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阅读有感 |

老子《道德经》,洋洋五千言,细细品味之,字字珠玑,句句精辟,章章隽永。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加剧、经济和社会大变革的新时代,名、利、权、钱、财无时无刻不侵扰着我们的头脑意识,冲击着我们的心理防线。如何保持头脑冷静,如何守住心理防线,抵抗外界各种诱惑,清白做人、清正做事,实属不易。作为中华文明智库中的一颗璀璨瑰宝,老子的《道德经》则为人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思想枷锁的金钥匙,一双推开心灵窗户的援助手。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言:“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止可以不殆。” 意思是说: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
第四十四章再言:“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财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第四十六章又言:“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说: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罪恶了,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祸害了,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过错了。知道欲望有度、适可而止,到了什么地步就该满足的人,才能得到长久的满足,也才能享有恒久的快乐。
可以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老子对人类应有处世观的高度浓缩和最确切的表达。每一个人,只要时刻把老子的这十二字金玉良言铭记于心,又怎么会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了方向呢,又怎么可能会在名利、权钱和生命的博弈中而迷失了自我呢?
联想近些年来发生的一些大小事件,更能折射出老子上述思想的万丈光芒。政治领域,近年来那些落马的“大老虎”们,尽管之前已经官居高位,地位显赫,可是他们仍然争权夺利、贪赃枉法,始终不收敛、不收手,置党纪国法民意于不顾,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跌入了欲望的深渊,实是自取其辱、自受其害。正所谓“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而那些利欲熏心的“小苍蝇”们自是不必说了。
在文艺领域,一些明星成名以后忘乎所以,丝毫不顾忌明星效应,娱乐圈乱象频生。有的醉驾,有的吸毒,有的嫖娼,有的偷漏税……他们在东窗事发后不仅名誉扫地,形象受损,事业受挫,甚至有人锒铛入狱后,还忏悔到是缘于压力太大、圈子需要、普遍如此,而这样冠冕堂皇、滑天下之大稽的解释,不正是说明了他们没有搞清“名与身孰亲”“得与亡孰病”的道理吗?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欲望可以有,适度的欲望能帮助你产生前进的动力,但却绝对不能放纵;追求必须有,朝着合适的目标合理追求,你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但却不能贪婪。放纵欲望和贪婪追求,只会让你最终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当你的欲望和追求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得偿所愿,你更应该懂得感恩、学会知足。
老子两千五百年前发出的声音,实乃金玉良言,振聋发聩。今人若常记心中,常响耳畔,可保人生无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