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非远不能看也

标签:
杂谈旅游文化 |
分类: 游记怡情 |
我家附近有一处景点,名叫:半坡博物馆。多年来,我几乎每天都要从它门前路过,却从未进去观瞻过。
元旦假期,还是在孩子的要求下,我才带着他,花四十元买了门票,走进这座近在咫尺的博物馆,一睹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半坡原始聚落的生活风貌。这座门脸面西而看,正对一条马路,其余三面被高楼建筑物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博物馆,馆内面积尽管不大,但却遗存着我们远古先祖的居所、器物和骨骸。那一处处圆形或者方形的木屋经过岁月洗礼残留下的柱洞和屋基痕迹,不看影像,你怎会知道它们是怎么搭建起来的?那些圆而或深或浅的窖穴,不看注解,你怎么知道它们是用来储藏谷物的呢?那些同性合葬的骨骸,不看说明,怎能理解母系氏族社会下无婚姻一说呢?那些石釜、石镰等石器,不亲眼所见,怎么能意识到我们的远古先祖已经从愚昧开启了向文明的进化?然而在这处院落里,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影,你从他们身旁经过姑且能听到几句外语讲解,时空的静谧却与围墙外面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印证了安保人员所说:外地人和老外来的居多。
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清代诗人袁牧在黄允修向他借书时,他随书附送而作的《黄生借书说》里的一句话。我们在初中时也都已学过。袁牧还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那岂不是说,景物也如此吗?
转眼间在西安落脚已有二十余载,可是西安城内城外的好多景点我却从未光顾过。城中心的钟楼、鼓楼,不知从它们旁边路过了多少回,向它们投去了多少次注目礼,总是看到楼阁上人头攒动,却从来没登上过一回。那保存最完整的西安城墙,几乎每天上下班坐车都要从门洞里进进出出,也曾经在它脚下的环城公园里倘佯过,却就是从未登上去一次。那巍峨的大雁塔,这些年来也曾经在它的周围游览过好多次,可就是“舍不得”买张门票攀爬到顶“一览众楼小”!
至于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又有几成真正去过这些地方参观游览呢?从我身边了解的人知道,他们十有七八跟我一样,是没有去过的。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我们知道,景就在跟前,今天不去,明天也能去;明天去不成,后天也能去;今年去不成,明年也能去……总之,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反正有的是时间去。
但是,我们却去过黄帝陵,却去过延安,却去过杭州游过西湖,却去过北京参观故宫爬过长城,却去过香港,却去过韩国、日本,却去过欧美……那些遥远的景致乃至异域风情,纵然万里之遥,却把我们召来唤去,让我们不怕舟车劳顿,不惧人生地不熟,不惜花销代价,还是乐此不疲,还觉时间仓促,还想留连往返,还欲“故地”重游……只因哪“远景”就是好嘛!
是的,“远景”是好——好在我们未知,我们不晓,它对我们来说是个待睹之迷;好在它距我们很远,远在外埠、外省、外国,它对我们而言不是想去随时就能去。要去光顾这些“远景”,一要有充足的时间,二要有充裕的盘缠,缺一不可。而我们也善于为此去积聚足够的钱财,只待积攒的年休等假期到来,便偕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情怀,独自远行也罢,拖家带口也罢,总之来一回酣畅淋漓的出游。因而,常常看到,外地人、外国人跑到我们这里来旅游,而我们却不远万里跑到他们那儿去。
可是,我们就是没时间,或者说没兴趣去游览我们近旁的景物;而哪些来我们这里游览的外地人、外国人,也许他们也没有深入游览过他们家乡的景致。人们总喜欢走进别人遥远的世界,往往却忽略了自己身边的小天地。
这正是——景非远不能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