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A33笔墨纸砚,匾楣楹榜,楷隶篆刻,碑帖草狂。(6-16)

(2017-08-25 07:43:38)
标签:

中华字经

分类: 中华字经

A33笔墨纸砚,匾楣楹榜,楷隶篆刻,碑帖草狂。

A33笔墨纸砚,匾楣楹榜,楷隶篆刻,碑帖草狂。


 

A33-6楣(méi):<</span>名>形声。从木,眉声。本义:屋檐口椽端的横板。

,屋边联也。齐谓之檐,楚谓之梠(,秦谓之楣。――《说文》。徐锴曰:“按尔雅,‘楣谓之梁’谓门上横梁也。”

阳气见于眉()宇之间。――枚乘《七发》。按,以屋之近前下垂处,喻额前也。

主人阼(zuò大堂前面东边的台阶)阶上当楣。――《仪礼·乡饮礼》

公当楣北乡皆是也。――《仪礼·公食礼》

苍藤蔽檐楣,楚楚干云势。――明·袁宏道《十景园小集》

也指门框上的横木。也叫“门楣”。

蜗舍入门楣触额――陆游《夏雨叹》

雕琉璃于翠楣。――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楣机(比喻关键、重要之处。)

méi

⒈门框上的横木。

⒉屋上的横梁,正梁叫栋,二梁叫楣。

⒊屋檐口椽端的横板。

 

A33-7楹(yíng):<</span>名>形声。从木,盈声。本义:厅堂前部的柱子。

,柱也。――《说文》

旅楹有闲。――《诗·商颂·殷武》

刮楹达乡。――《礼记·明堂位》

丹桓宫楹。――《春秋·庄公二十三年》

又如:楹柱(厅堂前部的柱子)

量词。计算房屋多少的单位,一列为一楹。如:有屋三楹。                                                                                                                                                                     

yíng

⒈厅堂前部的柱子:~联(柱子上的对联)。

⒉量词。旧时把一间房屋叫一楹:有屋四~。

 

A33-8榜(bǎng):<</span>名>木片。

载米三十万斛,钱布数十舫,竖榜为城。――《资治通鉴》

匾额。

魏时,凌云殿榜未题而匠者误钉之。――《晋书·王献之传》

又如:榜题(匾额题字);榜字(写在匾额上的大字)

告示应试取录的名单。

既而试榜出,时所推誉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汪洙《喜》

皆不在榜。――《宋史·选举志》

又如:放榜,榜上无名;

公开张贴的名单、文书、告示。

鲁达看见众人看榜。――《水浒全传》

又如:光荣榜;榜示(文告,告示)

屋栋。

bǎng

①张贴出的名单:光荣~。

②旧指文告:~文。

【榜文】古代的文告。

bàng 1.船桨。亦代指船。  2.划船。

bēng 1.矫正弓弩的器具。参见"榜檠(qíng"  2.古代刑法之一。杖击或鞭打。  3.泛指击打。

pǎng 1.耪地,用锄翻松土地。参见"榜青"

 

A33-9楷(kǎi):〈名〉kai形声。从木,皆声。 本义:木名。即“黄连木”。楷树枝干疏而不屈,因以形容刚直。

法式,典范。

,法也。――《广雅》

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礼记·儒行》

又如:楷法(法则;典范);楷栻(同“楷式”);楷素(楷模);为此所楷;

姓。

kǎi

⒈法式,典范:~模。

⒉楷书:汉字形体之一,由隶书演变而来,也叫“正书”,“真书”,是现今通行的一种汉字字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如:小楷;大楷;楷字(楷书,正楷字);楷篆(指篆书);楷隶(指隶书;楷书与隶书)

jiē

楷树,又叫"黄连木"。落叶乔木,羽状复叶,雌雄异株。果实近球形,红色或紫兰色。种子可榨油、可制肥皂或作润滑剂。木材可供建筑、制器具用。树皮和叶可提制栲胶。

 

A33-10隶():<</span>动>会意。本义:逮、捕、追及。

,及也,从又从尾省,又持尾者从后及之也。――《说文》

跟从;附属。

隶而从者。――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不隶于宫观之籍。――明·顾炎武《复庵记》

又如:隶事(以故事相互隶属)

通“离”。流离。

饿馑(jǐn饥荒)流隶,饥寒道路。――《汉书·叙传·王命论》

通“肄”。

检查。

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史记·酷吏列传》

练习。

廼令群臣习隶。――《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隶(隸、隷)

⒈附属,属于:~属。直~中央。

⒉封建时代的衙役、差役:~卒。皂~。

⒊旧时地位低、被奴役的人:奴~。仆~。

⒋一种汉字字体,相传是秦朝程邈所创造,亦称隶字佐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来,形成于秦时,通行于汉朝;:~书。

dài 1.;捕获。后作""

 

A33-11篆(zhuàn):<</span>名>形声。从竹,彖声。从竹,与简册有关。本义:即篆书。汉字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

,引书也。谓引笔而箸之于竹帛。――《说文》。

鸟书篆素。――左思《吴都赋》。注:“篆书于素也。”

用篆章一。――明·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篆炉(有篆字形图案的香炉);篆体(篆字的书体。汉字书体的一种);篆虫(篆书);篆题(用篆书所写的字);篆隶(篆书和隶书)

zhuàn

⒈汉字的一种字体:~字,有大~和小~两种。

⒉印章。印章多用篆字,旧时借指官印:接~(接印,官员接任)。摄~(暂代官职)。

⒊书写或雕刻篆字:~额。~刻。

 

