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 |
《晓肚知肠》是由段云峰博士编著的一本科普读物。它为读者描绘了人体内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微观大千世界,描述了微生物王国的状况,以及微生物如何与人互利互惠、共同生活,重点讲述了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保持肠道健康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之后,一是欣喜地感到,在中国至少有一部分专业人士,他们不盲信和照抄国外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科学实验来探知这个世界,并把研究成果通过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给读者。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我眼里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二是大多数科普性读物,术语专业、概念复杂,读起来晦涩难懂,很把握作者拟传播的科学思想,但本书作者却能用简单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甚至幽默的笑话,将科学原理清晰明了地传授给读者。三是对于曾经受到过肠道不适困扰的读者,通过本书能从中学到一些妙招来解决肠道疾患,保持肠道乃至身体健康。
下面,我从读者视角出发,摘编一些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提高你对微生物的认识,和一些改善肠道健康的途径,希望对你的生活有益。

1.微生物是什么?
微生物是地球的真正主宰,它存活了于少30多亿年,在地球上约有1000亿种,人体内大约有100万亿个微生物,比人体自身细胞还多,它们的基因数量比人体多数百倍。其中80%分布在肠道内,每一平方厘米的肠子里聚居着100亿个微生物,其他分布在口腔及皮肤上,人的口腔内有超过1亿的微生物,每平方厘米的皮肤上聚居着1000万个微生物。大多数微生物都很小,100万个微生物不过芝麻大小。简言之,个头虽小,数量巨大,作用不可低估。

2. 微生物的作用是什么?
在地球上,共有三种生命:一类是“生产者”,利用太阳能合成物质,如谷物。一类是“消费者”,消耗生产者的成果。如人要吃饭,牛要吃草。第三类是“分解者”,就是各种微生物,进行物质的分解和转化。三者共同作用维持自然界的平衡。
3. 微生物包括哪些?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笔者绘制了一张图,以帮助你认识微生物。

4. 人和微生物可分离吗?
人是一群微生物的集合体。人体的体表和体内,分布着数万亿个微生物,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与微生物荣辱与共的历史。
我们是人体和微生物的共生体,我们身体中90%的细胞都不属于我们自己。人体为微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提供了它们生存的生态环境,微生物是我们体内的“居民”。人和微生物不可分。
5. 人和微生物的关系是什么?
人和微生物的正常关系是和平共处。我们既不能杀死体内所有的微生物(实际上也做不到),也不能使体内的微生物过于泛滥。体内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适度,维持动态平衡就好。人在主观作为上,可使体内的“好”微生物多一点儿,使“坏”微生物少一点。

6. 人体内微生物有“江湖”吗?
人体内,人与细菌是双向选择。人不需要的微生物,会通过各种手段将之抵御在体外,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将其杀死,微生物也很挑剔,人体内的环境不适合其生存时,它也不会迁至人体内。
在当外界坏细菌想进入人体时,会遭到人体免疫系统的围剿,皮肤的阻挡,各种体液的封杀,以及体内占据地盘细菌的围攻。
人体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江湖,在人体这个生态系统里,每秒钟都发生着爱情和战争。好的细菌,则存在着相识、相恋、相爱、结婚和繁殖后代的温馨场面;坏的细菌,则存在着人的搏杀、细菌的你死我活的封杀等,最终达到相互牵制、互利共生的稳定局面。

7. “好”和“坏”的微生物有哪些?
从人的视角来看,微生物有“好”有“坏”。“好”的有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还有酵母菌、青霉(青霉素)等;“坏”的有:幽门螺杆菌、鼠疫杆菌、毛癣菌、白色念珠菌等。
8. “坏”的微生物有多“坏”?
A.霉菌毒素。霉菌毒素是霉菌在农作物和农产品中产生的一系列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是自然发生最危险的食物污染物之一。黄曲霉可能存在于玉米、大豆和花生等油料作物中,只要有潮湿的环境、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霉菌就可能产生。乡间榨油作坊没有霉菌毒素的检测和监控条件,因此购买乡间榨油作坊的油要慎重。黄曲霉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一类致癌物。
B.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慢性病、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胃黏膜组织淋巴瘤等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不怕胃酸。
C.鼠疫杆菌。如鼠疫杆菌引起黑死病造成欧洲死亡人数超过2亿人。杀人无数,曾引起人类恐慌。

