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散文集--走访青年分场2

标签:
情感 |
分类: 马自达散文集 |

我有些尴尬地笑了笑,其实心中对他充满了敬意。他的这番答话只能证明一个知青的正直和对世事的淡然态度,而这种心境又只能证明他的人生是充实的、毫不委琐和卑鄙的。
那个小孩子又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捧着一块大西瓜递给我。我接过来,然后摸摸孩子的小脑袋瓜,对南宁知青说:“你结婚够晚的,孩子还这么小。”
南宁知青有点不好意思地放低了声音:“这是我的孙子。”
我先是愣住了,而后是生出无限感慨,知青一代竟然已经有孙子了!
知青这一代人已经是爷爷了!
这令人惊讶吗?这令人不可思议吗?我抬起头来,将视线越过院墙,看着开始显出丰饶景象的土地,看着那经过几十年风霜雪雨而屹立于黄土地之上的高高的白桉树,看着遥远的天边匆匆而过的白云,看着一只孤独的布谷鸟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我心中慢慢地平静下来。
是啊,这一代人正开始步入那谁也不愿意步入的年龄界线。细细算来,从大有作为走向三十而立,又走到四十而不惑之年,如今被称为“老三届”的一代人中的最高一届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还能用年轻来形容吗?!
岁月沧桑,逝水流年,即使用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也无法让人的年龄倒转,那些为了被提拔当官、为了评职称、为了苟延残喘所谓艺术生命、为了骗婚而将身份证、户口本上的年龄改小的人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这些有过上山下乡知青经历的人,很快都会当上爷爷的,这大概不应该成为什么遗憾。这一代人终究有过如梦的美丽童年,也有过无忧无虑的少年,“文化大革命”是这一代人所独特的一种经历,它使下一代人在困惑中感到羡慕,“上山下乡”是这一代人生活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它使这一代人的青春变得凝重,使生活的甜酸苦辣变得与众不同,当上山下乡的知青重新又回到城市,或者依然留在农村时,这一代人对生活的看法和对世事的认识变得那样有主见和那样充满了自信。有着这些与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都截然不同的经历,应该是满足的了。
我不得不再一次认真地端详那个南宁知青,他还是那样漠然、平和,与世无争的态度大概早已经融化于他的血液中了。可能每一个当了爷爷的人都会是这样的处世心境。
记得当年我在凤凰山林场时,有一位知青未婚先孕,不得不将孩子生下来时,知青们曾开玩笑地说小知青来到了这个世界,当个知青爸爸是扎根边疆干革命的具体体现。那时无论如何不敢想象当上知青爷爷是个什么感觉,更不敢想象儿子的儿子或女儿的女儿在身边转悠时自己有什么感觉。
现在到了必须要体验和感受当爷爷带孙辈的时候了,这和是否是知青毫无关系。但是,当我第一次看到一个知青以爷爷的身份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还是有些惶恐,有些困惑,有些不知所措,有些难以想象。
我很想多了解些这个南宁知青的情况,然而,杜主席在催促了,因为我还要去采访另一个还没有当爷爷的南宁知青,那个南宁知青也在这个分场里生活,也没有当上什么干部,也不准备在退休之前回南宁。
我匆匆告别而去,在出院门之前,我抱起了那个还远不知世事的知青孙子,使劲亲了一口,在这一刻,不知为什么,我的胸口一阵发胀,鼻子酸酸的,眼睛有些潮湿了。
我知道,这是对青春年华的眷恋,是对过去岁月的感伤,是对至今依然孤身一人的自怜,是对未来光阴无法明了的悲哀。
我真的不知道,隔了这么多年了,今日来到农场,才知道,原来的忧伤竟然仍然在那里。
原来,我男朋友谈起知青时的那种不舍,那种对造物安排的无奈,在今天竟然而且非常强烈地来到了我的心中。尽管我不曾有过这种经历,尽管我也不曾到过这里,尽管我对这里一无所知,却仍然有一些不变的见证还坚持地存在着。
坐在车上,我一直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早已有安排,只是,时机没到时,你就不能领会,而到了能够让你领会的那一刹那,就是你的缘分了。
与这个南宁知青相遇,是一种缘分。有缘的人,总是在恰当的时候相遇,在刚好的时间里明白应该明白的事,不多也不少,不早也不迟,才能在刚好的时间里说出刚好的话,结成了刚好的缘分。
我默默地走了,直到那天夜里回到总场住地,才突然想起,没有问那个南宁知青叫什么名字,我连忙打电话问杜主席,而杜主席也不知道,我感到十分的遗憾。
我明白,若真的能就此错过的话倒也罢了,因为那样的话,就如同两个一世也没能相遇的陌生人一样,既然不相识,也就没有得失,也就不会有伤痛,更不会有无缘的遗憾了。
可是,遗憾的是那种事后才明白的“遗憾”,总是在“相互错过”的场合里发生,总是在擦身而过之后才发现,这也许就是人生必然要留下的遗憾,没有遗憾的人生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我突然想到,知青爷爷不就是那个南宁知青最好的名字吗?这个名词将会使我在很长一个时间内不会忘记在农场之行中所遇到的这对爷孙俩。
知青爷爷,这将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终究会在时间和空间中淡然,直至消失,但在我的人生中,它将与我永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