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记--卡瓦格博

标签:
游记 |
分类: 西域高原游记 |

站在观景台上看冰川,有阳光时其景光怪陆离,有如飞架的冰桥,又纤细的冰芽、冰笋,还有大小不一的冰凌、冰洞,千姿百态,趣味隽永,总让人萌生起然人世的感觉。在骄阳当空雪山温度上升,冰川受热融化,成百上千巨大的冰体轰然崩塌下移,响声如雷,地震山摇,令人心惊魄动。
对面山间半腰的冰川在洁白中隐隐折射出蓝色光芒,只听轰隆隆的巨响,如银屑的雪片、冰块磅礴而下,像咆哮的急流,又像璀璨的烟花--雪崩!我急忙举起相机时已经迟了,渐渐领悟为什麽观景台要修建到冰川上方,为什么看似平静的冰隙暗藏危机。
再看左侧的一座山包初露锋芒,“小荷才露尖尖角”,头顶是蓝蓝重彩的天幕,脚下一条银白的冰飘带,蜿蜒在绿树青草间,一直延伸到冰川;相邻的一座山包圆圆脑袋,再向右的山包略呈梯形。咦?怎么雪山上也有瀑布?大家顺着我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条壮观的白水柱从山顶挂下--“那应该也是雪崩吧”,醒悟时又错过了拍摄良机。凝视守望的时光中,大大小小有5次雪崩,终于被小日本另类拍到较小规模的一个片段。
终于,一座通体洁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美艳不可方物,惊叹之余,只有崇敬的热情激荡身心。DV、理光傻瓜、Canon...驴友们咔嚓、咔嚓地按动快门,期望锁住美丽的永久。疯狂拍摄之后,细细地欣赏,卡瓦格博似近在眼前,一足可攀;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神圣庄严。感慨、赞美、再次的疯狂拍摄。
记得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二世活佛噶玛拔希(1204--1283)为不能前来朝山的信徒作下《绒赞卡瓦格博赞》。以木刻祷文形式流传于青海玉树地区,被藏族学者译为汉文如下:
对卡瓦格博的描述“......虹光交射的地界,南部擦瓦岗‘厄旺’法台之上雄踞绒赞山神卡瓦格博,其形如众戟林立,其顶似雪,祭品陈列,其色像飘逸的洁白哈达。......从远处眺望卡瓦格博山神,烟雾弥漫。”
线条优美的面茨姆峰,意为大海神女,位于卡瓦格博峰南侧。传说中,此峰为卡瓦格博峰之妻。卡瓦格博随格萨王远征恶罗海国,恶罗海国想蒙蔽他们,将面茨姆假意许配给卡瓦格博,不料卡瓦格博与面茨姆互相倾心,永不分离。又有传说,面茨姆为玉龙雪山之女,虽为卡瓦格博之妻,却心念家乡。雪峰总有云雾缭绕,人们称其为面茨姆含羞而罩的面纱。
意为五佛之冠的吉娃仁安峰,是并列排列的五个扁平而尖削的山峰,位于需茨姆峰北侧,海拔5770.5米。而传说为卡瓦格博峰和面茨姆所生的儿子布迥松阶吾学峰,则位于五佛冠峰与卡瓦格博峰之间。卡瓦格博东北方向的守护神指玛兵扎拉旺堆峰,又称“无敌降魔战神”。
“卡瓦格博能看到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神女峰最难得一见,我带这么多队了,每十回只有那么一两回见到,你们的运气太好了,来一次就能见到!”导游桑布衷地说道。是呀,感谢上苍,我们是何等的幸运,面对着秀丽婀娜的神女峰,我良久无话。从某个角度观察,她更像观音菩萨怀抱婴儿,将温柔、隽秀、庄重、优雅全部融汇在浓浓母爱中。
拍照完毕,云雾已再次向卡峰包围,观景台上,山风吹动经幡猎猎作响,是该到了向神山默默辞别的时候了,走下一级观景台,停住回望,再次的拍照,就这样一步一回头,在回程中,我又拍摄到了白茫雪山的皇冠峰。
回到小树林子里,我们遇到几位藏族村民,有一位小姑娘送我一束小小野花。小溪边,玛尼堆畔,经幡飘扬,襟前别着粉红的花束,身后则是壮阔的冰川和安详的卡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