渔火对愁眠”, “江枫”“渔火”到底是“树”和“火”,还是江边的两座桥?进而有,李商隐的《锦瑟》到底是爱情诗、是悼亡诗、是感伤诗、是政治诗?白居易的《长恨歌》是颂扬李杨”的爱情,是谴责唐明皇荒淫误国,还是揭露与歌颂统一呢?等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贾宝玉”,“一千个薛宝钗”,“一千个林黛玉”,也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许正是这样,诗歌才会容颜、再,诗歌的生命力才不会因为一个时代的灭亡而失去地心力的吧。

诗歌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文体,它具有所有文体的共性,也具有自己的个性。在审美过程中的思维训练远远不止这些,它有所有思维地共同参与,也会有所有思维能力地不断发展。有时是同步的,有时是异步的;有时可以是单向的,有时可以是多向的。就以上所言“形象思维”,要训练学生知道“描述的什么”;“逻辑思维,要训练学生知道“描述的目的和手段是什么”;“求新求异思维”,要训练学生知道“你认为应该是什么”。

2016年9月1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