A33-12刻():〈动〉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镂也。――《说文》

金谓之镂,木谓之刻。――《尔雅·释器》

器不刻镂。――《礼记·哀公问》

二十四年春,刻其桷(jué方形的椽子。),皆非礼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泛指在各种材料上的雕刻。

用胶泥刻字,旋刻之。――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是日观道中石刻,其远方刻尽漫失。――清·姚鼐《登泰山记》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刻图章;刻刀(雕刻所用的刀具);刻木(在木质器物上雕刻);刻饰(雕刻装饰)

⒈雕,刀子挖,铁笔划:雕~。刀~。~蜡纸。

⒉苛求,虐待,不厚道:尖酸~薄。很苛~。他待人太~。

⒊时间单位。十五分钟为一~。

⒋时候:此~。片~。

[刻意]专心,约束自己的心意。

⒍刻苦]①不怕难,吃得苦:~苦学习。②俭朴:他生活很~苦。

[刻板] (也写作"刻版")刻字或刻图作印刷用的底版。〈喻〉机械,呆板。

⒏通""。约定或限定(时间):~日决战。

9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人。

 

A33-13碑(bēi):<</span>名>形声。从石,卑声。本义:古时宫、庙门前用来观测日影及拴牲畜的竖石。

,竖石也。――《说文》

上当碑南陈。――《仪礼·聘礼》。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biǎn)用木。”

公室设丰碑。――《礼记·檀弓》

君牵牲…既入庙门,()于碑。――《礼记·祭义》

石碑。石上刻着文字,作为纪念物或标记,也用以刻文告。秦代称刻石,汉以后称碑。

,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碑 bēi

<</span>古>~宫、庙门前用来观测日影及拴牲畜的竖石:既入庙门,丽于~。(《礼记·祭义》)

②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的石头:人民英雄纪念~。

pō 1."碑池"

 

A33-14帖(tiě):〈形〉帖服。对约束、控制或权威命令顺从。

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三侠五义》

又如:伏伏帖帖;俯首帖耳;帖帖(形容帖伏收敛的样子;温顺,服帖);帖伏(折服,顺从不反抗);帖胁(拘束不展)

安定。

事不妥帖。――王逸《楚辞序》

安置妥帖平不颇。――韩愈《石鼓歌》

又如:帖然(安定);帖泰(安宁;安定)

安静。

,静也。――《广雅》

又如:帖息(平静无声);帖妥(静止不动)

帖〈动〉粘。同“贴”。

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帖黄(贴黄。唐时敕书用纸。凡有更改的)

tiě

⒈文书,告示:府~昨夜下。〈引〉简条、便条:字~儿。

⒉邀请客人的通知单:喜~。请~子。

⒊量词。用于中药:两~药。

tiē

⒈安定,妥当:宁~(宁:安宁)。妥~。

⒉顺从,驯服:~服。服服~ ~。俯首~耳。

tiè学习写字、画图时供摹仿的样本:字~。画~。

:网上的发帖子”“读帖子经常误为发贴子”“读贴子。帖,音tiě,核心含义是写有文字的纸片,是名词。贴,音tiē,核心含义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是动词。网上的帖子,虽非纸质,但其以简短的文字记录、传递信息的特点,与传统的帖子相同,是不能写成贴子的。

 

A33-15草(cǎo):<</span>名>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斗,栎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说文》

大草不生。――《吕氏春秋·任地》。注:“,秽也。”

草食者羶(shān像羊肉的气味,也指臊气)。――《吕氏春秋·本味》

草苴()比而不芳。――《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cǎo 

1.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野~。茅~。水~。花~。~鞋。~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原。~坪。~行露宿。~菅(jiān)人命。

2.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料。柴~。稻~。

3.粗糙,不细致:~率(shuài)。~鄙(粗野朴陋)。~具(粗劣的食物)。

4.汉字的一种书体:~书。~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体(a.指汉字草书;b.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

5.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拟。~诏(为皇帝草拟诏书)。

6.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野。~莽。~寇。~贼。

7.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鸡。

 

A33-16狂(kuáng):〈形〉形声。本义:狗发疯。

,狾(zhì)犬也。――《说文》

值狂犬之暴怒,加楚害于微躯。――三国魏·阮籍《鸠赋》

又如:狂犬(凶猛的狗)

引申指“人的精神失常”,“疯癫”。

狂夫瞿瞿。――《诗·齐风·东方未明》

狂走者累日。――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忽忽如狂。――《汉书·李广苏建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狂死(因疯疾致死);狂易(精神失常);狂惑(精神错乱;疯癫);狂徒(狂人)

kuáng

⒈疯癲,精神失常:疯~。癲~。发~。他是个~人。

⒉放荡,不受拘束:~言。~笑。~饮。~奴故态。~妄(极端放肆,自高自大)。

⒊猛烈,强烈:~风。~奔。~暴。~澜(大浪头)。

[狂飙]急骤的暴风。〈喻〉猛烈的力量或潮流。

 

2017-01-06泽红于烟台批注中华字经,泽红学堂真诚为你服务!

放入博客时间:2017-08-25;最新修改时间:2017-01-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