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藏游记--关于象雄王国03

(2021-01-10 06:06:40)
标签:

游记

分类: 西域高原游记
西藏游记--关于象雄王国03

白种人继承了部分苏美尔的尖端科技,开辟了新的文明,但显然这些游牧民的智商不足以让他们把文明继承得很好,比较理想的方面是农业、家畜饲养以及早期的商业,他们开辟了丝绸之路,打通了最早连接东西方文化的通道,最好的证据就是在新疆罗布泊的楼兰王国发掘出的楼兰美女

根据C14测定这具女尸距今3800年,也就是B.C.1700年左右,而且在样貌上具备明显的雅利安白种人特征,这足以说明当时东西方交流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早期地理环境的限制,雅利安人只能在今天的新疆境内活动,并没有能够去到今天的西藏,这一点,只要看看今天中国西部的民族分布以及各自的人种就知道了

如之后欧洲的希腊人、拉丁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中亚地区的阿富汗人、巴基斯坦人,南亚的印度人,至今都留存着当年雅利安人在整个大陆进行民族融合的血统,可以说雅利安血统是很多国家民族的老祖宗

前面讲过印度河文明的始末,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做一点推论,在印度河文明末期,除了溯源而上,最终成为象雄王国的那支逃离者之外,应该还会有往别的方向逃离的队伍,其中向东南迁徙的队伍走到了恒河流域,这里又是一片适合农耕灌溉的地方,于是又一次复制了前辈的做法,在这里生根落脚、开枝散叶

构成古代印度人种的,应该是达罗毗荼人和原始部落尼格利陀人,之后雅利安人入侵,又混入了雅利安血统,所以在今天的印度,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依然是两个最大的人种构成部分;当然,从相貌上看,已经为了适应当地环境而完全被本土化了,在人种变化上我们很难在细节上推敲得很严谨,但大致上应该就是这么个故事了

在文明的继承方面,由于当时没有书籍,石板记载的象形文字又能记录多少内容?所以有理由相信,在印度河文明消失之后,由苏美尔人继承的史前文明在理论方面(如天文学、医学、占星学,占星学我觉得可能就是一门潜在的学科——宇宙物理学,如今的量子力学似乎正在向这个方向前进)大多已无人能解读,只留下农耕灌溉、金属冶炼、造像雕刻绘画等比较实用且易流传的技术,这些奠定现代人生活根基的技术,随着婆罗门教、以及之后的印度教终究传遍了整个南亚以及部分东南亚地区

其实这些宗教的起源,也可以归纳为一个很简单的现象,举个很通俗的例子,你现在拿一本初中数学的教材,去给一群非洲原始部落的土著人,他们估计不但看不懂,更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这些乱七八糟的公式和符号神格化,过一段时间,说不定就会给弄出一种宗教来——我给这种现象姑且起个名字,文明穿越

文明穿越,就是明显不符合客观社会发展程度的文明,却莫名其妙地掌握在当前人们的手里,这些史前文明(可以称之为众神的遗产)最终的命运,就是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先是被神话化(比如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印度教神话、中国古代神话)或者科学化(哲学、物理、数学等),随着人类社会性质的进步,继而根据统治阶级管理的需要,而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工具,也就是形成各种宗教

历史的进程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B.C.1000年之后,诸如荷马史诗的各种神话开始流传,然后在B.C.400-B.C.200年,有一个人类思想集体井喷的年代,在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奠定了现代哲学、阿基米德奠定了数学和物理、欧几里得奠定了现代几何,而在东方,则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儒、道、法三家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可以说,在之后至今的两千多年里,人类从来没有跳出过那个时代的先哲为我们设定下的思维范畴,人类文明看似各有千秋,其实是殊途同归,基本走向是大致相仿的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用书面化的话来说,就是哲学决定人类发展方向,因此黄金年代之后,宗教依次涌现,我个人认为,他们同出一源,即众神的遗产,但因无法(或被隐藏)准确解读而被宗教化,经过历代继承者的传承、添加、删减甚至篡改,原版的内容已经所剩无几;不过,众神的遗产要分成西方和东方两个分支,西方分支,即后来形成的亚伯拉罕诸教,东方分支,则以印度教、佛教、苯教为代表

 西藏游记--关于象雄王国03


西藏游记--关于象雄王国03

西藏游记--关于象雄王国03

西藏游记--关于象雄王国03

西藏游记--关于象雄王国03

西藏游记--关于象雄王国03

西藏游记--关于象雄王国03

西藏游记--关于象雄王国03

西藏游记--关于象雄王国03

西藏游记--关于象雄王国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云水禅心
后一篇:浮生一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