9. 人体哪些机制能够杀死“坏”微生物?
A.唾液能将吃入口中的相当一部分微生物杀死。
B.到了胃中,胃酸能将胃里的绝大多数微生物杀死。
C.胆汁中的胆盐再一次对细菌进行绞杀。
10. 肠道微生物状况是什么?
食物到大肠后,需要停留12-48小时,微生物进入了天堂,开始大肆繁殖。肠道内微生物占人体微生物总量的80%,重量可达2公斤。肠道微生物群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免疫力等。肠道是人体中最大的吸收器官和免疫器官,它拥有人体70%的免疫细胞。

11. 口腔中的微生物状况是怎样的?
口腔里栖息着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种类超过1000种。
龋齿是微生物惹的祸!白天,口腔分泌唾液,杀死细菌,但到了晚上,人睡觉之后不产生唾液,口腔就成了细菌狂欢的天堂和乐园了。睡前给口腔来一次大清洗,不给坏菌提供食物,并尽可能清除它们,保持牙齿健康。
12. 人类的哪些行为破坏着体内微生物的平衡?
人类的无知,导致抗生素的滥用,过洁的卫生习惯,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等,都在破坏着人体和微生物达成的平衡状态。
13. 作者提出哪些新观点?
A.人体有第二大脑,俗称“肠脑”。相当于计算机内的“第二CPU”。肠脑负责调控肠道功能,与大脑形成相对独立的神经系统,受大脑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控制,协助大脑共同工作。生活靠大脑,生存靠肠脑。
B.如果细菌始终得不到进食,一些菌群会吞噬肠黏膜,引起肠漏,导致细菌进入血液,使人生病的可能性增加。
C.肠道菌群失调还会引发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症、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性症、焦虑症、抑郁症等一系列疾病。

14. 你能从本书中学到哪些知识?
A.慎用抗生素。目前,抗生素在我国使用泛滥,造成细菌基因突变,耐药性强。过多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变异,使抗生素失去作用。
B.对付流感病毒,抗生素没有用,需要使用干扰素来破坏病毒复制过程。一般的流感病毒感染不用治疗,几天之后自然就好了。
C.输血要谨慎。健康人的血液里除了细菌、病毒之外,还有大量的真菌。输血前,虽然对血液都要进行微生物检测,但检测的种类非常有限,输血后的患者血液感染的风险会增加,5年死亡率的风险高达44.7%。

15. 我的学习体会有哪些?
A.每天不仅为自己吃饭,也为微生物吃饭。我们感到饥饿,产生进食信号,不一定是我们想吃,而是细菌在作怪。细菌饿了,刺激体内激素,告诉人赶紧吃东西。我们的食物选择代表了体内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我们吃饭,不仅为了我们自己,还为了体内的微生物进食。多吃素食和高纤维食物,让体内微生物享用(微生物爱吃)。
B.通过日常行为调节肠道菌群状态。首要,要保持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其次,坚持长期的健康饮食,才能对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做出持续影响。第三,通过口服益生菌来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最后,调节压力焦虑水平、睡眠质量和运动水平都能影响肠道菌群。
C.每天补给好的益生菌。读完本书后,我去了超市,买了含有多种益生菌的酸奶。以下几种益生菌向读者推荐。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短乳杆菌、芽孢杆菌、乳糖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每天喝一杯富含益生菌的酸奶。益生菌不仅能有益于促进肠道微生物平衡,且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及能杀死或调节体内幽门螺杆菌。
D.记得睡前刷牙。人睡着后,唾液停止分泌,细菌便开始大肆繁殖,对健康牙齿进行攻击,形成龋齿。睡前刷牙,可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和大部分细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