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由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提起毛姆这个名字,中国读者并不陌生,许多人或多或少地读过他的作品,如他在《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一位画家斯特克里兰(原型为著名画家高更)舍弃当下拥有的一切,追逐诗与远方的故事。作品一经问世,便畅销不衰。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得到中国读者的关注和追捧,他的小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国各大书店里,包括《人性的枷锁》、《面纱》、《刀锋》等。
毛姆被认为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毛姆的大多数故事,往往有令人耳目一新、打动人心的有趣主题;有迂回穿梭、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有欲擒故纵、吸引读者的各种写作技巧运用。读毛姆的小说,很少有出现令人感到枯燥乏味而读不下去的情形。
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本书中,毛姆认为读书是一种享受,阅读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相对于肉体或感官层面的愉悦来讲,由阅读带来的知识与智慧的愉悦更令人满意和持久。他建议,读书过程中,如果读不下去或不喜欢的话,就索性把它们放下,因它对读者没有用处。阅读不是为了学习而阅读,而是因为非读不可而读。阅读会让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认识事物更加深刻,工作生活更加丰富。没有哪一项活动能像读书一样,你可以随时开始,随便读多长时间,在其他事情要忙时又能随时放下。一个人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就等于为自己构建了一座避难所,让我们得以逃离人世间的种种痛苦与不幸。
毛姆眼中的读书人,是指那些在工作之外拥有足够的闲暇和兴趣去读书的成年人,以及很愿意读一读那些归为“不读可惜”的人士。
在毛姆看来,小说是艺术形式之一,它为人提供娱乐,而非提供指导。小说是各种以审美为主题的技巧的运用,譬如诗歌、音乐、舞蹈、戏剧、演讲以及文学创作等。小说将越来越会成为社会的调停者、相互理解的推动者、自我审视的工具、道德伦理的展现、生活方式的交流、新风俗的塑造者、律法的批评者,以及社会教条与思想的建立者。
毛姆总结出小说以下特点:首先,它应当拥有一个能在广泛的读者群体中引发兴趣的主题,具有更加广泛的人性,对读者具有普遍的感染力。这一主题的趣味性应当是持久的。
其次,小说的剧情应当有条有理,并具有说服力,应当完整具有开端、中段以及结尾。小说家塑造的角色应当体现作者的个人特质,他们的行为又应当源于小说中本身的性格。小说家创作的素材是人性,人性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特质,但并不是没有尽头的。
最后,小说的对话必须为角色性格的塑造与推动剧情发展服务。叙述性段落要生动而明确。描写要笔触要形象逼真,要为读者形成美丽的意象,但不能与主题无关。小说文笔应相对简洁,行文风格也应与小说的内容相匹配。优秀的小说必须引人入胜,具有娱乐性。
在这本书的主要章节里,毛姆选择了《堂吉诃德》与《蒙田随笔》、《威廉•迈斯特》、《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高老头》、《包法利夫人》、《大卫•科波菲尔》、《呼啸山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战争与和平》十本书,对作品的故事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以毒舌、诙谐、邪诞、刻薄并真诚与坦白乃至“趣味”的方式,把作家本人的性格和同时期的生活曝光出来,使读者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动机有更多内幕的了解,从而更精准地把握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去印证他通过本书想表达的一个观点:作品中的人物是作家本人天性、经历与感受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