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记-左贡藏刀与木碗

标签:
游记 |
分类: 西域高原游记 |

饭后,我们八人到左贡大酒店外面闲逛,路过酒店附近人行道时,有父女两位藏民摆放的山梨货框,藏族父女邀请我们购买。见二人善良、诚恳,并在凄冷的小雨大街上好久无人过问,就靠过去选购一些,因为语言不通,他们用手势比划着价钱,看那样式估计要我们付20元,小红给了他们一张50元的纸币后,示意他们不要回找我们了,那臧女悟出我们的意思后,报以感激姿态又往我们的塑料袋里多多放了一些山梨,并目送着我们继续往前行。
既然已经进入到西藏的腹地了,不得不提及藏民随身的两件物品,一是藏民的木碗,二是藏刀,这两种东西是左贡的特产。当我们行到左贡城区最东端,一个叫背包客之家,专门经营一些藏区宝贝玩儿,有各类藏刀和木碗最多,我、小红、狂奔对这些东西有偏爱,就走了进去,小蓝他们几个继续去逛左贡县城。
房东是一位藏民,叫白玛的中年妇女接待我们,她说这是她姐姐开的,这几天她帮忙照理。小红征得房东同意,到伙房那里把刚购买的山梨洗干净,回来分给我们吃,当我把山犁放入口中啃食的时候,才发现好像并未成熟,满嘴的木渣感觉,几乎没有什么甜味,但也不酸,就是那种啃咬木渣的感觉。估计这家藏民现在很需要钱,不得不把尚未成熟的山梨采摘下来以兑换现钞。
这家房东前面是脯面后面是客厅,吃完犁,我到客厅的时候,丹丹和小红正跟白玛聊天,正在喝酥油茶,吃糌粑。糌粑就是内地的炒面,所以吃起来有些讲究,要不然满脸都是还不一定吃到口。白玛热情地让我吃喝,我稍有犹豫,小红看出来我的心思,就说大姐让我们品尝的,不收钱。白玛笑着看我,说这是自家的东西,不要钱,我有些尴尬。
客厅的家具、墙壁虽然不是金碧辉煌,但上面雕刻描画都还算精致。房间里同样有藏民家里特有的味道,有点象羊膻,但不难闻,而所有的餐具全是木制。据白玛介绍,按藏族传统,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餐具是木碗。木碗一般用桦木、杂木雕琢而成,质地结实,不易破裂,花纹细腻,较为美观。木碗的制作过程,一是选材,二是风干,三是制坯,四是细磨,五是上色。西藏的木碗可分为大碗、小碗、盖碗、套碗、木钵等多种,用途广泛。
木碗是藏族群众心爱之物,它质地结实,不易破裂,花纹细腻,较为美观。即使外出也随身携带,无论上山砍柴,下地劳动,还是放牧,都把木碗揣在怀里,随时用来喝茶、抓糌粑。木碗的种类很多,有抓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的小碗,还有储存物品的盖碗。通常盖碗都装有银、铜等饰物。木碗方便耐用,剩食品店物不改味,便于携带,杂木做的木碗有防毒作用。木碗还分男、女用两种。其区别主要是:男用本碗底部与碗口间距较小,碗口外开,显得稳重;而女用木碗碗形修长 ,光滑如玉 ,给人以纤细柔润之感。
藏刀是藏族的饰物,左贡的藏族人一般喜欢带刀,有的人腰侧佩长刀,腰间插一小刀。牧民用长刀,以自卫防兽;农民和林区人民,用长刀劈荆斩棘、开垦荒地;也有用刀砍柴劈柴,修整果林。长刀在藏族人民手里用途是十分广泛的。短刀和小刀,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装饰品,故此必备。短刀也是牧民必备之物,它可用于宰杀牲口,剥牛、羊皮,切肉、切菜等。打刀在西藏有千年历史,成了传统的民族特需用品。据说,一千六、七百年前,吐蕃部落便发现铜、铁、银、并懂得冶炼,从此,人们便开始锻打腰刀。
藏区生产腰刀地方甚多,拉萨、拉孜、当雄、丁青、易贡以及甘孜白玉生产的藏刀,都是很有名。这些地方的藏刀,刀刃如霜;刀把用骨、木包裹,并镶上黄铜、白银;刀鞘刻着龙、凤、虎、狮和花卉等图案,有的图案上,还点缀着宝石、玛瑙等贵重物品。左贡县田妥镇也有藏刀生产,刀刃锋利,钢质较好,曾在香港展销会上获奖。
离开时,东东带走了一对藏刀,而我和小红则各带走了四对木碗及八双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