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记--扎巴寺

标签:
游记 |
分类: 西域高原游记 |

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嘉黎县西部的扎巴寺。在途中,拉丹师傅指着路边的湖告诉我,这是嘉乃玉措,汉语的意思就是文珠菩命湖,是智慧命湖,传说是西方三圣的生命之湖,文殊菩萨的居住之所。如果你在湖四周进行沐浴,可以净化灵魂,增长智慧。如果从观湖台处观湖,还能看到过去未来之事。
在途中,我们在一处巨大的经幡旁停车,晓薇她们几个到湖边洗脸洗手,以求增长慧果。就在我驻足欣赏湖光山色之时,一辆白色吉普停到我们车旁,车上下来两人,与司机师傅说了会藏语,然后带着警视的眼神离开。后来,我打听方知,这是地区下来监管挖虫草的工作人员,他们怀疑我们一行是偷挖虫草的。
行车又十余里,车行一处大坝子,在山腰处有一红顶房子,那是扎巴寺,这就是我们今天的采访目的地。现在西藏很多寺院也采用行政编制,按照规模大小设置不同的行政级别。僧尼们也享有“三险”,保证他们的生活、医疗和养老。人在半山上,极目远眺,目光所及,群山峻岭与伸向远方的静谧湖水相接,天与地,云和水之间是那么紧密,大自然的和谐、安宁、祥和在这里完美的展现,真是一处清修静养的福地,如是不是高原反应难受,真想躺下好好感受一番。
行走在幽深的长廊,不经意被瓦檐遗漏的陽光砸伤。冥冥中有些细节早已注定,任由你如何地想要躲避,想要挣脱,它依旧至死相随,不离不弃。踏进大殿的门槛,用脚步丈量自己起落的命运。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雕刻在手心,手心深深浅浅的纹络,就是一生行走的历程。当我立在千佛的脚下,面对栩栩如生的佛像,面对浩瀚无穷的佛法,不禁问自己,这就是那千千万万的佛教圣徒匆匆赶赴的梦中之境吗?这就是经卷里岁岁年年传诵的西方极乐净土吗?为何曾经做过如眼前这般极为相似的梦,可是又始终无法清晰地记起。生命里浮现过许多这样似曾相识的印象,你记得的很多,却不知道那是些什么。
陽光将追寻的影子拉长,一枚叶子滑落在雕花的窗棂上。这是佛魂的窗棂,掩映着疏梅竹影,被日月星辰悄悄的守望着。我仿佛看到那些僧侣,在闲淡的日子里,将禅悟从这扇窗棂传递到那扇窗棂,将月光从这道瓦檐引向那道瓦檐。透过这扇开启的窗棂,我带着世俗的眼目窥视僧人的居所。然而那小屋简单得让你讶意,仅是一张木床 与一张摆放着几卷经书的木桌。这种简洁的摆设与我梦中千百次的想象相差甚远,我曾经怀着好奇的心想要推开他们的僧门,想象屋内会有雅致绝尘的风景,桌上闲置一盘围棋,墙上斜挂一管竹箫,窗下横放一把古琴,还有氤氲的檀香、禅寂的木鱼以及幽淡的清茗。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岁月的棱角早已被点滴的光陰磨平,那些美丽的意象都只是为了平实而存在,只有简单平实才能禁得起时间的叩问,历史的推敲。
拾阶而上,向云烟万状的群峰走去,向庙宇的更高处走去。站在缥缈的云端感慨苍穹之浩瀚,一种由浅而深梦境在这里过渡。想那苍松古柏之下,隐现着一代又一代得道高僧悠然的背影。他们身着僧袍,手捻佛珠,静坐在明净无尘的石几上,品茗对弈,诵经参禅。春日里听风于茂林,观花于曲溪。夏日则禅坐于绿荫,泛舟于莲池。秋日里闲卧于枫林,枕梦于黄花。冬日则烹炉于僧阁,吟咏于白雪。四时闲逸,心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一个人想要努力的接近禅道,原来仙佛存在于世间的万物中,只是需要一颗空灵的心去感悟。翠竹,高松,石崖,藤萝,恍然间有如出世的风景。乘一片云彩离去,我不做那个立于茫茫天地间孤独的人。
穿过长廊,陽光透过瓦檐落在我的眉间,落在那扇雕花的窗棂上。原来寻寻觅觅、来来往往间,我又走到了原地,人生就是这样,不断的接受落花流水般的轮回。只是短短的时间,陽光已经消耗了它沉甸的重量,在流转的回风下,显得那么的轻薄。透过那扇开启的窗,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僧人,禅坐在蒲团上,手敲木鱼,翕动着嘴唇默诵我听不懂的经文。但我分明能感觉到,那来自西域古道的阵阵空远,还有粒粒佛珠渗透出的古木馨香。多年后,星移斗转,这西域深处的风,又会吹拂谁的衣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