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 |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会经常“上火”,每次上火,你能分清楚你上的是“实火”还是“虚火”吗?
当人顺应四时变化,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时,人体内属阴的寒性物质,如血、津液,和属阳的热性物质,如阳气,能够达到阴阳平衡。这不仅使人体体温维持正常状态,而且人体抗病康复能力也较强。如此一来人既不怕冷也不怕热,既能吃凉的食物,也能吃热的食物。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而如果人不顺应四时的变化,起居失常,饮食偏盛,导致阴阳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阴阳失调。其中,正气不足,称为虚证;邪气亢盛,称为实证。
首先来看阴阳偏盛的实证。盛,指太过,多余的意思。阴阳偏盛有两种变化:阳盛和阴盛。阳盛是指阳邪过于亢盛,如火热之邪,或署热太过,或吃了过燥热的食物,使阳气绝对亢盛,当超出人体的调节能力,表现出实热证,由于热能损伤津液,常常出现口干、咽干,鼻干,舌干,小便黄,大便干等症状,这就是上火。
阴盛,指阴邪过于亢盛,如寒冷的天气,如吃了太多寒冷的食物,使人体内阴寒绝对亢盛。当超出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就会出现出现怕冷,腹痛,拉肚子的实寒证。
阳盛和阴盛都是感受了人体内不需要的,多出来的邪气,中医称为实证。治疗原则应采取“泄”的方法恢复平衡。其中,实热,采取清热的方法。实寒,采取散热的方法。
其次,来看阴阳偏衰的虚证。衰,就是虚弱不足的意思,也有两种变化,称为阳虚和阴虚。
阳虚是人体内属阳的热性物质不足,而阴寒相对偏盛导致的。这也会表现怕冷,但它不是感受寒邪,是因为阳气不足造成的,称之为虚寒证。
阴虚是指人体内属阴的寒性物质不足,而阳热相对过盛,也会表现出口干,咽干,鼻干,舌干,小便黄,大便干的上火症状。但这种上火,不是感受热邪导致的,而且阴虚不能制约亢阳,称为虚热证。
阳虚和阴虚都是人体内都是人体内阳性物质不足造成的,中医称之为虚证。虚证采取治疗原则是“恢复平衡”。虚火,采取“补阴、补阳”的原则,如温阳,滋阴等。
综上,我们平时所说的上火,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实火,一种是虚火。上实火的,称为实热证,这样的人通常体质较好,是受火热之邪导致的。上虚火的人,往往体质不够健康,比如劳累,经常熬夜,与阴虚不足有关,与热邪无关。
对于实火,中医采取“泄”的治疗原则,采取清热的办法袪火。如金银花、菊花、夏桑菊等。
对于虚火,中医采取“补”的治疗原则,采用滋阴的办法补阳。如西洋参、麦冬等。
因此,当我们遇到身体“上火”时,我们务必要分清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因为二者的治疗方向完全是相反的。如果治疗实火选择“补”,治疗虚火选择“泄”,那么不仅不能治愈疾病,反而会使疾病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