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 |
记得上大学的头一年,班里有个湖北荆州的刘同学,酷爱读书。一次,我去他宿舍,看见他正在读一本很厚的书,这就是世界十大名著之一《约翰克利斯朵夫》。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翻开了这本书。
一 概述
作品讲述了二十世纪初一位德国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的故事。小说从他的家族背景开始写起,描绘了他寒怆而屈辱的童年,迷惘而挣扎的青壮年,以及怡然而宁静的老年。在他平凡而又不羁的一生中,作者浓墨重彩表达了克利斯朵夫矢志不渝地追求公平、正义、真善美,并同一切贵族腐朽思想和世俗没落潮流作抗争的主题。同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克利斯朵夫的音乐天赋,以及他毕生在追逐艺术的道路上遇到到挫折与苦难,酸甜与苦辣,成功与失败。作者还津津乐道讲述了克利斯朵夫一生中与若干女子的爱情经历,尽管他最后孤独终老,但这些或璀璨或忧伤的爱情故事曾某时某地蔚籍过一个存活的灵魂。作者还不遗余力地详述了他与挚友奥力维的友谊,两人惺惺相惜,生死与共,丝毫不比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情逊色。总之,这部小说通过克利斯朵夫跌宕起伏的一生故事,描绘出了一个生命的挣扎、苦难与纠葛,反映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法国、德国等的社会及各阶层人民生存的总体画卷。
二 反抗
克利斯朵夫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他自出生起,基因和血液里就带有超出常人的叛逆,性格桀骜不训,与社会格格不入,与现世形成剧烈的冲突。他的童年时期,就有着反抗权贵少年欺侮的经历。尤其到了他的青壮年时期,他的整个生涯几乎都是在与各种传统旧势力作无畏且不懈的抗争。他向保守陈腐的德国音乐界发起猛烈抨击,他对法国音乐追求权利和功名大肆批驳。他批判邪恶,鄙视虚伪,诋毁“大师”,蔑视权贵。他的一生,为反抗而生,向人世间一切违背真善美的力量宣战。“反抗”精神是克利斯朵夫的标签。
在世俗的眼里,克利斯朵夫是这样一个形象:贫穷、粗俗、滑稽、可笑、笨拙、丑陋、古怪、疯癫、狂妄、自大、傲慢、暴躁、易怒、坏脾气。但这么一个人,内心却怀抱正义、公平、真善美,对未来充满理想,对事业执着追求,对艺术一往情深,对爱情大胆追求,对友情纯洁真挚。他厌恶荣誉、远离功利、愤世嫉俗、洁身自好。
人的使命生来为抗争,否则人生便无意义。毛泽东同志“造反有理”理论,就是一个最好的论证。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我们看到保尔柯察今如火如荼地投入到反压迫的革命事业中去。路遥的一部《早上从中午开始》,道尽了他在创作宏篇巨制《平凡的世界》中用生命抗争生活的点点滴滴。本书也不例外,再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激情的鲜活生命一生怎样对当前现世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发起强有力的、永不妥协的反抗。
但克利斯朵夫到了晚年,他身上的那种执著的反抗精神,奇迹般地消失了,他不可思议地进入到一个“清明高远的境界”。那么,作者是否想表达:青春的反抗、叛逆与拼搏,老年的沉稳、安静与知天命,人类的命运早已被年龄和激素所绑架,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人类的宿命?
