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城散记--走在花嫁的道上

标签:
情感 |
分类: 马自达散文集 |

绿城里有很多好听的路名,友爱路,永福路,永宁路,永安路,永新路,朝阳路,当阳路,思贤路等。这一天上街,来到朝阳广场时,正好碰上有人结婚,花车队伍——载着新人及其亲友的车队被称之花车,从女家出来,不管怎样曲折迂回,都要驶经这些路段,兜兜转转到男家,仪式才算完成一半,原后再到酒楼去。
这风俗似乎流传了好多年,我第一次知道应该在十多年前,跟我说的那人是我的女友,确实知道这种仪式,可又在十几年前,在她之前呢?我不知道确切的起源是什么,只知道绿城里的人很看重这个。在婚礼里,这过程和酒席一样,早在讨论之列并指派专人提前考察。
因为路段不是连在一起,东一段西一段,常有交通繁忙。一队花枝招展的花车被夹集在上下班的车流人潮中,很可能造成阻塞,况且婚礼讲究吉时良辰,过了钟点不吉利。所以,要事先侦察车队驶过的街道,掌握路况,或者花车司机亲自开车走一趟,力求做到畅通无阻,万无一失。
这还不算,有的人家跟交警部门私下打招呼,请求婚礼当天给予方便。也许风俗已被认可,当车队因为拍照慢行而影响交通速度时,过往的人们给予充分理解,有的甚至停下来让花车先过,此时,交警也微笑着向花车致意。每当日历上标明“好日”那天,这样的场景能重复好多遍。
我曾经站在街道边上,看见秋日的太阳照耀在精致的车头公仔上,照进花车里美丽新娘身上,照在旁人喜悦的脸上。那场景很有让人瞬间忘掉一切的意思,目眩中我偏偏不解,那些街那些路,有什么魅力,竟使繁复的婚礼凭空多了那么些周折?而且还是心甘情愿的。
我不得不考究那些名字,其实也只是名字。经常在这些街道上行走,对街名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冠以永福、永宁、永安等名,也没有使道路显得特别起来。总觉得城市的街道都差不多,尤其旧城区改造前。弯弯曲曲,逼仄拥挤,路面灰白,两旁高高矮矮的楼房突出的阳台,上面堆着许多杂物。以前未被禁鸣喇叭,街道上空总充斥着机器的轰鸣声。花车走在上面能有什么感觉,一种仪式的庄严?还是形式的刻板?坐在花团锦簇车子里的新人,也许顾及不到这么细碎的东西,他们只想,这是前人留下的俗例,不能破弃。
一声“不能破弃”,这些街名在大喜日子里显得隆重起来。他们可以不理会道路的拥挤坎坷,却不能不重视婚后生活的甜美幸福,中国人习惯讲究吉祥如意好“意头”,这些路名,或寓意,或谐音,或象征,涵盖了所有美好祝愿,取的是夫妻生活和谐,如鼓琴瑟,幸福美满,早生贵子之意。花车走过这段路,其实就是新郎新娘今后生活的浓缩版,谁不想绵长的婚姻之路恩恩爱爱,歌舞升平,同舟共济呢?
因为人所共知的原因,这个风俗一度式微,那些街名也改成了很有气概的另一种。不过人都会念旧的,不知改名后的街道,如何被人们适应并接受。到了现在,在普通人心里,名字还是原来的好。历史翻来覆去后,街名又被还原。现在,为了适应旅游城市需要,街道名的汉字下面,标注了英文。那个风俗,也被崇尚传统习俗的人们保留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现在,好名字的街道越来越多,花车所走的路也越来越长,心底的那份祈愿,也越来越重。外来的年轻人,很快就被这样的俗例同化,不管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婚礼,结婚那天,他们都乐意走上一圈。
走在那些路上,那些曾经被当作新娘,彼时的心情忽酸忽甜,明白纵然再多祝福,也不敌日后生活波澜起伏,平淡如水容颜下掩盖着,是怎样的惴惴不安。那些路走过无数次后,生活仍按本来的轨迹不徐不疾,有没有良好祝愿跟随,一样还要走下去。这些,坐在花车里的新人们想到了吗?
又一次走过那些街道,在城区改造后,它们变得宽敞明亮,虽然一生一世的路不可能一下子走完,虽然形式的东西永不能等同内容,但结婚的人们仍遵守着风俗习惯,披着鲜花彩带的花车行驶在十月黄金的大道上,喜气洋洋。
好的开始,也许真的是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