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水浒系列之二:高俅发迹那点事儿

标签:
文化文学水浒传书评 |
分类: 品评水浒 |
《水浒传》,因高俅始,因高俅终。为何这样说?施耐庵在写梁山好汉之前,首先写的人物就是高俅,而宋江和卢俊义最终被毒死,恰是高俅密谋。高俅发迹,俨然预示着梁山好汉的命运。这个大奸臣,就是梁山好汉的掘墓人。那么,高俅又是怎么发迹的呢?
要博,什么都能来
人所皆知,高俅靠踢毬发迹。其实,单论能力,人家也算“多才多艺”。
高俅没什么优越显赫的家族背景,他从小就是开封街头的一个混混儿。按小说中的话说,“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
高俅四处混日子,见的面广了,识的人多了,倒是杂七杂八地,学得不少手艺和绝活。吹弹歌舞,他会;舞枪弄棒,他能;相扑摔跤,他敢;诗词书画,他行,可以说是无所不通了。
你看后来,他做了太尉,率军征剿梁山,还要从教坊司选出歌儿舞女三十余人,随军消遣。骄奢淫逸自不必说,单冲“选”的行为和这等喜好,说明他对乐器、音律、歌舞是有一定的认知的,自己一点不懂,怎么赏鉴呢?
高俅兵败后,被俘上梁山,宋江宴请,他酒后疏狂,说自己小时学得一身相扑,天下无对。结果真比起来,却被燕青一跤撂翻。难道这个太尉犯了领导酒后爱吹牛的通病?未必!人家年轻时一定很能摔很能打,那可是他的立身之本呀!只不过强中更有强中手,加之燕青正值盛年,连太原相扑高手擎天柱任原都是他的手下败将,又何况年迈的高俅呢?
历史上真有高俅其人,而且真的官至太尉,发迹史跟小说里的大同小异。还有种说法,说高俅曾在苏轼门下做过助手,抄抄写写,耳濡目染下,书画也相当不错。
俗话说得好:艺多不压身。高俅“辗转奔波”,最终得到文艺范的端王赏识,这与其兴趣广泛,什么都能来一手不无关系。
要精,有一样最精
高俅的才艺,虽不是每项上都出类拔萃,但有一项却玩得响当当,那就是踢毬。
蹴鞠这项运动,在唐宋时期尤为兴盛。那时候的球比现在的足球小点,外面用皮革缝制,里面可能塞个充气的猪尿泡,因而叫“毬”。虽然工艺简单,但人们以此为乐,连女子都参与了进来,所以常常能见到“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高俅的名字就因踢毬而来。人们见他踢得一脚好气毬,不叫他高二,都叫他高毬。可想那球技多出众,搁今天早被五大联赛球探挖走了。高毬却寻思,“毬”作名字毕竟不雅,遂将其改成“俅”字。仅仅一个部首之变,寓意却大不一样了:人家不光会踢球,还有追求啊;“俅”字有恭顺之意,人家要抓住龙尾,恭顺地向上爬!从这名字也可看出,此人多么地善于钻营。
高俅应王都尉差遣,去端王府中送东西——那是端王看中的玉龙笔架和镇纸玉狮子。恰逢端王在庭院里和几个小太监踢毬玩。高俅被仆人引至,见一伙人玩得正嗨,只得乖乖站在一旁当观众,屁都不敢放一声。
谁料那气毬突然越过了端王头顶,偏不偏妙不妙,向高俅站立处飞来。人一生的机遇没几个,高俅却很会抓机会。端王正在望毬兴叹,高俅一时胆起,侧身伸腿使个“鸳鸯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蝎子摆尾,瑞典球员伊布爱玩的那个,将毬“嘭”地一声踢还端王。只此一下,就让众人的目光全聚焦到自己身上了。
“你是谁?”端王自然要问其姓名和来历了。高俅屈膝下跪,一一答复。端王就要高俅进场子来踢,高俅推托不过,终于不再顾忌,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以讨端王欢心。他头顶脚踢,肩扛膝颠,“那气毬一似鳔胶粘在身上”,就是不落地。端王见到一个球技如此高超的人,哪还能不让他留下来加入自己的“齐云社”,长期陪自己玩呢?
