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壮丽70年我爱我的国”当幸福来敲门

(2019-09-29 16:52:54)
标签:

我爱我的家乡

#壮丽70年,我爱我的国#

当幸福来敲门

 “壮丽70年我爱我的国”当幸福来敲门

 

我爷爷今年92岁高龄了。人人都说爷爷高寿。我们张家村还有一个老太婆,几年前刚刚去世,她活了102岁。

爷爷这些年,耳已经很笨,几乎听不清人家说的话;牙齿也掉得没几颗了,就像刚出牙的赢孩一样,吃起饭来特别地慢。但是,他依然精神矍铄。有时候他还爱到地里去干点活,锄锄地呀,除除草呀,起起畦呀,打打垄呀,慢悠悠地干着。

“盼福,你恁大年纪了,还给他干啥活哩?!”何老爷看见了,总会凑到他耳边这样高声喊道。

“盼福”是我爷爷的名字。我爷爷的爷爷给他起了这个名字,大概是想要他以后有福气吧。农村人讲辈分,何老汉尽管和父亲岁数差不多,我却得称他叫老爷。

“啊……啊?”爷爷眼睛倒还尖,他背着锄头,见何老爷嘴巴翕动,稍微顿了顿,又慢吞吞地说,“人家没人让干,嗯,是我自己没事干———闲的慌,就来转转。”

村里总有人这样打趣他;他要么听不见,要么听见了,总是这样回答。

这些年,逢年过节我们回家,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饭,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坐在最上座的爷爷,总是一个人悄悄地,慢慢地吃着。瘦肉是嚼不动了,连肥肉、青菜和馒头,爷爷都要像老黄牛一样放在嘴里,咀嚼来咀嚼去,急忙咽不下去。爷爷看着我们边吃边说,有时候也冷不防会冒出一句话,却总是说不到点子上。但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

“哎呀,我——把福——享了!”

爷爷生于1927年。他小时念过完小,十几岁还被抓过壮丁,在半路上侥幸偷跑了回来。后来,由于地多,被划为地主成分,没收了一些家产。六十年代“社教运动”时,爷爷被列为“四类分子”,戴上高帽子,不知被批斗了多少回。那时侯,一年到头在生产队里上工记工分,分的口粮却上顿不接下顿,一家人常年缺吃少穿的。爷爷还经常被大队安排,背着几根木头,到百公里之外的灵宝县去换粮种、买猪崽,一往一返就得五六天。有一次在途中休息,竟然被靠着的木头倒下来砸中了头部,鲜血直流,找到一户人家做了简单处理后,爷爷又上路了;待父亲接到消息赶去接应时,爷爷已经挑着装猪崽的担子,颤悠悠地,走在回来的半路上了。

爷爷有时给我们回忆起那个年头的生活,他到最后,总是眼眶湿润地叹息道:

“哎呀,我过去把苦吃匝了,没想到我能活到现在,又把福——享美啦!”

我父亲名叫建国。因为他是1949109日出生的,新中国刚刚成立没几天,爷爷便给他起了这个名字。

父亲已经退休有十年之久了。他的人生之路,跟爷爷一样坎坷。

爷爷奶奶为了供父亲上学,起早贪黑,吃苦受累,好在父亲没有辜负他们的付出,学习成绩优异,顺利考上了县高中。可是突如其来的“文革”,让父亲成了老三届。据他说,即便那时高中不停课,他毕业后也是考不成大学的,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政审过不了关。

回家后的父亲,便到生产队里上起了工,踏踏实实成为了一名社员。粉碎“四人帮”后,乡上的初中缺少代课老师,校长知道父亲念过一段高中,就请父亲去给学生代课,可是生产队长却极力阻挠,要他按时去上工。后来,校长一再做工作,让父亲和村里的其他两个人一起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考试,结果父亲在三人中成绩最好,就这样他正式成为学校的一名民办教师。那一年是1978年。

1980年初,村里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到户。我们七八口人的一个大家庭,按人头分的田地成了全村最多的,爷爷奶奶和母亲一年到头忙个不停,父亲还利用节假日时间回来帮忙。看着我们一天天不愁吃了,他们也不觉得有多累。

父亲后来通过函授进修,拿到了大专文凭。1987年,父亲教了十年书后,得以通过考试,正式转成公办教师。多年来,正是靠着他的这一份工资,慢慢支撑起了全家。

那年夏天,哥哥利用他所学的专业,为家里组装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我们也因此成为全村二百户人家中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十岁的我,那时候甭提又多高兴了,因为再也不用去挤到大队的仓库里看电视了。

父亲教了三十年书,一直兢兢业业。退休后,他常常教诲我们说:“咱要感谢伟人小平同志呀!我起初当民办教师一个月二十八块钱的工资,还要给生产队上缴十一块钱,如今退休在家了,一个月还能拿四千多元的工资。人要知足呀,你们可都要好好工作!”

这些年,农村的面貌也已大为改善,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修盖了两层楼房。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平时只剩下一些老年人看门。步入古稀之年的父母亲依然闲不下来。每次回家,和他们拉家常,劝他们别再找农活干了,可是父亲总是津津有味地诉说道:

“国家这政策是越来越好了!当初联产承包到户,让咱农村人有了吃的。而如今种地,不仅不缴皇粮国税了,国家还给发种粮补贴;现在,农村人看病有合疗,贫困户还有低保,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养老金,70岁以上还给发高龄津贴。我和你妈把你爷照顾好,再种点地算是务个心慌。再说了,比起四十年前吃的那苦,这又算啥哩!”

