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记--玉本寺
标签:
游记 |
分类: 西域高原游记 |

登上穷宗山的路是很艰难的,路象是贴在悬崖上,一边壁立万仞,一边深谷千丈,路上还尽是大小石头。驴子在石缝中穿行,两边的行李在石头上擦来擦去,还经常卡住,一路上马夫整理了好几次。眼前的沟谷越来越多,越来越深,我们要从这边下到谷底,再从那边爬上去,而路就象两根绳子挂在谷壁上。下坡时,前后驴马夹着,左沟右崖,脚下的路仅容马立,根本无法下马,只好听天由命。待到马小心翼翼伸出前蹄,如果踏实了,我就出一口气;如果一滑,我心就一紧,千万往右倒,往左我们就玩完了。现在我做梦时还经常觉得马伸出的前蹄象我伸出的手脚,真正是“人马合一”的境界。
翻过几条这样的山沟,马夫拉勒说快到玉本寺了。果然一转过山腰就看见对面山坡一组极显眼的建筑。王本寺是减北苯教名寺,坐落在当惹雍错湖边一条凹进去的山谷里。寺庙建在半山坡的陡崖下,如悬空寺一般十分壮观,上红下白的寺墙在荒山秃石间分外鲜亮。在人少地荒的藏北,玉本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与中象雄王国有着极深渊源且保存了较丰富的象雄史料,使其成为揭开象雄之谜的关键。
看见玉本寺大家都来了精神。下得山谷,谷底有清泉,据说是神水,清冽解渴。在一块有石墙围起来的地里,我们看到了上百株红柳。虽然这只是一些生长了几十年的乔木,一如内地的灌木,但它们毕竟在“长草不长树”的藏北树起了一面生命的旗帜。
玉本寺,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寺庙,用逆时针方向的万字图,这间并不大的寺庙,相传苯教的发源地玉本寺,现在仍顽强地待续着苯教的文明。苯教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已难于考证。苯教最初是在今阿里地区南部、古代称作象雄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后沿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广泛地传播整个藏族地区。它的祖师叫“兴绕”,意思是最高的巫师。它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所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电、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兽等自然物。原始的苯教把世界分为3个部分,即天、地、地下。天上的神名字叫作“赞”,地上的神称为“年”,地下的神称为“鲁”,即常说的龙。
去玉本寺绕佛塔转经是文部人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在寺门外,我们与位六十岁的普桑相照面,他是一个忠实的苯教信徒。听说他的儿女很早以前就自立门户了,现在他自己住在一间小房间内,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就是到玉本寺来绕佛塔转经。在文布村里,像这样的老人很多。回头望下山的路上,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出现在我的镜头中,她杵着拐杖吃力地挪动着双脚,在围绕佛塔的路上,带着虔诚的对苯教的信仰一步一步地离我远去……。每每看到此景,我时常会被文部人的执着所打动,在他们的脸上我总是能看到精神的力量。
推开寺庙的大门,进入视线的是一块黑色的布帘,上面画有白色的“吉祥结”,这种吉祥结有点类似于“中国结”的形状。在能容纳百十人的寺庙内悬挂着数幅五颜六色的经条,而寺庙的三面墙上排列着上百个格子,里面存放着珍贵的苯教经典。而我更是荣幸地看到了玉本寺所供奉的三座金佛:强巴、帮巴、谢玛新。据接待我们的僧人拉经尺力说,这三座用纯金打造的佛像只有在重大祭祀活动中才会拿出来。
据说玉本寺的接班人早已定下,就是接待我们的18岁的拉经尺力,他是文部村中惟一的僧人。没想到那个见陌生人就会脸红的年轻人竟然是文部村中德高望重的人物。寺庙内的经书只有他能翻阅,听说他现在还处于学习阶段,而他的师傅就是偶尔途经此地的云游僧人,对于文部人来说师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正是这种自然的、有意识的传递使得苯教在这里得以延续。
很不巧,寺内主持正在深山闭关修行,不能见客,而其他僧众多是云游和尚或小扎巴,对本寺的历史知之不多,对苯佛关系和古象雄文化更是一问三不知。拉经尺力带我们沿转山路看了后山的修行洞、大生佛、岩画和一些神迹,又带我们进主殿参看了铜佛、大师宝像、宝座,供台、经书和一些法器,最后我们带着“身人宝山,两手空空”的深深遗憾离开了玉本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