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文学西游记书评杂谈 |
分类: 品评西游 |
《西游记》中最广为人知的故事,非“三打白骨精”莫属。连小学语文课本都入选了,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为何其影响力这么广?笔者想,除了故事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折射出了五种极具代表性的人性。
“一打少妇”。
唐僧饿了,悟空无处化斋,只得去山顶摘桃。而白骨精趁机变作一美貌少妇,以给丈夫送饭为名,愿将饭食斋僧。
悟空回来,一眼认出她是妖精,一棒打“死”了。妖精却使个“解尸法”,真身化作一溜烟逃了,留下一具假尸首。
唐僧念了一遍紧箍咒后,饶了悟空。
妖精见识了大圣的手段,仍不甘心,又摇身变作一个八旬老妇人,拄着一根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
悟空认得她还是个妖精,举棒又打。妖精的真身又逃了,仍留下一具假尸首。
这一次,唐僧把紧箍咒足足念了二十遍,要赶悟空走人了。悟空要师父把自己头上的禁箍儿给去了,可是唐僧不会念什么松箍儿咒,只得答应再饶他一次。
“三打老翁”。
妖精明白,一旦让唐僧过了这白虎岭,就不属自己的地盘管了。于是,她急急又变做一个老公公,拄着龙头拐,口诵佛经,颤巍巍走来了。
悟空却认得他依然是妖精变的,打还是不打,思前想后,还是师父的安危要紧,于是掣出棒来,瞅准了,一棒打中妖魔。地上随即现出一堆粉骷髅,脊梁上还有一行字:“白骨夫人”。
只一阵功夫,就打死三人,唐僧再也不能饶悟空了,遂写下一纸休书,“猴头,执此为照!”不走不由己啊,悟空围住师父,磕了一通头,之后一筋斗翻走了。
虽然故事只有五个人物:白骨精和唐僧师徒,但是简单的故事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层的意义。接下来,我们就说说这些角色形象,又映射出什么样的意义。
“白骨精”就是邪恶的代表。她三次变化,只为要吃唐僧肉,得成长生不老之身。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戴着一幅假面具,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弱者、一个好人,内心里却无比肮脏,净干偷鸡摸狗、损人利己,甚至谋财害命、作奸犯科的事,现实社会中不乏“白骨精”这样的人。对待这样的人,人人都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时时处处留心,严防狠打,形成合力,要防得他们无处藏身,打得他们原形毕现。
孙悟空就是英雄的代表。他没有师父那样空洞的理想,却有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独特认知。在他的脑海里,善与恶、好与坏,一切都在棍棒底下见真知。他明察秋毫,从不放过一个坏人,也许有时用力过猛,但若没有这样肯出头、有担当的英雄,唐僧早就成“白骨精”的下酒菜了。对坏人,他够狠;对师父,他够忠诚,即便被赶走,也不忘感恩。现实中,正是缺少这样嫉恶如仇、有情有义的大英雄。
猪八戒就是小人的代表。他没本事降妖,却好吃懒做,又好色;心底虽然不坏,却总爱耍小聪明,还喜欢挑拨离间。悟空“三打白骨精”,每次被师父念咒直至最后赶走,其实都是呆子撺掇的。
第一次“打死少妇”,悟空让师父看那罐子里的饭食是什么东西,师父都要信她是妖精了。呆子却因见美女折了,现成的斋饭也没了,便说师兄是怕念咒,使了障眼法,把那饭食变成了青蛙、癞蛤蟆。听八戒这么一说,唐僧就念起咒了。
第二次“老妇”来,八戒就说是妈妈寻她女儿来了,而行者辩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待“打死老妇”后,师父念咒逼悟空走人,呆子见他赖着不走,又对师父说师兄是要和大家分行李哩。
第三次,八戒见老翁来,就说他是来寻老伴和女儿的,若被他撞上,定要叫师父偿命,而师兄有法子逃走,只苦了他们三个成替罪羊。打死妖精后,那尸首顷刻化作白骨,八戒又说是师兄故意将尸首变样,障师父眼哩。唐僧一听,终于铁心写休书了。
猪八戒爱说老婆舌头,搬弄是非,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在这一节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就是十足的小人。现实中这样的人还少吗?
沙和尚就是明哲保身的代表。整个过程中,大师兄一个劲儿地辩解恳求,二师兄一个劲儿地怂恿师父,可是沙和尚始终一言未发,既没有挽留师兄,也没有求师父开恩,毫无存在感。而悟空临走,还把他拉到一边,说他是个好人,得提防八戒谗言冷语,往后一旦有妖精拿住师父,尽可道出老孙之名来,但沙僧依然毫无回应。师兄弟一场,关键时刻却置身事外,沙和尚隐藏得太深。现实中,在是是非非面前,有多少这样明哲保身的人?
然而,师徒四人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融合在一个团队里,却是美妙的。领导有时难免不明是非,而同事中有的摇唇鼓舌,有的明哲保身,只苦了一个卖命工作的,他们有争有斗,有喜有忧,有分有合,有乐有悲,但都是冲着一个目标而来,奔着一个目标而去。唐僧团队的“美妙”,从“三打白骨精”这节,正可得到印证。
文|纤云涵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