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直被当作“生物”来治疗?
标签:
中医健康王凌赫 |
一切都和我们如何认识“病”有关。
准确地说,我们今天关于疾病的观念,主要来自于西方。在古代欧洲,人们一直认为,导致疾病的一种原因是被魔鬼缠身,因此治病就是要驱散魔鬼,消灭身体内的某种邪恶。
这种观念,来源于远古人类对疾病的恐惧和厌恶而产生的想象。在《荷马史诗》中,疾病就是以魔鬼附体的面目出现的。比如在描绘欧洲中世纪末期爆发的黑死病图画上,黑死病被描绘成死神,手拿镰刀收割生命,或者千奇百怪的鬼魅形象将活人拉入地狱。
这一观念延续到现在,比如我们总说“生病”、“有病”、“看病”、“治病”,在电视上,也总是会将细菌描绘成头上长角、口露尖牙的小魔鬼形象。正是在这样的思维定式下,中世纪的医生们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魔鬼,消灭魔鬼”这样的程序上。
http://pic.rmb.bdstatic.com/487c6d914914ebe146672675eda6a727.jpeg
尽管现代西方人早已走进“理性的阳光”,然而这种观念经过一千多年的积淀,早已根深蒂固。进入近代以后,生物学家们发现了细菌、病毒、癌细胞,从这时开始,人们知道了疾病并非是“魔鬼”附体。但是,这种视疾病为“外来物”的思维方式只发生了一丁点的变化:“魔鬼”的角色被显微镜下的小东西取代了。
为了消灭这些新的“魔鬼”,现代医学发明了各种抗生素胰岛素乃至化疗这样的新式武器。
今天,我们翻开高等医学院校的教材,就会发现所有医学观念的基础,都建立在一个“病”字上,要认识病理,比如细菌的构造,什么化学物质能杀死细菌;认识人体生理,也是要搞清楚病菌是怎么危害人体的……总之,就是要知道病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又该怎样来消灭它。
在这样的视野中,“人的病”既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因此,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需用药物或其他什么手段,将捣乱闯祸的细菌杀死、病毒清除、肿瘤割掉就万事大吉了。
很显然,关于疾病的认识似乎不太对劲,与这个认识相应答的“生物医学模式”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质疑,医学就这样围绕着疾病不断追杀下去,永无止境吗?
http://pic.rmb.bdstatic.com/b81c4d4a489597823c01e3acaf4c3089.jpeg
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也就是说,看病的时候,医生不仅要关照到人的生物性,还要充分了解他周围的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对健康起到的综合作用。
然而,近30年过去了,直至今天,需要转换的这两个医学模式还未到位。举个例子:一个得了肺炎的病人,到了医院以后,医生先用听诊器听肺部音,然后从医生手中接过检查单,到放射室照X光,排除其他疾病后,开出抗生素,用来消炎退热,再有一些稀释痰液和止咳的药物,直至临床痊愈。
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的目的很清楚,哪儿有问题就治哪儿,治疗肺炎时,肺就是主体,所有治疗和用药都是针对它而言的。这个时候,病人,仍然是被作为生物体来接受治疗的。而你为什么得肺炎?他为什么不得肺炎?得病之前经过了怎样的前期?或者说这个患者的身体究竟是怎样一种体质?这一切,医生不需要知道,更准确一点说,即使了解了、知道了,对他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http://pic.rmb.bdstatic.com/7357d06f86f0d332e3fbfe17922cf005.jpeg
把这些“了解”放在哪一个治疗程序里面呢?而得过肺炎的成年人或者孩子,在病间及愈后,出现意志消沉、情绪忧伤等诸多心理感受等预后情况还将带来哪些新的问题等等,更是和治病没有了干系,和医生没有了干系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一位长辈,在我打小记事的时候,就知道他得了一种“打嗝”的怪病,一天下来不停地打,影响吃饭、影响睡眠。这一打就是很多年。要是有个着急上火的事儿,这“嗝”也跟着着急。一夜一夜的不得睡觉。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调节神经的药物,症状根本不见好转,最后医生告诉他说是“神经官能症”。
每每谈起这件事情,老人家就无奈之极,唉声叹气:“都几十年了,那药啊都吃尽了,甭管它了,管它也没有办法呀!那一天,长辈打来电话,叙了一会儿家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定要注意身体呀,可别像大爷似的,落下这个毛病,痛苦一辈子。
不知为什么,我的头脑中闪现出一个灵感,我对老人说您这打嗝的毛病我找到原因了,一定是很多年前您招了一口怨气,堵下了,没有发泄出来,憋在里面了,后来就不停地打嗝。您想想,得这个病之前有没有这回事儿?
http://pic.rmb.bdstatic.com/d22d2bcff57f5c72e42fce1a0a524f01.jpeg
大爷想都没想,他说,还真让你说着了。当年在部队时,连长和指导员因为一件事情,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我那会儿是文书,只好把责任了下来,但是心里真是憋屈,后来就得了这个病。就是这事儿,大爷憋了这么多年,没跟任何人提起过,连你大娘都不知道。
现在老人家的独子给他生了一个孙子,非常可爱、机灵,老人家在面对孙子时,一高兴,打嗝的症状就轻了许多,如果跟老伴儿闹别扭了,这打嗝的老毛病就又回来了…这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想起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2000多年前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了解什么样的人得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
可是,“治病”的时候如何兼顾人的多种属性呢?怎样将复杂的心理与生理的病变贯穿起来,再给与贯穿的治疗呢?就这一点,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具体的方案,医生即使有想法也没有办法,没有一个可以托付的管道。旧的医学模式是难以转换的。
最后,如果大家对此有什么疑问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编辑
校对
PS:文章为医瞳原创,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诉其法律责任,谢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