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一)

(2018-06-02 13:52:01)
标签:

教育理论知识

分类: 教师考编资料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一)

第一章 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学习的基本理论;

各种类型的学习

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创时期(1903~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

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

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http://s15/mw690/006MLZGRzy7kWzMlfA26e&690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 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

 一、教育与学校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展入手。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响

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指个体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现代教育的两条基本发展趋势:终身教育;自我教育 

三、教学与课

什么是教学:指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什么是课: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育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 

有效教学的指标

清楚而明确的组织教材

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

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

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

师生均有方向感

有令人愉快的气氛

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http://s7/bmiddle/006MLZGRzy7kWzuJvZI06&690

第二节 学生和教师 

一、学生群体心理特征

学生及学生群体

1.  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学生班集体具有

育人的目的性;

组织的指令性;

成员发展的相近性;

活动的整体性和独立性相结合;

伙伴关系的平等性;

教师的影响性。

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过程:组建、形核、形成、发展。 

2.非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既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批准,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因素、类似性因素、需要的互补性、仪表

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

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的依赖性、有较突出的领袖人。

怎样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

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填写调查表(问卷); 

根据调查结果制出矩阵表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

承认,了解,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后果。 

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素质

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特别是领袖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积极作用

对破坏性团伙,坚决拆散。

一、教师心理

二、教师角色

角色是社会生活中所经常进行的那些典型行为的概括。 

教师角色:

教员;

学生模仿的榜样;

课堂管理者;

办事员;

团队活动领导者;

公共关系人员;

学习与学习者;

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

父母;

权威人物。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作用

美国,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进步。 

教师管教学生的误区

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

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

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

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课堂上的”讲台效应”

课堂上,台上台下师生虽处同样的客观情景,但其心理感受却各不相同,如台上老师扫视学生,自己并不觉得在刻意盯着听讲者,但每位听讲者可能感到老师在专门看自己。 

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

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

1.  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

组织班集体能力;

了解或研究学生及进行家长工作能力。 

2.  表现在情感、意志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

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

要有耐心和信心;

乐观、活泼的信格;

公正不自私。 

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技能: 

优良的课堂教学行为;

理解学生。(虚心、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

与学生的有效交际;

理解自己。 

课堂师生交往的心理学策略与技巧

1.   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和特点

是一种正式交往;

是一种代际交往;

是一对多式交往

2.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

不要把教师的需要理解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

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

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3.  课堂师生正常交往的教师条件。 

    4.课堂的促进师生交流的技巧。 

5.课堂交往障碍:

课堂语言障碍;

课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角色地位障碍;

交往技能障碍;

课堂结构障碍;

更多考编资料领取请联系吴老师,QQ:763798811,微信:whyccfbi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