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 |
本书从追忆的角度,回顾了一个在60年代出生,生活在南方某村镇的一个普通家庭为人子的“我”的童年及少年往事,以及描绘了“我”身边的亲人、朋友与熟识的人的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反映出大的时代背景下非主流社会个体的人生际遇和命运。
一、作品简介
小说的主人公“我”叫孙光林,出生于60年代南方的某个乡村。“我”父亲叫孙广才,哥哥叫孙光平,弟弟叫孙光明。在我七岁那年,父母将我送给了镇里的复转军人王立强收养。五年后,王立强自杀身亡,养母回娘家,我不得不回生母家。当我回到村里的时候,看见我家的房子被火烧着了,在熊熊火焰中一幕幕儿时往事回上心头……
1
我父亲孙广才是个王八蛋。小时候,他动不动就打我们兄弟仨,我们仨都怕他。他和村西头的寡妇鬼混在一起,离开了寡妇的床,又上母亲的床,母亲对此忍气吞声、忍辱负重。我们家的物件,被他一件件拿出去,取悦那个胖寡妇,使我和母亲恨透了那个臭女人。我哥哥处了个有钱人家的姑娘,孙广才跑去看未过门的儿媳妇,直接动手摸了别人的乳房,被女孩家人一顿棍棒打出来,哥哥的婚事也就此泡汤。后来哥哥成家后,父亲老毛病又犯了,动手动脚摸儿媳妇,被哥哥拿着刀追杀,割掉了一只耳朵,哥哥因此坐了两年监牢。爷爷年纪大了,腰腿不好,干不了活了,不中用了,他就虐待老人。对爷爷肆意谩骂,不让爷爷上桌子吃饭,爷爷饥一顿饱一顿度日。一天,他喝多了,踏空跌进粪池里,被溺而死,死时身上布满了蛆,他连死都离不开肮脏和龌龊。
2
我初中有个同学叫苏宇,他给了我性启蒙。他的父亲是位医生,家里的医书中有女性的生理结构图。那时我们正处在青春期,正是对女性产生了懵懵懂懂情愫的时期,苏宇就拿女性身体图片给我们看,那是我性启蒙的第一课。从那以后,我关注女性不再是她们的脸蛋,还有她们的乳房和臀部。十四岁那年,我的喉结突起了,黑夜出现了战栗,伴随着一瞬间激烈无比的快乐,发现自己的内裤有一块已经湿润,不禁惊惶失措。青春期间,夜里我陷入了对身体颤动带来狂乐的痴迷,同时又陷入了无休止的后悔和自我责备。白天我躲到飞满苍蝇的厕所里,看着自己下体的变化,感受燥动不安的情绪和身体释放后的快感。苏宇也是一样,青春期的欲火烧得他坐立不安,一天他走在马路上难以自控,当街一把抱住一个不相识的姑娘,并抓了她胸脯一把,被犯流氓罪被逮捕入监,判了三年监禁。
3
我的童年和少年,几乎没有离开过恐惧。小时候,每每我进入梦乡,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便总能听见一个女人嘶哑的哭泣,让我毛骨悚然,使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入睡。大一点了,父亲有一次将我绑在树上,那次殴打使我终身难忘。我把每次被打后的恐惧写在本子上,以致于不被遗忘。我七岁那年,父亲把我送给了别人。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送我不送别人,是不是因为我不合他们的心意,我的心里盛满了的孤独、胆怯和悲伤。上小学时,为讨好帮主苏杭,成为他的朋友,我卑躬屈膝,他像吆喝牲口一样用柳枝猛抽我的脸,使我万分疼痛。内心的屈辱油然而生,耻辱的眼泪盈满我的双眼。
二、读后感
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知怎么,联想起《平凡的世界》。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用宏篇巨制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城乡当代青年奋力拼搏、改变命运的主基调的话,那入《在细雨中呼喊》则从微观的角度,刻画出某段时期乡村单一个体的人生命运、身体、心理及情感变化,再现了那个时代乡村人民的真实生存状况。这对后人全方位地了解这段历史是有必要的。
1. 父亲的“真实”
“真善美”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作品反映的主题之一。许多作家自诩他们的作品真实,但能说到做到的,并不多见。大多数作品中,父亲被美化成如山的、英雄的完美形象,几乎少有负面人性特征,使人不能充分信服。本部作品中,作者描绘了孙广才一系列恶行,如与寡妇偷情,调戏儿媳妇,虐待老人等,这个艺术形象虽然是虚构的,或者说是合成的,但读者却能从自身经验感受到,现实农村真实存在着这样的人物原型。在我看来,讲“真”故事,是余华作品最显著的风格,真实性是余华作品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也是粉丝们喜欢他的主要原因所在。
2. 农村被留置孩子的心理健康
60年代,在那个社会背景下,“我”被送给了别人收养,是形成“我”孤僻、自卑、不合群、冷漠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我们同样看到,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为了生计,走向大中城市,将他们的孩子们甩给老人,使这些孩子们重复着“我”的命运。众所周知,在孩子重要的成长期,父母的扶养与陪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人格形成至关重要,影响孩子未来的一生,这个时期父母的缺位将极大可能导致孩子负面消极的心理及性格的形成。作者通过本部作品,强烈呼吁广大社会和公众关注农村孩子被song养或留置的社会突出问题,并引发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并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3. 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
余华借这部作品再现了60年代中国城乡青春期少年身体及心理变化的真实状况。作为同时代的人,读到这一段,感受到作者仿佛揭开了自己所经历的、尘封多年的往事,清晰如昨,沥沥在目。书中提到了看医学书的男女人体结构图,议论女同学身体乳房的变化,躲到飞满苍蝇的厕所里手淫,以及精力过剩无处发泄时的焦燥不安和身体释放后的自责自咎的循环反复中,正是那个时代青春期少年的真实生活写照。今天,余华透过这部作品,以补缺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青春期困惑再现给这个世界,不仅是对他个人的青春期的一段祭词,也是对千千万万同龄人青春期过程的一个总结。
作品中有这么一段话,表达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感受: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4. 死亡
余华的作品很少有不涉及死亡的。死亡成为他提升作品震憾力、加深读者印记的重要工具。在作品《活着》当中,富贵一家十几口,最后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头老黄牛,死了七个人。本部作品也不例外:爷爷孙有才及他的父亲和母亲、奶奶,父亲弟弟孙光明、同学苏宇以及养父孙志强七个人死亡。通过一个个生命的死亡,表达了环境、社会和人的冲突,反映了个体生命在自然和社会下的无常和脆弱,以引发读者对个体生命更多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