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记--阳光下的大昭寺

标签:
游记 |
分类: 西域高原游记 |

陪黄丽洁和蓝丹萍匆忙走了一遭布达拉,阿丽想回过头返游,喇嘛制止我们重新游览的意图。原来,人生的路也不能重来,布达拉宫之路也不能重走,不能重来的路走得糊里糊涂,走得匆匆忙忙,会留遗憾。
游完布达拉宫,阿丽又想去亲近大昭寺,希望在同一时刻感受圣城的两处圣地。在藏民心里,布达拉宫并不是最神圣的,最神圣的是大昭寺。记得卓拉曾说过,拉萨这两个字就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最早拉萨不叫LASA,古文书上都是RASA,后来修建了佛殿,里面供奉了佛祖的等身像,有佛经、佛塔,还有四面八方的信徒来这里朝圣,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称LASA,LA在藏语里是佛的意思,SA是地。
大昭寺主殿高三层,殿顶鎏金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四射,雄伟壮观,耸立云端的经幡柱,五色经幡高高飞扬。进寺即到一井式院落,跨步入东侧正殿内,随着人潮在觉糠顺时针转走,寺内各具佛像目不暇接,各种木雕、壁画精美绝伦,藏民们神情虔诚地参拜转经,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酥油香气,心中不由自主的被渲染了的感情,虔诚的顶礼膜拜,许下愿望:做一个幸福的人。
在这些塑像中,我比较有亲切感的,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西藏历史中不少部份是因他们而改变形成,7世纪吐蕃王朝国王松赞干布将佛教传入西藏的,现在大昭寺镇寺之宝也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随着亦步亦拜的人群,终于瞻仰到了释加牟尼12岁等身像,法像庄严,金碧辉煌,因为有了这尊佛,才有了大昭寺;因为有了大昭寺,才有了拉萨,在佛前,虽然不是佛教徒,但此时此刻,那句不断重复的六字真言在我脑中萦绕。我,一个过客,可以是被佛光照到了吗?我愿。
走上三楼,站在大昭寺之顶朝下望,八角街的中转队伍浩浩荡荡,虔诚的佛教信徒们在大昭寺前密密麻麻“五体投地”,当信众五体投地地跪拜于寺院前时,是一种风景;当信众不断重复这一动作时,是一种震撼。亲眼见到这样的场面,只有两字:震撼!千百年来,他们只是听从信仰的召唤,石头上刻着、经幡上印着、转经筒里藏着、信徒口中念着“哞嘛呢嘛咪哄”六字真言。远道而来,缓慢而艰难地磕着长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无论风霜雨雪,三步一长叩地从家乡一直以身体丈量到这里,一磕就必须是十万个,年轻三个月,年长半年以上。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我也好奇。我也曾一直扪心自问,自己的信仰是什么,但是我找不到答案,或者换句话说,我是懵懂的,但那一刻,我很感动很钦佩,深深感动和钦佩他们的执著虔诚。一份信仰,会让人充满了力量。我自己,有没有什么可以这样虔诚地穷其一生去顶礼膜拜?
如果说布达拉宫是皇宫,住达赖班禅,大昭寺是寺殿,放佛祖释迦,看过了奢华处所,按计划去藏式民居的住所,看看政权统治者、精神主宰者、被政权统治者被精神主宰者三者的世界。离开嘈杂的八角商业街,走进一些比较冷僻的有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一条条小巷,巷里的藏居建筑均为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鳞次栉比,白墙多窗,低楼平顶。表面不惹眼,但门窗颇为讲究,门装有吉祥图案铜饰,屋顶插上经蟠“土就”,窗飘着白色的窗纱,最惹人喜爱的是窗台小小的花盆,鲜花在明媚的阳光下绽放得着主人的风情。
如果说布宫大昭寺是金碧辉煌的,奢华尊贵的,那么这里则是简单质朴、宁静古朴,穿行其间,呈现了一种朴素的民间生活,思绪随着小巷步移景异,遥远的记忆渐渐复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