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讨厌的勇气》

(2022-05-01 23:50:54)
分类: 读书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也堪称思想家和哲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亦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他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强调“社会意识”,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他的心理学集建设性和科学性并基于对人的尊重于一体,主张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争和完善的愿望。读了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巅覆了我的许多传统认知观点,并拓展了我的思维宽度和深度。下面,我将本书的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被讨厌的勇气》

1. 世界是简单的

人并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里,而是生活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中。我们面对的问题不是“世界如何”,而是“如何看待世界”。世界并不复杂,是“我”的认知复杂。人生并不复杂,是“我”把人生弄得复杂了。“如何看待”世界是问题的全部,人需要改变自己的主观认知,从而改变对世界的看法。

 

2. 事情的成因:“目的”论而非“原因”论

这是阿德勒最具有挑战性的观点之一。

举例:原因论:因为他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所以不想和他搞好关系。

目的论:因为我不想和他搞好关系,所以我以他在背后说我坏话为由,不想和他来往。

举例2:原因论:因为小时候被父亲打,所以和父亲关系不和。(我是被动方)

目的论:为了不想与父亲搞好关系,所以才找出被打的记忆。(我是主动方)

阿德勒认为:

人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受自己的目标所影响。

人不可以从过去中找原因,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

无论之前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人可以决定自我。

《被讨厌的勇气》

         

3. 对经历的认知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4. 人不能改变自己,是缺乏改变的勇气

人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虽然很想改变,但却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不想打算活在假想当中,不想改变。

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人缺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气,也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人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未来,而只是缺乏勇气。

 

5. 一切烦恼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从根本上来说,人的一切烦恼都能追本溯源到人际关系。人被周围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起因于对别人的事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事被别人妄加干涉。

人际关系中,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被讨厌的勇气》

6. 人具有优越性和自卑感

人都有想要摆脱无力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遍欲求,这就是追求优越性。与此相对应,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优越感和自卑感,都不是病态,是一种促进健康、正常努力和成长的机制。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骄傲自大,他一定有自卑感。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人生不是竞争,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7. 争辩值得吗?

发怒是争辩时使对方屈服的一种工具。可以采用其他语言方式进行。

争辩时,一旦陷入“我是正确的”,就陷入了权力之争,就会使对方屈从。

人们只有避免竞争或胜负之争,才能改变完善自己。

 

8. 人生三大课题

包括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

人的行为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各谐共处”。心理目标有:“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伙伴”。

 

9. 人无需寻求他人的认可

人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人为自己而活着。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生活,那是别人的事,与你无关。

人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事,与上司蛮不讲理乱发脾气与我无关。

《被讨厌的勇气》

 

10. 自由就是不怕被别人讨厌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现代人不是缺少获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勇气。

对抗本能和冲动便是自由。

 

11. 在共同体生活

人需要生活在共同体(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国家,以及过去、现在到未来)之内。

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不是世界的中心。

主动融入共同体,不以自己为中心,在环境中寻求自己特殊且合适的位置。改为我服务—我为其他人服务。对他人有用,产生活着的价值。

 

12. 教育子女法

阿德勒主张“既不表扬,也不批评,也反对体罚”的教育方法。

表扬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价,不平等。表扬易导致操纵对方,希望通过干涉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

人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和子女构成平等的,导师的,提供帮助的、建议的关系。

在孩子想学习的时候予以帮助,但绝不强迫或干涉孩子的学习。家长担任辅导员的角色。

不将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

不干涉别人的事,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事。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对别人有用时,才有价值,才能获得勇气。

人不在于被给予是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被讨厌的勇气》

13. 纳悦自己

接受自己,认可自己,树立向前迈进的勇气,改变自我。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接纳和承认不完美的自己,或甘于接纳平凡的自己。无条件地相信他人。停止对自我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通过“我对他人有用”,来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欢自己。

 

14. 人要活在“此时此刻”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要活在“此时此刻”,认真做好现在能做的事。要注重过程,而非目的。人生的最大谎言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

 

15. 人生不存在普遍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的道路。正确的人生意义方向中:他者贡献!我的改变会引起世界的改变。关注我改变世界,不去考虑他人怎么做。这个世界无比简单,任何人都可以获得幸福。

人只有社会背景下才能成为人,人的价值是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

 

16. 阿德勒学说主要观点

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否定二元论(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否定竞争(伙伴而非敌人)、主张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来源于人际关系的烦恼;不寻求他人认可,或者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他人不能干涉等。

《被讨厌的勇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