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西游之序篇:《西游记》的想象力,五百年来难逢敌手

(2021-05-01 07:00:00)
标签:

西游记

文化

文学

书评

杂谈

分类: 品评西游

话西游之序篇:《西游记》的想象力,五百年来难逢敌手

文/纤云涵月

话西游之序篇:《西游记》的想象力,五百年来难逢敌手

01

说《西游记》是中国最家喻户晓的一部作品,也许没有人找得出反驳的证据。因为即便你没有看过原著,你一定看过相关影视剧。

在那个电视刚刚进入公众视野的年代,《西游记》(86版)就是陪伴多少人,尤其是孩童认识这个大千世界的窗口。相信像笔者一样的中年人,曾经就在自己幼小心灵里,深埋下《西游记》的情结。

笔者清晰记得,那时为了看《西游记》,常常去挤在大队的仓房里,也常常和伙伴们去光顾有电视的人家,总之是哪儿有电视看,就去那儿蹭,即便是黑白电视。而《西游记》后来每逢寒暑假就重播,因而也是看的次数最多的电视剧了。毫不夸张地说,《西游记》丰富了多少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的业余生活;没有《西游记》,我们的童年时光会多么荒凉。

数十年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西游记》仍然以不同影像活跃在荧屏和银幕上。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它太经典了。经典的背后,其实意味着不朽文化的巩固、传承和发扬。

话西游之序篇:《西游记》的想象力,五百年来难逢敌手

02

那么,看过《西游记》的人,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它这什么吸引人,换句话说,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背后,是什么最让人敬服?

笔者的回答是:想象力!

不消说文采,单论想象力,《西游记》太绝妙!在中国古典小说,甚至是当代小说中,这种想象力,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奇思异想、神奇瑰丽、妙趣横生、天人合一的世界。

在这个玄幻的世界里,神仙、佛家、妖精、动物、凡人,天地间一切生灵,各有存在的意义。动植物能成精,人亦能变成动植物;妖即是仙,仙也能变成妖;人堕落成鬼,鬼也能活转成人;人能成仙,仙本是人;佛即是道,道即是佛。

上至天宫玉帝、各路神仙,下至世间皇帝、黎民百姓;上至佛祖,下至凡僧;上至道家至尊,下至普通道士,所有生物相生相克,凡事有因必有果,秩序在斗争中维护,信仰在道义中普及,一切邪祟、贪婪和丑恶,终将臣服在象征着正义善良的无边佛法下。

孙悟空本是猴精,却得道成仙,有七十二般变化,翻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他大闹天宫,玉帝也拿他没辙,只得请如来佛祖收伏。

猪八戒和沙和尚本是凡人,却修行成仙,又因触犯天律,被贬下界。唐僧本是如来佛祖的二徒弟,因不敬佛法,被贬东土,金蝉子真灵转世为和尚。

唐僧师徒五人(加上白龙马),西行路上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遇妖降妖、遇魔伏魔、遇难化难,克服千难险阻,终抵灵山,取回真经,得成正果。

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神通广大、变化多端,呼风唤雨、起死回生……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中,呈现出极其奇幻和极具趣味的绚丽景象。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成就《西游记》最大的魅力。

话西游之序篇:《西游记》的想象力,五百年来难逢敌手

03

《西游记》有多种版本,明刊百回本、清代刊本等;《西游记》的作者是谁,也有些许争议。

我们不需要去讨论刊本和作者的是是非非,那是文学研究家的事。作为读者,只要能静下心来读一读最通行的版本,足以得到莫大享受。

吴承恩所处的明朝年代,距今差不多是美猴王在五行山下“服刑”那么久了。他在晚年,历时7年,才完成了《西游记》的创作。当我们今天阅读这部巨著时,仍然会喟叹作者的想象力是多么伟大,疑惑作者的想象力从何而来。

《西游记》张开想象力的翅膀在天地间恣意翱翔,于我们今人看来,吴承恩那些奇思遐想,又是有着多么超前而且超乎现实的思维意识。《封神演义》《聊斋志异》这些后来的作品,只能望其项背。而在文化繁荣、创作自由的时下,又有哪部作品,能与《西游记》相媲美?

浪漫瑰丽的幻想,归根结底源于现实生活。“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近现代一切发明创造,离不开最初的幻想。没有幻想,就不会有一百年前的飞机诞生;没有幻想,就不会有如今兴隆的航天事业。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教育,想象力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最原始的推动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些发达国家推崇个性教育,注重学生的思维拓展、想象力培养。“强大的美国来自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谁能颠覆这种论调?

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想象力培养又是多么缺失!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才能从久被诟病的应试模式中,真正走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经典需要反复品读咀嚼。笔者不才,接下来就把自己重读《西游记》的一些感想,陆陆续续写出来,与大家切磋。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文|纤云涵月

注|配图来源于网络;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