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见》

(2021-10-20 07:56:34)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

提起柴静,人们会联想起一个经常梳着剪发头,长着一双明澈大眼睛的山西姑娘。对大多数观众而言,柴静留给大家第一印象,是她的正义感和良知。在我看来,每个人的个性都是造世主赐予的,造世主在造人时赋予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性,以与其他人区别。正义感和良知便是造世主赐予柴静的。柴静从事新闻工作,符合了她的天性,因为做好这一行业,极需正义感和良知。正是她具有这样的天性,才能在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一时期的电视银屏幕上,向数亿观众展现有关真与假、正义与邪恶、良知与愚昧斗争的画面。

 

《看见》

柴静的这部小说《看见》中,记录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数件较为重大的事件,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民生层面的热议。这些事件包括九二年的北京非典、五个乡村小学生服毒事件、吸毒女在戒毒所被贩卖事件、农村家暴导致妇女杀夫事件、山西煤污染、周正龙真假老虎事件、土地强征和农房强拆、再回唐山、奥运冠军之路、德国青年卢安克十年乡村助学事件等。书中也记录了柴静的十年成长告白,从一个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对什么是新闻,怎么做新闻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认知过程,以及她在职业生涯中遭受到的失败、迷茫、困惑等各种陈杂体验和心路历程。柴静怀揣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对真理的执着,一路走下来,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看见》这本书告诉读者,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对成千上万的追逐梦想的年轻人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看见》

读完本书,除了欣赏柴静的正义感和良知外,也佩服柴静的理性和分析能力。看过她的电视节目的观众都可以感受到她对问题的分析洞察力,以及咄咄逼人的连环设问。除此之外,我喜欢柴静的文字。尤其是夹杂在理性批判当中的景物描写。来看这一段。

浅青色的黎明,风把天刮净了,几颗小银星星,弯刀一样的月亮,斜钉在天上。

西北壮阔,赤金的油菜花开得像河一样,没完没了。青苍的山转过一变,还是。

 

一、如诗如醉的文字

五月天,正是城春草木深。

下午很长,很静。外头雪下得更紧了,漫天都是。

天像个烧了很长时间的锅一样盖在城市上空。一眼望云,不是灰,也不是黑,是焦黄色。

傍晚风暴快来满天黑,只有长云的底部痛痛快快一抹鲜红。

怕黑,死盯着一天碎星星,一直到瓷青的天空里透着淡粉。头顶肥大松软件白云,过好久笨重地翻一个身。

苦闷时也只有盯着天看,晚霞奇诡变化,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阵雨来得快,乌黑的云团滚动奔跑,剩了天边一粒金星没肺炎及遮蔽,一小粒明光闪烁,闪三下就灭了。折身跑时,雨在后边追,卷着痛痛快快的土腥气扑来。

六月的天,下着神经质的雨,一下起来就像牛绳一样粗,野茫茫一片白。草树吸饥饿了水,长疯了,墨一样的浓绿肥叶子,地上蒸出裹脚的湿势,全是蛮暴之气。

 

《看见》

二. 正义与真理

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

当一个社会能把目光投入到少数人群的时候,这是一种进步。

一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文明、民主、法治的社会是需要传媒监督的。

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

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

你们要争独立,而不要争自由。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胡适。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大公报

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我想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郝劲松。

宪法赋予人们的知情、参与、表达、监督的权利。

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东西胁迫,包括民意。

试图寻找事物原由的人,是要倒霉的。—亚瑟史密斯。

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疯狂的长大。

《看见》

三、新闻

新闻就是要去人多的地方—默克多。

新闻人必须投入广大的世界里,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它—歌德。

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

新闻记者责任是去记录持任何一种观点的人,评判是观看者自己的事。

记者只提供信息,让人们自己作是非对错的判断。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

记者如果太固执于一个律条,都是一种姿态。

写作要客观平实,不用带感情,事物自会折射出它本身蕴涵的感情。

主题要蕴涵在结构里,不要蕴涵在只言片语里,要追求整个结构的力量。

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 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

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办法真实地认识事物。

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

人们围拢的时候,表达的很可能只是一种情绪。

 

《看见》

 

四、看见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查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无论如何,你看到的总是你自己。死在路上的甲虫,它是像你一样为了生存而奋斗的生命,像你一样喜欢太阳,像你一样懂得害怕和痛苦。现在,它却成了腐烂的肌体,就像你今后也会如此。

这个世界上没有英雄,只有受苦受难的人民。

最苦的总是农民,最无奈、最无助的也总是农民—陈锡文。

找谁呢?河和空气都是流的,谁都不认。—山西煤污染。

这个城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回头来看,这个代价是不可避免的。—山西某市长。

一群人里有教授,有记者,有公务员,都沉默不语。

爱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看见》

 

五、感受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什么是幸福,进步就是幸福。

生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人是可以流淌的。

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

失败不是悲剧,放弃才是。

自卑的极端是自负。

一个得不到爱,得不到教育的人,对这个社会不可能有责任感。

人只是个概念,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这辈子决定你悲欢的就是你身边的几个人。

真正的朋友,是把一步之遥走成万水千山。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感受。

和解,是在心里留了一个位置,让那个人可以进来。

只有最亲的人才能了解和陪伴你的伤痛。

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了解他人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恨也就越不足道。

有乐趣的人从来不说累。

 

《看见》

六、格言

哪儿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里尔克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卢安克

嘲笑、轻蔑、愤怒、报复,这些情绪,都与恨有关,不能成为善—斯宾人诺莎。

当我变成一个没有用的人,我就自由了。—卢安克。

把自我交付出去,从此就活在命运之中的必然与自由—卢安克。

人类大部分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没有了期待,便获得了自由,才能听到自己的内心—卢安克。

人们只有相信科学,才能独立思考,才能在精神方面获得自由—卢安克。

道德,不是没有弱点,而是看清它,然后抑制它。—史努比。

这时代太二,我不跟了。—崔永元。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阿久。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海子。

 

《看见》

七、关于作者

天性里的那点怯弱,像钉子一样钉着我。小时候看到邻居从远处走过来,我都躲在墙角让他们过去,打招呼这事让我发窘。我妈看着我直叹气。

一直到长大成长,生活是碰到厉害的人,我就走避,不搭调整,不回嘴,不周旋,只有跟孩子、走人、弱者待在一起,我才觉得舒服。

史努比说:你有塑料感,跟现实隔着朦朦一层。但这层膜很快就保不住了,人被硬生生直接摁在犬牙交错的生活上,切天皮肤,直入筋骨。

你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你太偏激,偏激就会傲慢,无礼。

人往往被有意或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看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