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记--类乌其寺
标签:
游记 |
分类: 西域高原游记 |

吃过早餐后,我们就从类乌其县城出发,向下一站的丁青进发,当我们行至距县城29公里处的类乌齐镇时,拉旦师傅跟我们说,到了类乌其最值得参观的当属类乌其寺了。据拉旦师傅介绍,类乌其寺,本名“扬贡寺”,藏语称为“查杰玛”或“格培林”。由桑吉温始建于1277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西藏东北部著名的噶举派寺院,具有藏、汉及尼泊尔结合的建筑风格。
类乌其寺在藏区的重要影响和特殊的政教地位,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视。相传,元朝泰定帝在位时,玛卡太后前往藏地朝圣路过该寺,她将自己的一半财产作为该寺的供养;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封类乌其寺第三世法台杰哇坚赞为国师,并赐封册、印信和衣帽;清雍正帝赐封第十三世法台庞球阿旺加为诺门汗呼图克图,赐金册金印,并御封第二十一世法台衮噶朗杰为诺门汗呼图克图爵位,由此可见,类乌其寺在西藏尤其是藏东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听说从塘巴扎西白任法台(俗称“达隆法王”)起,到第四任法台桑吉温时,由于内部不和,桑吉温仅任法台一年便卸任,改由玛庞衮波扎西喇嘛继任达隆法台,为第五世法王。桑吉温离开彭波扣,在康区类乌齐一带寻址建寺,于是1277年在色曲河上游的“纳衣塘”在坝上、德钦颇章神山前始建了扬贡寺和“萨玛”大殿,并首任法台。后来乌坚贡布法台于1326年又建成独具特色的“查杰玛”大殿,成为达隆噶举出现了两大传承系统:人们将彭波的达隆噶举称为“达隆亚塘”,意为“上部达隆”;康区类乌其寺所传的达隆噶举称为“达隆玛塘”,即“下部达隆”。
两寺创始人均出自噶斯家族,并以“温举”(家族子侄继承)方式传承。从噶斯·桑吉温开始至现任寺主登江嘉措已传承二十三代。至第十二世法台时形成了活佛转世系统,共有“吉仲”、“庞球”和“夏仲”三大活佛系统。
拉旦师傅把车开到了类乌其寺前停车,我们下车参观。类乌其寺的造型非常独特,华丽宏伟,主体建筑高达30米。大殿为三层,分别由三种颜色绘饰:第一层为“条花殿”,墙高13.5米,外墙用红、白、黑三种颜色涂抹竖形纹饰,每道竖条有1米多宽,每面墙各35条,富有装饰感。第二层为“红殿”,外墙涂抹红色,楼高9米;第三层为“白殿”,墙体抹白色,楼高5米,沉稳神秘。殿顶有高耸的金顶,玲珑升腾。
走进第一层的“条花殿”,殿内有巨型大柱64根,柱高15米;查杰玛大殿外观呈正方形,面积2856平方米(长56米,宽51米),给人以沉稳庄严和神圣之感。底层绕寺一周设有无数个转经筒,供善男信女们转经朝圣。红殿和白殿逐渐向里收分,又饰以飞檐金顶,呈飘逸升腾之势。条花殿内供有众多佛、菩萨塑像,悬挂有不计其数的唐卡,据说历史上该殿有中有大小佛像四万余尊,足见其规模。
上到第二层红殿,殿内在两面巨大的墙上绘有噶举派历代祖师和高僧大德,形象地再现了噶举派产生、发展和兴盛的历史,人物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显示了高超的艺术。
第三层白殿内则珍藏着寺庙的镇寺之宝:有相传为桑吉温在建寺时从上部达隆带来的释迦牟尼佛紫金像,据说佛像内藏有佛祖的舍利和一节指骨。有元、明、清时代的唐卡精品54幅,其中历经一千多年的有12幅,其余的至少也七百多年的历史,还有2幅大型丝绣唐卡。有用金汁、银汁书写的经书,其中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在靛青纸上用纯金汁抄写的佛经5部。
此外,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据说是用龙泥塑造的印度菩提伽耶塔像1尊,已有二千四百年历史;有用乌铜造的“嘎丹塔”3座,据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西方和尼泊尔、乌仗国、克什米尔、汉地及西藏本土的佛像212尊,已有第五在至一千年历史;有清代雍正皇帝赐赠的缎子座后屏1件、象牙碗1只、象牙狮1只、象牙桌面1块;有第五世(阿旺·罗桑嘉措)的金银镶嵌茶壶1只、大象牙1只;有格萨尔王的镀金马鞍1套和他手下大将德玛、兴巴、囊俄的马鞍具及大将江色等人的宝剑2把;不有大型银塔3座、铁质霹雳三角剑2柄、铁质霹雳金刚杵1支等。之些珍宝一般轻易示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