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藏旅游记--藏区盐井

(2021-09-27 06:00:15)
标签:

游记

分类: 西域高原游记
西藏旅游记--藏区盐井

车过了收费站,进入芒康地界,这里已是西藏境内了。澜沧江一路奔腾,在滇藏交界处的深谷里形成了一个近似“S”形的小小拐弯。、以产盐而闻名藏区的盐井就藏在这道拐弯里。奇怪的是这里的山体颜色变成了浓郁的暗红色。千百年来的采盐,使这里成为藏区的富庶之地,同时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那食盐匮乏如金的年月,盐井的发现引起了那些旷日持久的战争。

关于那场战争的故事,人们可以从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之《姜岭大战》中读到。直到现在,盐井的大多数居民仍认同自己是纳西族,仍以最原始的方式进行着传统的晒盐生计。盐井地区,也就成了整个西藏惟一的一个纳西族民族乡。

盐井当地的产盐专业户,他们没有土地,只以晒盐巴为生,他们全都自产自销盐巴,不用交任何费用,用卖盐换来的钱买粮食吃。另外,乡里的大多数人家不但有盐田,同时还有土地,过着半盐半农的日子。盐井一年大约能够产盐24万公斤左右。时光流逝了数百年,人们还是用最为传统和原始的方法获取盐巴: 将井打到到河床中的盐矿脉处,用木桶背取盐水,在竖立的木架土台盐田上把盐水晒成盐巴。

进到盐区,沿陡峭的江岸而上,就是这样一片片、层层叠叠用木架子支撑起的盐田。一片片盐田之间以简易栈道相连通。盐田架上垫了土,又铺上细砂,细砂可以渗水,那样盐水就干得快了。日积月累,渗到架子下面的盐水都结成了长长的钟乳状的盐条。盐水凝结成的盐晶条、不知已经形成了几百年、或者上千年。掰断尝一口,感觉是无比的纯净、细腻,甚至略有甘甜。那些晒盐的木架子沿着澜沧江一字摆开,层层重叠、错落有致。衬着红褐色的山坡,显得特别古朴、苍凉。

盐井的古朴、荒凉与河岸对面华美的藏居同时并存。传承与现代生活在同一时空中出现。以前,晒盐可是个辛苦活,妇女们天不亮就起床,把卤水背到盐田里,男人们把盐通过马帮运输到外地换钱。时过境迁,现在的盐井人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艰难谋生了,卤水也不用人背,而是用水泵抽取,贩盐也不用赶马帮,而是有汽车进村收盐。

盐井的盐远近闻名,它沿着茶马古道,向东可以过巴塘、理塘、新都桥,一直可以卖到雅安。向西可以沿左贡、八宿、丁青、类乌齐,一直卖到拉萨。盐田的建造是传承已久的古老工艺。先用粗大的原木搭成骨架,其上铺以厚实的木板,再洒以细细的沙土。盐水可以蒸发、也可以渗透。

据说,有人试图改良一下,用水泥来搭建盐田。结果盐水很难干透,实验以失败告终。每年的三月到五月,是晒盐的黄金季节。此时不仅日照时间长而烈,穿越山间的朔风也十分强劲。这是出盐,数量多、质量好。此时恰逢峡谷两岸桃花盛开,这时晒的盐,也称之为“桃花盐”。如今许多晒盐人家,已经开店、跑生意,陆续搬走了。晒盐这一辛苦活,也交给外来工来做了。

茶马互市的年代,芒康盐井以其独特的制盐术和品质优良的井盐称著于世。这里也成为茶马古道上,由滇入藏后的第一个驿站,成为当时横断山区举足轻重的重要物资集散地,独特的传统、人文,孕育着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据说当地有一种小吃,叫佳加面。店主先递给一个盘子,里面盛着数十枚卵石。她再端着一只大托盘,里面装着十几只小碗,每只小碗里盛着一小点面。先每人一碗,面条和着肉末,用筷子搅拌后,挑一点儿送入嘴里,嚼后满口生香。

佳加面的感觉却是独一无二的。佳加面,顾名思义,就是吃完后不断地加。店主先前给的卵石派上了用场,吃一碗捡一颗石头,用来记录吃的碗数。不断地吃,不断地加,吃得撑了,还舍不得放筷子。听讲,客人吃的最多的纪录是78碗,走过、路过,不能错过。这话一点不假。

 西藏旅游记--藏区盐井


西藏旅游记--藏区盐井

西藏旅游记--藏区盐井

西藏旅游记--藏区盐井

西藏旅游记--藏区盐井

西藏旅游记--藏区盐井

西藏旅游记--藏区盐井

西藏旅游记--藏区盐井

西藏旅游记--藏区盐井

西藏旅游记--藏区盐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惜缘
后一篇:悄悄思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