人其实最忌博而不精。高俅的才艺,却是博中有精。靠着精湛的球技,高俅一下子咸鱼翻身,成为端王的亲随。在宫中住了不到两个月,哲宗皇帝驾崩,没有太子,御弟端王被册立为天子,这就是宋徽宗。
徽宗让枢密院先给高俅入名,仅仅半年间,就抬举高俅做到殿帅府太尉之高位。当然,历史上的高俅可能还被天子派到边关战场镀过金。但踢球踢出个太尉,却是不争的事实,历史上恐怕再也没谁了。
树挪死,人挪活
高俅本是东京城里城外的混混,小说里用了“帮闲”一词,其意思就是专门陪人消遣玩乐。看看高俅的帮闲之路,也不平坦,频繁改换门庭就是明证。
高俅一开始跟的是王员外的儿子,他陪这个公子哥儿玩,每天只是寻欢作乐。偏偏那王员外“抠门”,看不惯儿子挥霍无度,因而一纸诉状将不教好偏教坏的高俅告到开封府。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高俅最终被脊杖四十,逐出京师。
家乡不容待,去哪儿好呢?听说淮西临淮州有个赌坊老板,名叫柳世权,专招闲汉,高俅便远来相投。这天下开赌坊的,怎能不需要管场子的人手?那是越多越好啊!高俅因而在他那里一住就是三年。这下,不仅会陪人玩,还会陪人赌了。
后来遇哲宗大赦天下,高俅就想回家,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何况故乡还在京城呢。这柳大郎也够义气,在东京有个开生药铺的亲戚董将士,于是他就写了封书信,将高俅荐去。董将士开的这中药铺,可不像西门庆那药铺,正儿八经的买卖,哪里用得着这号混吃混喝的;又怕把孩子都带累坏了,容在家里住了十来日,终于思量出一个缘由,把高俅支走了。
董将士的理由是什么?好谋出身!于是,将高俅荐到了小苏学士,就是苏轼家。苏轼当时在诗词书画上早已名声大噪,只是政治上因为意见相左,屡遭排挤打压。他当时可能任职翰林学士,所以叫他小苏学士。苏轼见了来书,心想自己养这个闲汉干啥,不如做个人情,荐他到贵人家去。小说中说只留宿了一夜,实际上高俅在苏轼处待的时间远不止此。高俅连文人墨客的技艺也窥得一二了。
小苏学士又将高俅转荐到哪里去呢?驸马王晋卿府。王晋卿即王诜,小说中说他是哲宗皇帝妹夫,神宗皇帝的驸马,其实历史上应为英宗皇帝驸马,神宗皇帝妹夫,哲宗皇帝姑父。小王都太尉就喜欢这样的人,留他在身边做亲随,出入像自家人一样。
这一回没打算荐人,有人却要来了。都尉生辰,端王赴宴。席间休憩,端王去书房转,却见桌上一对镇纸玉狮子,玲珑剔透,拿起来忍不住赞叹。端王看上的东西,都尉自然得不吝相赠了。第二天,高俅就被派去送玉器,因而得以让端王见识了球技。当晚,就留在宫中过夜。次日,端王又办宴邀王都尉,直接要走了高俅。
士农工商,高俅无有不交,而且越转越往上走,越往高攀。人们常说,树挪死,人挪活,这话在高俅身上完全应验,高俅从此飞黄腾达了。
如今选拔干部,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多么必要!高俅之流放到现在,即使再怎么有才,但人品不好、心术不正、德行太差,也不能任用。这里盘点高俅的发迹路,不是为其歌功颂德,恰恰是想表明做官先做人、为官得为民,否则像高俅这样,只能遗臭万年了!
文|纤云涵月
注|配图来源于网络;文章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