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2021-09-28 05:35:31)
标签:

游记

分类: 西域高原游记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我们到达芒康盐井,一个以产盐而闻名藏区的小镇。

在盐井,我们也开始遇到第一个公路计时卡点,要求对车辆行驶证和所有乘员身份证进行登记,并出具登记点出发时间和到达下一个卡点的行车用时凭证。卡点交警也建议我们去看看镇里澜沧江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

汽车到黑井可以不停车驶过古镇大门上面的一条公路而直达古镇中心,自然无需购门票。若坐火车不但黑井车站距离古镇中心有一段路要步行(当然也可以选择坐马车),而且要经过古镇大门购买30元的门票。看到黑井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民居、宗教、牌坊等建筑,有21处文物保护单位,是禄丰县乃至楚雄州有名的文物大镇。历经千年,古镇风貌依旧,历史纹脉清晰,特色鲜明。众所周知的云南干旱少雨,使得龙川江几近干涸,河床卵石裸露,土红色的河水筋疲力竭地缓缓流淌,活像一只没精打采的龙。

沿着在古镇街道一路拍摄。21世纪的阳光照耀在这个古镇上,把这个千年古镇活脱脱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休憩老人的身影、古镇民居的光影和谐地融在一起,恬淡、平和,一幅与世无争的风俗画。

盐井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却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风貌坊巷,颇具明清风格的民居,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戏台,以及古寺庙、古盐井、煮盐灶户等,特别是享誉省内外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典型的武家大院、大龙祠、黑井文庙等,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参观黑牛古井,大龙祠,武家大院,古盐坊要门票,我们买了门票,一会儿一位二十左右的姑娘拿着黑井旅游的小黄旗出来,带我们8人开始了两个小时半的古镇游。导游介绍我们主要游览4个景点:黑牛古井,大龙祠,武家大院,古盐坊。

黑牛古井据说是黑井的第一口盐井。传说当时有一个叫李阿昭的彝族放牛姑娘,有一天她突然发现她的牛群中有一头牛比别的牛都强壮。经观察她又发现这头牛每天总有一段时间失踪。于是某一天她跟踪着这头牛来到这里,发现这里的草湿漉漉的,阿昭尝了尝,是咸的,扒开草才看到下面有水,这样就发现了盐井。所谓黑井其实是黑牛盐井的简称。现在这里雕塑了一头巨大的黑牛,并建了一个广场,成为全镇的活动中心,每逢重要的集会或节日,这里都会组织群众活动(比如篝火晚会)。

黑牛塑像的右边就是一口盐井,导游说这口盐井垂直50米,斜面80米,盐工要光着上身背盐卤,背上来倒到外面的水池里晒,水蒸发后再用锅煮,最后就成为盐。我走到这口盐井边,里面是一队盐工背盐卤的雕塑,但井口被铁栅锁起,只好伸进相机照张相离去。

黑牛古井往上走是大龙祠,大龙祠里供着龙王爷、李阿昭和护盐神。从大龙祠重修记的碑刻上了解到,大龙祠全称大井龙祠,始建于明代,今所存为清代重建,整体四合院布局,门楼为戏台,木结构建筑,坐西向东,雄踞于七星台之上,乃黑井一大建筑精品。内遗存精美木雕、彩绘、百年戏台及清代雍正皇帝亲笔所题的灵源普泽金匾,此匾长2米多、宽80厘米,匾上雕有9个龙头。

大龙祠里还有一个大戏台,当年看戏时,坐在正对戏台楼上的是达官,坐在戏台两边楼上的是显贵,站在戏台下院子里的是老百姓,而小脚的汉族妇女是不能来看戏的。大龙祠展室的墙上有一个大大的字,导游指着这个字解说道,它反映了当时制盐的情景:盐是在官府(臣)的监督下,由盐工将盐卤背出来放在火上的锅里煮出来。仔细看看,还真是这么回事。

从大龙祠下来顺着穿过黑牛古井广场便进入一条小胡同,它就是四街。四街不同于前面的商业街,这里清幽干净,甚至有些冷清,但这里却是当年达官显贵们的宅府。导游介绍,过去从黑井出去的官员和富商都是在这条街上盖房,官员盖三层,富商盖两层,老百姓只能在前一条街盖一层。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西藏旅游记--黑牛古井和大龙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悄悄思念
后一篇:小院子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