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朗读——读出语文味
(2019-02-28 20:50:0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多元朗读——读出语文味
徐晓娟
摘
关键词:朗读
引
随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在关注教材教法的选用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应对学生的情感方面予以重视。语言教学应当以学生心理活动为基础,使认知活动与情意表达相结合,力求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教育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但当前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的容量,朗读成为了一种形式,而没有落到实处,缺失了朗读的语文课怎么能有“语文味”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实用有效的阅读训练形式。这是因为,朗读教学一定是重文本的,一定非常关注课文内容的诵读品析,在这里决然看不到淡化文本、脱离文本的做法。朗读教学也一定是重生本的,因为要“朗读”,教师一定需要着力突出学生的阅读感受、阅读品味、阅读欣赏等语文实践活动。
在体现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利用“朗读”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我在近几年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浅显的做法与经验,与大家一起探讨,实为抛砖引玉。
一
、指导朗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而不是“美”的语文课。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读”,而没有朗读指导的课,读得没有力度,更没有美感。所以,我们要力求用诗意的手法引领这诗意的朗读教学。
1.习点精粹 层次细腻
我们可以尝试着对朗读加以指导和优化,在教学实践中关注朗读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安排精到的、符合文体教学的、符合课文情景的学习点。比如学习《使至塞上》这首诗时,可以指导学生分四层朗读:吟读——体会情味;译读——理解内容;背读——积累语言;说读——飞扬神思。全诗的教学以朗读训练为线索,将习练过程切分为四步,各个深入而又实在地解决一个方面的学习内容,角度精细,进程从容,活动丰富。
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巧妙地剪裁课文,整合内容,组织起诗意盎然的朗读体味的活动。如:请同学们以赞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的第二段;请同学们用喜爱的语调,朗读课文第六段;请大家用颇有感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第10段等。这个朗读细节以“语调”为线索展开引读,突出了课文最关键的段落,大体上显出课文的行文脉络和构思手法,重点突出,指导细致,时间俭省,形式别致。
这样的朗读指导与训练,其要求,其角度,其层次,其收效,远非那种只让学生泛泛朗读的教学过程所能相比。
2.手法精巧 氛围浓郁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酝酿、形成动心动情的朗读氛围。这里的营造气氛,不是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来进行渲染,也不是指将乐曲复制到课件中进行配读,而是指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愿意参与的朗读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作品真情的朗读活动。
如学习《天上的街市》,让学生“体味诗的音乐美”。诗的音乐之美表现于如下几个要素:一是节奏,二是停顿,三是重音,四是韵脚。教师要指导学生:停顿与节奏的区别在于停顿的语言间歇时间稍长一点。作者在诗中说“我想”、“我看”、“我想”,这里能把我们的思绪与情感引到诗里面去,所以朗读时不能匆忙。在读诗的二、三、四节时,要求把“定然有”、“定然是”、“定能够”、“定然在”读得重一些,要表现出确实相信天上有着美丽的街市。诗是讲究押韵的。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换韵。这首诗的音乐之美,表现在每节四行,行数相等,偶句押韵,四句换韵;每句字数大体相等,每句三至四顿,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
这里的朗读指导由“节奏”到“停顿”、“重音”和“韵脚”,自然推进,步步相联,强调体味,训练充分。
再如冰心《纸船——寄母亲》,课堂朗读活动可以设计为: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体味文中情感;然后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自由朗读课文,看谁最能打动听众的心;再用“轻声倾诉”的形式自由朗读课文,看谁最能传达出诗的情感;最后全班同学用“深情演读”的形式朗读课文。这里的“朗读氛围”从“内心独白”式朗读开始形成,从“轻声倾诉”式朗读到“深情演读”式演读逐步“浓郁”,朗读过程显得时间长,角度精,体味深,形式美,支撑起一个实实在在的感受、体验、诵读的学习板块。
朗读教学要求教师指导有方,教师自己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技能;朗读教学要求组织得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扎实的朗读训练。
二、以读带析
这里的“以读带析”,不等同于析读课文。这里的“读”指的是“朗读”,这里的“析”是要用“朗读”来表现的,所谓“带”,含有“顺带”的意思。“以读带析”说的是:以朗读带分析,在朗读的过程中顺带完成一定的分析任务。
如《散步》的教学中,可设置这样一个环节:建议同学们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分析文中与“波澜”有关的词句。这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品味课文内容并选定朗读的内容。然后自由朗读,用自己的语音语调表现“波澜”中不同的人物。这样的教学设计优点是:教材处理比较轻松,切入教学内容的过程十分快捷,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活跃;而且,不知省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多少话语。
设计并组织语文课堂上的“以读带析”活动,对教师品析理解课文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可以说,教师对课文如果只是浅尝辄止的理解分析,是不可能设计出这样的教学活动的。
三、联读扩展
1.双篇比读 牵动品析
双篇比读的教学设计,选点很重要。所谓选点,就是选择角度。比较阅读角度的选择要尽可能精致实用。如《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可用比读教学。两首诗首联都是写出行。前者写诗人塞外出使的经历,后者写诗人出蜀至荆门的游历。第二联都写的是漫长的历程。前者写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后者写两岸地势的变化,山峦从视野中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第三联都写了奇妙景物的独特风貌。前者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后者用清雅的画面描写展现了江上的美景。第四联都是含蓄的抒情。前者渗透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后者则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
两首诗都是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根据这样的行文思路,背诵时就有规律可寻。
2.联读扩展 丰满内容
所谓“联读”,是在学生学有余力前提下,从某篇课文扩展开去,把具有一定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外的诗文联结起来进行阅读的一种教学设计手法或教学设计思路。“联读”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用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适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显得精美。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联读教学,可能有这样几种教学角度:第一,岑参诗联读;吟雪诗联读;送别诗联读;边塞诗联读;诗行体诗联读;军营诗联读。这几种教学角度都是可用的,都可以用来设计精致的教学方案。但“边塞诗联读”无疑更好一些。它的内容组合,它的文化内涵,它的异域风情,散发出让你饶有兴趣地进行教学设计的吸引力。你会想着让你的学生在这样的诗歌联读中感受什么是边塞诗,感受祖国古代边塞视野的辽阔、景物的荒寒、风光的奇丽、征战的悲壮、拼杀的惨烈以及战友的情怀。这样的联读教学,一定能够表现出一种宏阔大气的风格。
四、生动演读 情趣盎然
演读,就是表演式地朗读,就是角色朗诵,就是类似于艺术家们所表演的诗朗诵或者文艺节目中的散文、诗歌朗诵。课堂演读,主要在于角色的分配,既要考虑到能恰切地表现文本的内容,又要考虑到角色活动的匀称性。
如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演读蓝本如下:
朗读基调设计:男声深沉,女声亮丽。
情感基调设计:男生读出平稳、深沉的语气。女生读出乐观、亮丽的语气。
演读分配:
(男合
(女合
(男合
(男女合
(男合
(女合
(男女合
当然,还可以进行缩读、扩读和分角色朗读。有时候,不仅仅要设计学生的演读活动,还应将教师的活动也设计进去。这种活动设计的意义在于,师生共享着朗读教学的资源,师生都有着高度的注意,师生共同演奏着这和谐的教学乐章。
结语
记得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综观初中语文课本,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真正阅读,真正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真正听其声、辨其味,真正掂其分量、触其心跳,必能使学生读出汉语言文字的味道和独特魅力,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读语文之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