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的孤独》

(2021-11-05 12:24:09)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的一段关于孤独主题的授课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一炮走红。她在《好的孤独》一书中说: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将眼光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在心灵的专注,是一份心境和平的清明,一种无所久求的精神圆融。下面,我们来一起领悟她在本书中对孤独的理解。

《好的孤独》

在陈果看来,孤独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层心境,它能给我们精神以自由。孤独,是由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独处的偏好与享受,是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孤独是由思想催生出来的,给孤独者特别多的厚爱。一个甘于孤独的人必定热爱思想,因为能令形单影支变得充满乐趣、充满创意、散发出诗情画意的唯一源泉就是“思想”。孤独者的情趣是思想者的情趣—因其宽广而久远,因其无限丰富而通达永恒。思想使独处其乐无穷。既然孤独是我们的命运,就应当珍惜孤独。我们的命运只能自己承担,我们的孤单将须自己面对。孤独,不一定那么不堪忍受,我们要学会如何与自己好好相处。对于孤独与寂寞的区别,陈果认为,寂寞是面黄肌瘦的孤单,孤独是体态丰盈的孤单;寂寞是冷僻的孤单,孤独是温情的孤单; 寂寞是冷僻的孤单,孤独是高贵的孤单;寂寞是残缺的孤单,孤独是完满的孤单。寂寞是空虚与孤单的孩子,而孤独则脱胎于思想与孤单的结合。

《好的孤独》

在我看来,孤独是人的宿命。人入世时本属无中生有,生来后又自生自我意识。当一个人认识到自我将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并度过一生时,孤独就伴随着他的一生。换句话说,一个人将独自面对生命的旅程,没有人可替代他。

孤独源于自我意识。如果人没有自我意识,显然不会感受到孤独。孤独和生命的内在充盈度有关。当生命是充实的,被占满的,或没有时间思考自我的,就会没有或有较少的孤独感。反之,如果生命是空虚的,无聊的,孤独感便会占据上风,逐步扩大自己的领地,最终转化为寂寞。这就是部分老人退休后倍感孤独的原因。

孤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让我们有时间静下来思考,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发掘自己,并能与自己和谐相处。

《好的孤独》

在生命的成长的阶段,儒家指导我们外求,我们用前半生的全部精力,不断地向外索求,用以填充饥饿的需求。但只有经历了生命的衰老阶段,我们才最终认识到,向外无限的追求无法满足内心的不安,构建内心的平静。我们不能不用道家和释家来引导自己,使我们转向内求之旅。此时,孤独应运而生,为我们的内求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使我们最终通过孤独,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实现毕生的圆满。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过: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最终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旅行,一个人的成熟,不管你多么善长交际,而是学会和孤独和平相处。孤单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便是成长。

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不要对别人心存多期待,我们总想找到能为自己分担痛苦的人,可大多时候,我们那些惊天动地的伤痛,在别人眼里,不过是随手拂过的尘埃。或许成年人的孤独就是悲喜自渡,而这也正是我们难得的自由。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转瞬即逝,唯有孤独永恒。

《好的孤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