三 音乐
克利斯朵夫出身于音乐世家,具有音乐天赋,被爷爷和父亲培养成为一个音乐家,并以此为生。对于克利斯朵夫而言,音乐既是业,又是艺,既为他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又为他的精神追求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在音乐领域,克利斯朵夫力求创新,突破传统,打破边界,弘扬真实,歌颂自我。对现世社会音乐精神的丧失没落、低级庸俗,过分追求形式,以及演化为服务上流社会或赢得名利益的工具,他深恶痛绝,严厉批判,主张发挥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本质,使音乐反映真善美,对受苦灵魂的精神进行抚慰,以及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沟通。
音乐,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文学、戏剧等,是使人类精神感受丰富的工具。现实社会中,对于农夫、屠夫等体力劳动者而言,艺术似乎与他们无关。而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们,就能享受到这种精神活动带来的广泛乐趣。而这些工具,无疑细化了人类感觉的颗粒度(或分辨率),使人们对被感知的事物更加敏感,提升了人的感觉质量和效率,增加了人生丰富的程度。同时,这也使得经常从事艺术的人们的情感更加细腻、多变、敏感。著名画家高更就是这样一个例证。
四 爱情
克利斯朵夫的一生经遇过五六个个女人。第一个女人是克里贺太太的女儿米娜,她富有情感,淡于情欲。她对克利斯朵夫只是利用。第二个女人是房东于连的女儿露莎,她老实,不虚荣,不卖弄,对他一往情深,但克利斯朵夫对她没有任何感觉。第三个女人是房客萨皮娜,一个离婚少妇,克利斯朵夫和她碰撞出情欲的火花,但不久萨皮娜病死……最后一个女人葛拉齐亚,是好朋友奥力维的前妻。尽管克利斯朵夫和她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但最终他俩没有走在一起。克里斯朵夫最终孤老而去。
那些始自于青春的爱恋故事,受情欲的直接驱动,从初次经历开始,以一颗懵懂之心,走上了探知二人的情感世界的过程。克利斯朵夫的爱情是世俗的,它里面有利用;他的爱情是单相思的,它有时没有碰出火花;他的爱情是充满情欲的,它靠肉体的激烈碰撞来达到宣泄;他的爱情是相思的,它化成他们枕前一行行泪痕;他的爱情是毁灭的,与阿娜的婚外恋导致她的身败名裂、饮毒自尽;他的爱情是纯粹的,那是一种柏拉图的精神之恋,相伴相与,但不能生活在一起……
当克利斯朵夫死去,各种爱情已成往事。但幸运的是,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拥有过这样多的丰富性,也不枉活一生。
五 友情
一个人漫长而短暂的一生中,至少有一个挚友。对克利斯朵夫来说,这个挚友就是奥力维。这是一个和你有同样梦想的人,这是一个和你精神融合的人,这是一个心灵和你相通的人,这是一个和你共同经历的人,这个人我们称之为志同道合者。正如前文当中提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一样,克利斯朵夫和奥力维也是这样一对亲密组合。克利斯朵夫成就奥力维与葛拉齐亚的婚姻,为了奥利维不惜与吕锡安决斗,差点被枪打死;奥力维为了克利斯朵夫,在音乐界走捧他,使他走红;为克利斯朵夫筹集回家探望去世母亲的款项,不惜卖掉自己祖传手表……
友情,幸临了克利斯朵夫,为他的人生又增添了美好,减少了遗憾。如果人的一生没有相遇,没有知己,我们便失去了人生中的一段最美的华章,此生缺憾,永难弥补。尽管奥力维结婚后,爱情和财富消磨了他的意志,使他俩志趣不合。尽管痛苦和反抗再次回归构成他生活的脊柱,他孤苦难耐,终于难续前缘。但在他俩共同生活的那一段时光里,璀灿闪耀的友谊之光照亮了他们俩的整个青春。最好的朋友只能陪你走一程。相与的时候,请珍惜。如果还能下一次相遇,再互诉衷肠……
六 佳句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余生则是重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人对于幸福太容易上瘾了。等到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的唯一目标之后,人生就变得没有目标。幸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麻醉品,少不掉了。
始终抓牢幸福毕竟是不可能的……宇宙间的节奏不知有多少种,幸福只是其中的一个节拍而已。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摇晃,幸福是其中的一级:要使钟摆永远停在它的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
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就凋零了,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
在生存面前,道德有可能被弱化;在贫穷面前,尊严有可能被弱化。
倘若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思想和心胸,那么活着有什么用?
一切民族,一切艺术,都有它的虚伪。人类的食粮大半是谎言,真理只有极少的一点。人们所看到的真理,是由他的宗教、道德、政治、诗人、艺术家在其上包裹了一层谎言。
一个人出生以后,在幼年时他被各种谎言所填满。当他觉醒的时候,当他成长起来的时候,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丢弃这些谎言。
上帝给了我们动听的音乐,是要我们讲真话,讲老实话。
有时别人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阅读不是为了雄辩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灵魂最美的音乐是慈悲。