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2
随
李亚民
人类发展到今天,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上天入地,探渊潜海,可谓无所不能。早已超过几百年前的吴承恩在《西游记》里脑洞大开的想象了。
生产力大大提高,物资极大丰富。就中国来说,十四亿人,吃不是问题,穿不是问题,住不是问题,行也不是问题……说起来,这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就华夏民族而言,历史几千年,没有兵燹战乱,没有天灾瘟疫,老百姓休养生息吃饱穿暖,就是太平日子。而今社会稳定,物质充盈,衣食住行,人民安康,一无所忧。我们躬奉盛世,实乃万幸,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但是,经济运行机制的巨大推力驱动,企业经营者追求最大利益不断扩大生产。厂家、商家源源不断地把产品推向市场,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消费,一改几千年的物资不足艰难度日的情况。贫穷仅存记忆,过剩成了事实。客观存在使人的观念起了变化,不好吃的倒掉,不好看的扔了,很多东西成了一次性的……人口基数太大了,一次性的筷子,一天就能毁掉一片森林;废弃的塑料包装物,把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污染得一塌糊涂。这些人为的浪费和污染,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相违背,自然引起人们的疑虑和困惑。我是一个受传统理念熏陶的人,经历过吃不饱饭的日子,艰苦朴素克俭克勤,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思想,已经深植于生命的基因里。因此,面对这些把东西不当东西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自己第一感觉就是:逆天行事,暴殄天物!而这种肆意挥霍,是和人类自古至今的普遍认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儒释道甚至别的教派理念相违背的。
几千年来,由于生产力水平限制,受客观环境制约,人类生存艰难。上古时期,刀耕火种,茅茨不剪,筚路蓝缕,民生维艰。在文明进程中,不仅是吃穿用度,人类还建立了一整套哲学理念:那就是人和环境、和别的物种和谐共生。到了现代,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人类改天换地无所不能。有个阶段,征服大自然的豪言壮语在盛行神州。冷静地想想,这就是忘乎所以地狂妄了。是的,到了今日,衣食住行不是问题,安全生存不是问题,上天入地,人类似乎已经从自然王国达到了自由王国。这个星球上人类确实一家独大,但是,就常识而言,物极必反,在繁盛的现象之下,一定也存在着某种隐忧。
人类这个物种太厉害了,海可以填,山可以搬,江流可以截断。如此下去,打穿地球未必不能实现。看来:这个直径一万二千八百公里的星球经不起我们折腾了。人类活动影响引起的环境的改变,别的物种不断灭绝,又造成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的破坏。而这些,引起人们的焦虑也了事实。
是不是应该从更宏观的高度看这些问题呢?大坝拦水是能量聚集,原子聚变裂变也是能量聚集,不假,这些都在为人服务。可是,一旦失控,矛盾转化,能量就成了灾难!在这里,我不是说人应该消极适应不作为,环境可以也应该改变,但在改变的同时,使之更适合人类生存岂不更好?人类创造文明没错,但是应该实行保护性的创造发展。人类应该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顾及的面更大一些。如果盲目地弄下去,人类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应,就该淘汰出局了!这些年,异常情况不断出现,气候灾难、温度上升、非典、冠状病毒、福岛核泄露……这些难道不是上苍示警人类吗?人类生存共同体这个理念很科学,确实应该从全球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高屋建瓴,见识高,下手早,效果自然就好。守护家园,保护环境,应该是每个人应建立的意识和负起的责任。
人类是一个主观能动性极强的物种。仅存传说的洪荒时代不去说它,就华夏五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记载,人类一直向上攀登,不断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发展的同时,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应,这很正常并不奇怪,古人就有季节性的休渔、休猎、休耕等等补救性办法。所谓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麋龆,鸟翼瞉卵,相互制约,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就是老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根治沙漠等等政策,就是环境保护的科学理念和积极应对措施。
一次性的筷子难道非用不可?塑料袋子不用就死人了吗?很多资源不可再生,用了就没了;废旧塑料很难降解,污染不可逆转……就算是物质不灭,一切无限,树木可以无限伐,矿物可以无限挖,人可以无限生?地球也就那么大,已经八十亿人了,再翻十倍,八百亿。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除去三分之二强的海洋面积,仅剩下1.5亿平方公里。这里面还包括很多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南极北极、高海拔以及沙漠地带。就按这个数据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已经五百多人了,地球直接被人类覆盖了。战争虽然可怕,但一般情况,除了疯子,双方不会相互往人群里扔原子弹。可瘟疫呢?它所肆虐的地方正是人群集聚之处。但愿我是危言耸听,再这样发展下去,温室效应,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物种急剧减少,地球上就剩下人类这个高等动物了。如果真的这样,人类自己的排泄物都会把自己埋葬掉,生存环境允许这样吗?
理性地想一想,车够用了,还生产它干啥?任其资源糟蹋厂家互相挤兑?粮食够吃了,还种那么多干啥?难道提倡饕餮浪费,不好吃了倒掉,吃肥了再去减肥?一次性筷子用了就扔,树木伐光再去绿化,别的物种濒临灭绝再去当救世主抢救?靠生娃来养老,娃娃老了再生娃,如此循环,就是好办法?是吃撑了吗?
我只提一个问题:有,就可以盲目生产,就可以浪费,就可以暴殄天物?似乎没有这个道理。我只希望,停一停脚步,缓一缓前进的步伐,在发展的同时顾及环境,佛家所谓的劫难不要到来。
看来呀,市场经济是对计划经济的一次否定。市场经济像打开了的魔瓶,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但也带来了盲目生产不顾后果的疯狂。我想,是不是应该来一次计划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否定呢?生育要有计划性,保持人口和环境的平衡;多一辆汽车也不生产,多一吨粮食不种……很多资源不可再生,悠着用就是了。
既然生产力极大提高,既然社会分工,既然有了富裕劳动力,为什么不能把育小、养老更专业地统筹起来呢?这样,迎来送往,既保证人生两个端头的生活质量,又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问题,还使那些年华正值的父母或儿女更好地创造财富,服务于社会,岂不更好?而让那些顶端人物回家养娃娃,伺候老人,难道不是浪费?
139—21—08
2021年8月21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