我们兄弟两个,父亲给哥哥起名叫学兴,而给我起的名字叫学成。

其实,他是希望我们好好求学,将来能脱离农民身份。作为教师的他,亲历了那段困难的岁月,从小便对我们严格要求,每一次只要我们考试成绩不好,他都会狠狠地教训我们一通。

哥哥于1985年考上了省里一所中专学校,成为我们村第一个跳出“农门”的学生。后来,我也考上了大学,而且是我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那是1992年,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改革的那一年。

1996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事业单位上班,我的户口也正式落到了城市里。上班领到第一份工资,才二百来块钱,我有点失落。我给父亲写信,可是父亲在回信中批评了我:

“这工资不错了,不少了!人要知足,关键是你已经脱离了农民身份,要是你在家里务农,谁又会给你发工资呢?”

是呀,这话也不错。回想我那些中学同学,没有考上学的,不是只得在家里辛苦务农吗?!人生的路还长,慢慢熬吧!

又过了几年,大概是千禧之年,家里也装上了固定电话。从此我们姊妹们告别了和家人书信往来的时代,基本上每周一次都要到街上的公用电话亭,给家里打个电话问候一声。

传呼机没用几年,我也有了手提电话,这下跟家人打电话再也不用跑路了,只是长途通话费那个贵呀,每次都只能悠着点说。2004年,我给父亲也买了部便宜手机,父亲起初还不要,后来我教会他使用后,和他通话,他在那头高兴地说:“哎呀,这手机就是方便!今后见不到你们,也能听到你们的声音了。”

结婚成家后,我们起初租住了人家一套旧的单元房。两年后,在父亲的资助下,再贷了点款,我们终于住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一年是2006年,在我工作十年后。

2008年,妻子生了孩子,我也升级当爸爸了。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我的心里越来越踏实。

可是春节回老家过年,总还是很头痛,因为买票难,坐车难呀!房子的问题解决了,啥时候能有自己的车子呢?

2012年,我们拥有私家车的愿望也实现了。开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想想二十年来,这段长约150公里的回家路程,我的心里真是感慨万千。上大学那阵,每次寒署假回家,都很艰难。记得1993年那年寒假回家,我们几个乡党同学,天麻麻亮便赶到西安汽车站,排了几个小时的队才买到票,等到中午十二点又才坐上车,然而在秦岭蜿蜒的山路上,因下雪堵车,本来五个小时的车程,等我们一行人到县城时已经是凌晨了,光路上就走了整整十二个小时。进入新世纪后,路程缩短为三个小时。直到2008年终于通了高速,路程又再次缩短。如今我们只需用一个半小时,便能坐在老人身边了。只听女儿高兴地嚷道:

“老爷,爷爷,奶奶,今后我可以常回来看你们啦!”

自从有了女儿,这身上的担子就重了许多。父亲常说:“生儿容易养儿难!”我终于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父母的帮忙拉扯下,女儿上了幼儿园。从此,渐渐地就开始给她报了一些培训班,什么舞蹈、绘画、英语,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给他说:“爸爸妈妈小时候,就是想上这些兴趣班,也没有条件上呀!”女儿也就慢慢习惯性的接受了。四年前,女儿要上小学了。我们给他报了幼小衔接班,后来也如愿将她送进了名校。

当然,我们还要利用节假日,抽空带她去游乐场所玩耍,释放天性;去海洋馆、去动物园,看各种各样的水陆动物;去远近周边的一些景点,领略自然和人文风光。陪着她一起游玩,似乎也让我在弥补自己单调的童年时光。

在饮食上,孩子有时不吃这不吃那,很是挑剔。有一次,给他蒸虾吃,她竟然吃了两口就吐了,我给她说:“爸爸小时候,一年到头吃的都是黑馍馍,哪能吃上这肉呀,还别说虾了!”

“什么是黑馍镆呀?”她不懂。

“就是用小麦研磨以后剩下的残渣蒸成的馒头,颜色是黑色的,很不好吃,可是又不得不吃!”

女儿还是不懂,这也怪不得她。她怎么会想像到我们三四十年前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正如我想像不到四五十年前爷爷和父亲的生活一样。

这几年每年寒署假,像好多家庭一样,我们也都要带女儿出去至少旅游一次。去首都北京,见证历史辉煌;去沿海城市,与大海亲密接触;去上海香港,游玩迪士尼,欣赏摩天大楼。国内游玩不够,还去国外游,领略异国风情。如今的孩子小小年纪,便坐了飞机穿云破雾,乘了轮船飘洋过海。可是我上高中前,几乎连个县城都没去过。

每一次旅游回来后,女儿总会说:“爸爸,我还想再去玩一次!”

“可以呀,只要你好好学习,你想去哪儿,爸爸有时间都会带你去!”听到我的回答,女儿总是高兴得喊:“耶!”

2016年二孩政策放开了。我和妻子几次试探性地问女儿:“你想要个妹妹或者弟弟吗?”

女儿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开始说可以,后来竟然说:“你们还是别生了,养孩子太累了,我将来养活你们。”我和妻子都笑了。

前一段时间,中秋节回老家,女儿跑到老爷跟前说:

“老爷爷,你能活一百岁!”

爷爷搂着她,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然后慢慢说到:“这——倩倩的娃,我娃——将来要上——北大清华!”

这次国庆节回去,不知爷爷再次看到这个曾孙女儿,那张树皮似干瘪的脸庞,又会流露出怎样灿然的笑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