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三)
(2018-06-08 16:15:02)
标签:
教育理论知识 |
分类: 教师考编资料 |
第四章
第一节
一、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指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发展是不可逆的)。
成熟主要是指由于受遗传制约的强烈内部过程的变化而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成熟是指生理上的)。
二、发展的方向与顺序:
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方向一致的梯度。
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发展,叫近末梢梯度。
三、发展的一般趋势:
综合的分化: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的过程。
平衡化: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
概念化:儿童的动作逐渐不受个别的具体状况支配,能概括地、抽象地运算课题情境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间的功能关系。(有动作表象、映象表象、象征表象)
社会化:
个性化:
一、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与环境:
对一切的机能发展可以直接观察测量到的,都是由遗传素质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产生的反应。
环境是作为实现遗传因素的阈限值而起作用一种因素。
成熟与学习:
在发展中,成熟是第一位的决定因素,成熟条件不具备的学习是无效的。
“印刻”说明经验和学习对于发展过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洛伦茨)。
社会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要作用,表现在:
能充分利用儿童作用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
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
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主观能动性因素:
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学龄前期(3-6,7岁)
学龄初期(6,7-11,12岁)
学龄中期(11,12-14,15岁)
学龄晚期(14,15-17,18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
稳定性(并不经常发生根本变化);
可变性(并非固定不变和完全相同)。
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第二节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
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的倾向;
适应:调节环境的倾向。
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同化:儿童供以使新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图式一体化过程。同化不是导致一个人的图式的变化,而是给原图式增添新的内容。
顺化:当遇见的刺激不能与儿童原有的图式配合时,儿童就会求助于顺化,即改选原来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这个图式。顺化可导致人的图式的发展产生变化。
同化说明成长,是量的变化,顺化说明发展,是质的变化。
二、认知发展的分期
(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的建立于感官的立即经验上,主要心智活动为感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思维准备阶段(2~7岁):
开始以语言或符号代表其将经验的事物,其认知活动为身体的运动与知觉经验。
(三)思维阶段(7~11岁):
能从具体的经验或从具体事物所获得的印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使用的操作法为综合、追溯、组成)。
(四)
二、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第三节
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