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三)

(2018-06-08 16:15:02)
标签:

教育理论知识

分类: 教师考编资料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 

一、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指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发展是不可逆的) 

成熟主要是指由于受遗传制约的强烈内部过程的变化而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成熟是指生理上的)

二、发展的方向与顺序:

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方向一致的梯度。 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步发展,叫头尾梯度。 

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发展,叫近末梢梯度。

三、发展的一般趋势:

综合的分化: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的过程。 

平衡化: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 

概念化:儿童的动作逐渐不受个别的具体状况支配,能概括地、抽象地运算课题情境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间的功能关系。(有动作表象、映象表象、象征表象

社会化

个性化:

一、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与环境

对一切的机能发展可以直接观察测量到的,都是由遗传素质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产生的反应。 

环境是作为实现遗传因素的阈限值而起作用一种因素。 

成熟与学习

在发展中,成熟是第一位的决定因素,成熟条件不具备的学习是无效的。 

“印刻”说明经验和学习对于发展过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洛伦茨)

社会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要作用,表现在

能充分利用儿童作用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

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

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主观能动性因素:

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乳儿期(0-1

婴儿期(1-3

学龄前期(3-6,7

学龄初期(6,7-11,12

学龄中期(11,12-14,15

学龄晚期(14,15-17,18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

稳定性(并不经常发生根本变化);

可变性(并非固定不变和完全相同) 

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

    人从他过去的生物方面继承了两种的行为倾向 

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的倾向;

适应:调节环境的倾向。 

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同化:儿童供以使新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图式一体化过程。同化不是导致一个人的图式的变化,而是给原图式增添新的内容。 

顺化:当遇见的刺激不能与儿童原有的图式配合时,儿童就会求助于顺化,即改选原来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这个图式。顺化可导致人的图式的发展产生变化。 

同化说明成长,是量的变化,顺化说明发展,是质的变化。

二、认知发展的分期

()感觉运动阶段(0-2): 

认知活动的建立于感官的立即经验上,主要心智活动为感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思维准备阶段(2~7): 

开始以语言或符号代表其将经验的事物,其认知活动为身体的运动与知觉经验。 

()思维阶段(7~11): 

能从具体的经验或从具体事物所获得的印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使用的操作法为综合、追溯、组成) 

(四)  抽象思维阶段思考为假设与演绎的思考为命题的思维思考为组合性分析。

二、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可据此编制新的智力测验

    课程专家应据此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教师可据此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第三节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教育意义

    一、艾里克森论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核心理论是新生论原理。

    二、心理社会性的各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0~1); 

    2.自主对羞怯,怀疑(2~3); 

    3.主动对内疚(4~5); 

    4.勤奋对自卑(6~11); 

    5.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 

    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 

    7.创造性对停滞(成年中期); 

    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

    三、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的应用: 

    与其对不良人格防微杜渐,不如积极培养健全的人格:从婴儿开始,依次培养信赖的人格,发展自动的人格;发展主动的人格;激励勤奋的人格;发展安全的同一性;发展亲切近人的人格;提供享受完整人生的环境。

第四节 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论 

    一、道德发展的由来

    柯尔柏格指出道德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道德经验重于道德环境。

    二、道德发展的分期:

    认为道德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去关心他人的福利进行的。  

    ()水平A:前习俗阶段

    第一期:惩罚与服从的定向;

    第二期:操作与关系的倾向。 

    ()水平B:习俗阶段

    第三期:人际关系与认同的定向;

    第四期:权威与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 

    ()水平C:后习俗阶段

    第五期:社会契约合法定向;

    第六期: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

    三、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应用

    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

    2.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需欲的满足,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3.不要”亡羊补牢”,而应”趁热打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