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2017-04-25 20:26:32)
标签:
365 |
分类: 教学设计 |
《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研究,让学生们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能创造性地、有根据地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提出各种假设;能根据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研究内容;能利用共同研究的结论制作一个磁力更强的电磁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电磁铁的制作和研究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意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准备:
电磁起重机的图片;较长的导线或漆包线、电池、铁芯、铁钉、大头针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老奶奶缝衣服。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很有热心,老奶奶遇到了困难,我们愿不愿意帮忙?(愿意!)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奶奶遇到了什么困难?原来,老奶奶在缝衣服时不小心把针掉在了地上,老奶奶年岁大了,眼神不好,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老奶奶吗?
生提建议。
师给与肯定和鼓励。
师:不仅磁铁可以吸引缝衣针针,铁钉也可以。你们信吗?(不信!)
师演示电磁铁吸引大头针。
生鼓掌。
师:这叫做电磁铁。它是一个能量转换装置,谁能告诉我,它是怎样进行能量转换的?
生:电能转换成磁能。
师:电磁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提示我们上下课的电铃、电话、电磁铁起重机等。
二、提出问题,进行假设。
出示电磁起重机工作的场景(图片)。
师简单介绍电磁起重机的用途和优点。
生说说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引起学生思索:我们制作的电磁铁只能吸起几根大头针,而那个电磁铁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磁力呢?怎样使我们的自制电磁铁吸引更多的大头针?
教师出示电磁铁及组成结构图(铁芯、线圈、电源),学生说说电磁铁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样的研究应该如何进行?
引导学生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师板书。(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过程记录、得出结论、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分组讨论,进行假设,填写报告单: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根据什么理由这样假设?
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你的理由
汇报,教师将学生的各种假设板书出来;
引导学生对各种假设进行分类整理,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假设都是围绕着电磁铁的结构而提出的。
三、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1、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可能的因素,设计实验。
教师出示设计提示:
(1)你组选择了哪个因素作为研究的内容?
(2)实验中需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怎样变化?
(3)实验中应该控制不变的条件是哪些?怎样控制?
(4)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有哪些?
(5)小组成员怎样分工合作?
2、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需要什么材料?
3、设计方法。
4、学生根据现有材料对各种设计进行可行性判断,并选择“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这两个因素来研究。
5、分组实验,把实验的数据记录下来。
研究的题目 变化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吸起大头针的数目
四、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1)各组汇报研究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其他小组记录。
(2)整理这些记录和结果,共同得出研究结论。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利用共同的研究结论,制作一个磁力更强的电磁铁。
五、拓展延伸,巩固升华。
利用今天共同研究的方法,同学们可以制做出一个磁力更强的电磁铁。课后比一比,看谁做的电磁铁磁力最强!
反思 :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按新课标的要求主要体现了两点:
1、以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起点。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并让学生通过猜想,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等方法。
2、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这样的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研究,让学生们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能创造性地、有根据地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提出各种假设;能根据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研究内容;能利用共同研究的结论制作一个磁力更强的电磁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电磁铁的制作和研究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意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准备:
电磁起重机的图片;较长的导线或漆包线、电池、铁芯、铁钉、大头针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老奶奶缝衣服。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很有热心,老奶奶遇到了困难,我们愿不愿意帮忙?(愿意!)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奶奶遇到了什么困难?原来,老奶奶在缝衣服时不小心把针掉在了地上,老奶奶年岁大了,眼神不好,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老奶奶吗?
生提建议。
师给与肯定和鼓励。
师:不仅磁铁可以吸引缝衣针针,铁钉也可以。你们信吗?(不信!)
师演示电磁铁吸引大头针。
生鼓掌。
师:这叫做电磁铁。它是一个能量转换装置,谁能告诉我,它是怎样进行能量转换的?
生:电能转换成磁能。
师:电磁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提示我们上下课的电铃、电话、电磁铁起重机等。
二、提出问题,进行假设。
出示电磁起重机工作的场景(图片)。
师简单介绍电磁起重机的用途和优点。
生说说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引起学生思索:我们制作的电磁铁只能吸起几根大头针,而那个电磁铁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磁力呢?怎样使我们的自制电磁铁吸引更多的大头针?
教师出示电磁铁及组成结构图(铁芯、线圈、电源),学生说说电磁铁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样的研究应该如何进行?
引导学生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师板书。(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过程记录、得出结论、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分组讨论,进行假设,填写报告单: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根据什么理由这样假设?
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你的理由
汇报,教师将学生的各种假设板书出来;
引导学生对各种假设进行分类整理,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假设都是围绕着电磁铁的结构而提出的。
三、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1、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可能的因素,设计实验。
教师出示设计提示:
(1)你组选择了哪个因素作为研究的内容?
(2)实验中需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怎样变化?
(3)实验中应该控制不变的条件是哪些?怎样控制?
(4)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有哪些?
(5)小组成员怎样分工合作?
2、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需要什么材料?
3、设计方法。
4、学生根据现有材料对各种设计进行可行性判断,并选择“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这两个因素来研究。
5、分组实验,把实验的数据记录下来。
研究的题目 变化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吸起大头针的数目
四、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1)各组汇报研究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其他小组记录。
(2)整理这些记录和结果,共同得出研究结论。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利用共同的研究结论,制作一个磁力更强的电磁铁。
五、拓展延伸,巩固升华。
利用今天共同研究的方法,同学们可以制做出一个磁力更强的电磁铁。课后比一比,看谁做的电磁铁磁力最强!
反思 :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按新课标的要求主要体现了两点:
1、以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起点。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并让学生通过猜想,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等方法。
2、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这样的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前一篇:欢迎您在新浪博客安家
后一篇:2017年0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